1打开“黑箱” ,介入过程聚焦作文教学精彩纷呈,但遗憾也多从作文指导的时间轴上考察,重两端,轻过程的做法非常普遍:煞费苦心地想好一个训练的题目,然后苦口婆心地进行审题指导,此为之“前端” 然后布置写作,至于写作过程学生的思维状态,一概不知,一律不管——还振振有词说“思维黑箱”本来就是打不开的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审阅后,再来一节讲评课讲评课也不是再修改的环节,而是终端评论,此可为之“后端” 一次写作教学就此结束我们以为, “前端”固然重要,任务、体裁、注意事项均在这个环节提醒,有时候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也会预先做些警示,但是“前端”环节过分周详,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作文面貌雷同化 “后端”也不可掉以轻心,褒扬优秀者,勉励不足者,经验启发,教训总结,优劣评定,皆在此环节但是写作是一个不断琢磨的过程,一篇好作文,总需要几个回合的磨砺的,但作为作文讲评的“后端”之后,再无后续活动一次次写作训练,其实就是低层次、浅层次的重复显然,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教学环节上有所改变从上面看, “前端”和“后端” ,我们着力已深,但“中间环节”:学生的写作过程指导仍然是一个薄弱环2节,教师掉以轻心,学生也习惯于“暗中摸索” 。
写作固然是一种个人化程度极高的创造性劳动,但我们是否可以尽最大努力打开写作“思维黑箱”?能否寻找最合理的方式展开写作过程,暴露学生运思的障碍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期学生成文的质量更高一些?下面的课例可能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样本” 实验《打——人物对话描写》课堂实录高志扬(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作文课的训练内容是人物对话描写 (板书课题)作文训练的凭借是一张图片,老师从网上找来的展示图片)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观察图片,同时思索: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语速慢、重点强调)(生看图思考)生 1:我看到了三个人在打生 2:他们打在说开心的事师:你怎么知道?生 2:从他们打时候的表情看出来的,他们在开心的笑生 3:三个农民工在给家里打师:你怎么知道是农民工?3生 3:从他们穿的衣服看出来的,穿的工作服,衣服上全是涂料马路对面是楼房,他们工作的地点应该是城市师:你看图很仔细,能看出来是什么季节吗?生 3:从树和草的情况看,应该是冬天师:有道理看图的一个要领就是:图上的信息都有用大家和老师一起把这句话记下来 (教师板书)师:大家见过这种吗?生:见过,这种叫 IC ,一般在街道边师:为什么不用用 IC 呢?生:为了省钱吧。
也可能他们没有生:就算有,来外地打工,有漫游很贵,他们挣钱不容易,过日子很节俭师:从一台,我们联想到了好多内容从图内合情合理想象到图外,也是看图的一个要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 (教师板书)同学们想一想:是打给谁的呢?生:打给家人的师:设想一下,家人里的哪一个?生:打给爸爸的师:我来扮演爸爸 “通了,喂,是小宝吗?”(众笑)4生:爸爸,是我我过年就回家了,先寄家去一些钱你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别惦记我和你妈,我们都很好——如果爸爸有腿疼的病,你怎么说?生:爸爸,您的腿好点了吗?冬天天冷,注意保暖我在外面买到了一种药,过年我给您带回家去师:老寒腿,没事——爸爸是老寒腿,本来是慢性病,为什么还要说没事?生:怕儿子在外面惦记着,影响工作生:我认为是打给儿子的师:那我来扮演儿子 (众笑)儿子今年几岁?生:四岁吧师:(模仿幼儿的天真语气)喂,你是谁呀?生:我是你父亲师(对大家):这话有问题生茫然)师:是人在生活中的口语对话 “我是你父亲” ,对四岁的儿子会这么说吗?生:我知道了,应该说“我是爸爸” 师: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大家和老师一起记下这句话 (教师板书) 同学们,大家认为是打给家人的有没有可能是打给别人的呢?5生:可能是打给朋友的。
