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教学设计-《你勇敢吗》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勇敢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和意识;3.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 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二、教学内容1. 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勇敢?”引导学生思考,并逐一询问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勇敢的含义和意义2. 分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并由教师发放图片和卡片,并告诉学生,每张图片或卡片上有一个勇敢的事例让每个小组成员抽取一张图片或卡片,讲述图片或卡片中所描述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例子来了解勇敢,培养其勇敢的品质和意识3. 知识讲解(15分钟)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以下内容:什么是勇敢勇敢是指面对困难、危险、挑战等不良环境或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定的意志勇敢是乐观、积极、向前的态度和思想,是面对困难时一个人内在自我调控的表现,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体现勇敢的类型勇敢分为身体勇敢和心理勇敢两种类型身体勇敢即体现在面对有生命的危险时,人们勇敢地扑灭火源、救人于危难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等方面。
心理勇敢则指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心态稳定,不畏缩,勇于面对、接受和解决困难4.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勇敢的真实故事,并针对该故事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结构和情节,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5. 提高情商(15分钟)在本节课堂中,教师将现实中的勇敢与电影中的勇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明白所谓勇敢不是一个人去做一些很冒险的事情,而是有理性决策的过程支撑,同样也会因人而异,让学生清楚知道风险的大小和自己所承受的能力,从而理性看待自己的行为三、教学方法1. 小组活动法2. 图文并茂式讲解法3. 问题引导式法四、教学实施本节课程在小学心理课程中开展,适用于小学2-3年级学生,课程下达前,教师需准备好图片、卡片、书籍、故事等教材材料本节课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课前,教师准备相关教材材料,为小组活动进行分组,并确定好活动的细节步骤2. 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对于勇敢有一个较为基础的认知和了解3. 根据小组成员的数量分配数手有图片和卡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卡片中所述的事例了解勇敢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4. 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勇敢的概念、勇敢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5. 围绕一个勇敢的故事,多种引导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勇敢是什么,勇敢的价值,勇敢的类型和勇敢的意义6. 最后提醒学生勇敢不是盲目冲动,不要因建立个人勇敢的心理而忽略风险,要适当的有所准备,步入勇敢的领域五、课后总结课堂结束后,教师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勇敢的思维和行为,从而逐步培养其勇敢的品质和意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进行积极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