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历史背景 1941年,河北平原 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
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电影资料 影片类型:战争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黑白 导演 Director:任旭东 Xudong Ren 编剧 Writer:旭东 Xudong Ren、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 演员 Actor: 朱龙广 Longguang Zhu .....高传宝 王炳彧 Bingyu Wang .....高老忠 张勇手 Yongshou Zhang .....赵平原 刘秀杰 Xiujie Liu .....林霞 刘江 Jiang Liu .....汤丙会(伪军) 摄影 Cinematography:杨光远 Guangyuan Yang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 August 1st Film Studio 【中国】 上映时间:1965年电影评论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
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编导自述 《地道战》本是军教片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虽然是军教片,但总参要求我们运用故事片的形式,因为故事才会比较吸引人,而八一厂的厂长陈播知道我擅长拍故事片,就指派我参加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剧本创作小组我们创作组一起到冀中地区进行采访之后,先是由工程兵的两个参谋写提纲,他们不懂电影,写了两次都没有通过审查1964年底,彭少辉副总参谋长开会说1965年《地道战》必须开拍陈播厂长就找了一个专业编剧来写剧本,可是他20多天写了3万多字之后,还没看到“地道”两个字这时候已经到了1965年3月,陈播很急,他对我说:“按你的设想写,你想怎么拍就怎么写吧 高平村是高家庄的原型 1945年5月的时候,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敌人。
战争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 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我们按照剧情设计,安排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有人说高老忠的原型没有死,是导演让他死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傻子也牺牲了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冉庄就是《地道战》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我在影片拍摄之前从来没有到清苑冉庄采访过1963年,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寻找拍摄素材,直到到了正定县的高平村,我才产生了灵感,也就是说高平村才是事实上的原型因为高平村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1965年我们四处选择外景拍摄场地,第一次来到冉庄,才发现它也是一个因为地道战而有名的村庄高平村比冉庄打得好,是“抗日先锋村”,但是没有冉庄保存得好,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邻近的唐庄有三棵三百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我就把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 地道不是真地道 选好外景拍摄场地之后,怎样将地道的规模、地道的战斗设施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这成为创作中遇到的最困扰的一个问题。
采访中只在焦庄户发现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地道还保留着原始模样,另外一条在高平村,仅仅有几十米长,看上去不像地道,倒像一条地下排水沟幸亏总参的杨成武副总长派人给我送来了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的书,内容很丰富,有文字、有画图最初设想是选一块土地,开挖成地道断面,但估算了一下,觉得它工程太浩大,成本太高,只好放弃所以,实际上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厂内搭景拍摄的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删除“调味品” 刚开始我觉得电影不能像课堂上课一样“干干巴巴”的,应该有点“调味品”、“水粉色彩”之类的东西,在第一稿剧本中我设计了许多“博观众一笑”的细节,但是都在审查时被删除了例如:民兵队长和未婚妻在地道里谈情说爱的细节;民兵大康和妻子在地洞里生孩子的细节;民兵淘气儿和女民兵素云吃烙饼逗乐子的细节;民兵牛娃从射击孔拽拉伪军腿的细节等等———它们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多了反而会冲淡主题内容,扭曲革命历史的真实性,脱离《地道战》的主线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民战争思想充分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对于人物的塑造,情节和素材的提炼都要从政治效果出发,凡是不符合这个准则的,都要毫不留情地一律砍掉。
军教片没有故事片的任务,人物不需要有个性,我在塑造高传宝这个民兵队长的形象的时候,也只是想让观众一看就觉得他是自己的民兵队长这部影片发行了2800个拷贝,现在我无论到城市和农村,发现凡是50岁以上的人,都看过《地道战》,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我自己对这部影片很满意,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冉庄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