生:打给恋人的生:打给村长的生:打给老板的师:我们写作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大家也能想到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力求突破,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想象要尽可能丰富下面进入写作时间,时长 15 分钟,看大屏幕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求 1、真情、感动、精彩2、同桌同做一篇3、注意打开始及结束时的礼貌用语4、作文格式如下打给××的作者:××× ×××我:…… ……××:…… ……我:…… ……××:…… ……)师:接着我们进行主题活动一——“大家来评改” 大家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然后同桌上讲台有感情的朗读作品屏显)6精彩有没有?不足有没有?评价有没有?师:同学们,这三方面是作文评改的三个思考方向,对于我们写作文和批改作文非常重要谁愿意把作品让大家欣赏评价?(同桌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习作)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评改作文的三个角度师生一起读)谁来发言?生 A:我觉得他们写的有感情、真实,就是读得有点做作了,感觉有点假师(问作者 ):是这样吗?生:我感觉也有点读的时候声音拉长了师:那再自然一点同桌再读)师(问作者 ):你们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生:好多了师:你觉得呢?生 A:比刚才读得好。
感觉真实了师:自然的、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大家点头)师:谁再发言?7生:我觉得他们笔下的妈妈太不近人情了竟然说:“你今天怎么了,竟然想起给我打了?”师:他说的有道理吗?生:我觉得有道理妈妈不会对儿子这么说,好像在责怪儿子生:我认为妈妈这么说没错,是为了让儿子不要想家想妈妈我妈妈就是这样的,说话狠,不过对我挺好同桌又把这一句话读了一遍)师:大家有没有听到,作者读的时候咳嗽了两声妈妈在咳嗽生:听到了,妈妈病了下文也提到了,妈妈身体不好师(问作者 ):你们认为妈妈是一个狠心的人吗?她在责怪儿子吗?生:我不这样认为妈妈是为了儿子安心工作,特意这样说的师:那你为什么写到妈妈接前咳嗽两声?生:妈妈病着呢却很坚强,还要表面上责怪儿子打师:好一个坚强的母亲!在我们民族传统中,大爱无痕,我们会把厚重的爱埋得很深作者笔下的母亲就是这样人啊!这两声咳嗽,让我们体会到了太多同学们,这8样的句子就是精彩的句子我们常常赞叹华美的语言,如朱自清写《春》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那是优美的精彩可是我们更要赞叹这样自然平实的语言,也正如朱自清写《背影》 “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朴实的精彩大家记在本子上:精彩的语言有两种,优美的精彩和朴实的精彩。
下面我们前后桌成立四人组用“三一评改法”互评作文,之后前后桌上讲台分享作品和评价 “三一”评改法①一段精彩的话:用 ~~~划出②一段不恰当的话:用——划出③一点改进的建议:同桌协商写出)师:我们举行主题活动二——作者与评者大屏幕展示)要求是:欣赏作品,欣赏评论作者和评者有没有意见不统一的?(生举手,随机四人组上讲台)师:你们四个人两个是作者,两个是评者这样分工:作者分角色有感情读作品,一个评者说出精彩和不足之处,另一个评者说出建议作者读完作品)生评者:有三处毛病,不过我们意见不统一文中写到:爸爸,这些年在外面打拼,儿子没什么本事,只能挣钱养家,马上就要过年了,这里有好酒我给爸爸买回去!9——我们认为既然没什么本事,不能挣钱养家的这里写得前后矛盾、不合理师(对全体同学) :大家怎么认为?生:我赞同生:我的意见是他们能养家的没什么本事,可能是对自己的后悔吧!师:后悔?生:比如在上学时候没好好学习,没有考上大学,就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师(笑着 ):那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就为了以后的不后悔哦生点头)生:儿子在外面打拼,又节俭过日子,肯定能养家的师(问作者 ):你们认为呢?生作者:农民工靠劳力挣钱,虽然不多,养家是没问题的。
