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我们毕业啦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分享书--病隙碎笔 作者 分享人 史铁生 王文新老师组-魏春霞 病隙碎笔-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 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 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 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 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 血逝世,享年59岁1979年后,相继 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 文学大奖随笔集《病隙碎笔写于得 尿毒症期间 CONTANTS 本书分为六部分 主旨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 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 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 庭的纽带 ……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 安详。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 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 强调是恰当的然而 ,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碎笔1-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是有 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研究背景 研究结果 问碎笔碎笔题讨论 碎笔2-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 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 碎笔3-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 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 碎笔4-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 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这爱,不简单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 ,他根本是你的福 “ ” 碎笔5- 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 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 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 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 ,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 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碎笔6-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 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 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 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人生苦短,你能够同我一起笑看.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 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 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 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 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 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 是有深度的——王蒙 2002 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 病隙碎笔 (获奖 ) 2002 老舍散文奖 病隙碎笔 (获奖) 2005 第三届 鲁迅文学奖 病隙碎笔 (获 奖) 病隙碎笔 人生 思考 写作与 艺术 金钱与 道义 爱情 与信 仰 苦难与 生死 《病隙碎笔》这部透视着一个健康的灵魂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对生命做 出了生动诠释的著作,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每一小节的内容——甚或说是人生的哲学,都 无不受益匪浅 论文绪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问题讨论论文总结 《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 大干系全部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 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
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 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 ,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 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 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 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 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 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 这部著作 他人评论:贾樟柯 几日之间,把《病隙碎笔》完整地读过,的确,途中有过无数处被文 字的思想击穿或震呆的感觉从阅读上整体观照,这部作品文字 风格从头 至尾碎笔成山的坦然以至幽默,冷峻 以至旷达,深谧以至辽远……的确超 乎了 我的阅读前见阅读此书的状态 ,让我时时生发出精神冲浪的强烈 之感 ,我常会忘却史铁生这个领航人是一个身体上时时与病魔抗争的生命 个体,这很奇异 先对这篇文字的诞生一眼概之《病隙碎笔》是史铁生48岁时历经一 次次透析之间所作,这部长篇的结构非常独特,是一节一节片断的连接, 恰恰呼应了作者肉身承受的巨大苦难因此,每一节几百字,都凝结了他 关于生命、苦难、信仰、爱情、艺术等的深沉思考,可以说都是从死神那 里夺回的思想灵光,真是何其宝贵。
当读完最后一个字,其实,我的阅读笔记最想记下的是—史铁生这个 人因为,他实在让我困惑,如果文字呈现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精神 境界,在我看来,他的肉身与精神完全是处在两极的最顶端我最深的困 惑在于,所谓的康健者,还时时有着种种的嗔怨喜怒积于心胸呈于面色, 史铁生何以做到以残缺抵达健全之境? 社会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同构 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 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 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他把写作当 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 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 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 对于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就像是一次忏悔,发自肺腑的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 他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 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 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 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 的人 问题讨论研究结果研究背景法 A B C 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 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 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又生出褥疮,才 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 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 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赏析一 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 ,想要也没有 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 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 受 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他所以不能 亲临俗世,在于他要在神界恪尽职守,以展开无限时空与 无限的可能,在于他要把完美解释得不落俗套、无与伦比 ,不至于还俗成某位强人的名号他总不能为解救某处具 体的疾苦,而置那永恒的距离失去看管 赏析二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 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 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 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 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赏析三 论文绪论 经典原文赏析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 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 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 和冲突才精彩。
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 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 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 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 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 “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 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 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遇到 挫折时,便会心情忧郁,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 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 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 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 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 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 理 . 个人浅感 研究背景研究结果问题讨论论文绪论论文总结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