师:一个自认为没什么本事的儿子,能养家,可是你觉得他能过得幸福吗?生:作者能幸福师:能幸福?那你认为幸福是什么?生作者:幸福就是凭自己劳动挣钱,有亲情友情爱情,10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众鼓掌)师:你说的,就是我们的幸福之车开往的方向!他是幸福的,你读出来这种幸福的感觉生作者读)师:几句朴实的话,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内容这就是精彩的句子!生评者:我们认为这句话里“儿子没什么本事” ,不应该用“儿子” ,应该用“我” 师:大家怎么看?生:我认为用“儿子”是可以的师:为什么?生:我说不清楚师(问作者 ):你们认为呢?生作者:我觉得用“儿子”是为了表达和父亲的一种关系意思是:我是你儿子,会给你争气!师:啊,原来儿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幸福感觉,还有自豪感你们用自豪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生作者读)师:同学们,他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了“儿子”上,语气高扬,表达了自豪的感觉我也来读一下师参与读)11生评者:我们还认为打结尾要有礼貌语,他们写得太仓促,直接就停笔了生作者:这一点我们同意师:同学们,精彩的句子我们去玩味;不恰当的句子我们去推敲——写作的乐趣也在于此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1、想象是创作飞翔的翅膀2、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3、 “三一”是作文评改的导向同学们的作品带评改课下展出,有重点问题的大修改后展出 河北省任丘市陵城中学 062551)策略:《打——人物对话描写》这节课训练点是看图作文,这是小学阶段(那时叫做“看图写话” “看图说话” )就在训练的一种写作能力从写作时间轴上看, “看图”是“前端”活动, “成文”是“后端”活动,如何成文是中间环节如果中间环节向两端扩展,则“前端”如何看图?“后端”如何修改,也是属于“过程指导” ,而且是更要重的“过程指导” 正是在这个方面,这堂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先来看“看图”环节这个环节当然是“审题” ,但从过程指导来看,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一是规定写作的内容——应该写什么时间(季节) 、地点(工地) 、身份(农民工) 、事件(打) 、此刻心情(开心) 、经济状况(节约) 、亲情关系(联系对象) ,画面之内和画面之外12的要素都在“看图”对话中提醒二是预估写作的困惑——写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第一,要从画面联想到画面背后的东西,画面是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 ,背后的故事才是你要写的重点;第二,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特点,即“人有其声口” 对于同学对话中的纠正(“我是你父亲” ) ,就是对于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的提醒。
这个环节虽然没有正式进入写作,但是显然已经在通过对话的方式,介入到写作过程中去指导了我们再来看“写作环节” 当“前端”活动比较充分后,此环节的展开应该比较流畅,学生进入正式的书写状态较快,较正常,这说明写作过程的困惑和疑难较少如果进入书写后“咬笔头”的学生还比较多的话,就是因为“前端“的过程指导不够得力我们从实录里看不到这种情况,只是看到对于写作过程的第二次“指导”:写作要求:1、真情、感动、精彩2、同桌同做一篇3、注意打开始及结束时的礼貌用语4、作文格式(略) 这次“指导” ,其实是形式、内容及格式的规定,而且主要是格式规定加上“前端”活动,相信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会有太大的困惑当然,这还是一种猜测和推论指导是否到位,学生是否领会意图并正确表达,还是要看学生的成文因此,对于成文的修改,仍然是过程指导的后补13环节最后来“成文”评价一般的写作课是把该环节放到作文讲评课里完成的就效率看,滞后性影响了高效性,所以课中写,课内评,是写作指导的“短平快” ,是过程指导的重要环节——因为,此后还有正式成文的环节对于成文的评价,执教者策划了二次活动,第一次是“大家来评改” , 采用“三一评改法”互评作文:①精彩有没有?一段精彩的话:用~~~划出。
②不足有没有?一段不恰当的话:用——划出③评价有没有?一点改进的建议:同桌协商写出同学们分别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