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内容提要,一、语文专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与概念辨析 二、语文专题教学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 三、语文专题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一、背景与概念,A,Q,T,Textbook,Exptert,S,学习内容 碎片化,学习过程 同质化,思维培养 浅表化,学习评价 单一化,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真实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往往发生 在教师教学准备阶段,而非学习实践活动中这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式大 同小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差别不 大,其主要价值似乎就是通过开设一门又一 门的课程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不同知识 这种状态下,花样百出的语文课程已经逐渐 丧失了其应有的育人内涵,而逐渐变成仅仅 作为某一门类知识载体的“课程碎片”教师乐此不疲地进行零打碎敲、蜻蜓点水 式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学生往往得到的 是单一而破碎的、浅层的、有确定答案的但很 难建立关联的内容当面对复杂的、深入的、 没有确定性答案也似乎很难找到唯一路径的问 题,学生大多茫然和无奈,往往出现无从下手 或束手无策的状态郑国民.李煜晖: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J教育学报.2017(5):46-51,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传统 教学,单元 教学,模块 教学,专题 教学,何谓“专题”?,专题即问题:具有语文学科研究价值的“特定的问题”。
专题即主题:在一定情境下,课内外学习资源聚合与辐射的依据 专题即任务: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聚焦的任务 专题即项目:从某一视角(方面)或按照某一程序解读作家作品的教学工程何谓“专题教学”?,语文专题教学是按作品、作家、主题、学生的视角“聚篇为类”,在 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设计更开放、更贴近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 显性学习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建构的课堂组织形式 (朱俊阳.语文专题教学的本质. 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概念界定,“专题”既是语文学科立场下专业的学习 内容,也同时包含学习者在建构这些内容时必 然提出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 从静态的、限定性的“教”的视角来看, “专题”是“学生需要共同学习的语文学科内 容”,即“学科专题” 从动态的、非限定性的“学”的视角来看, “专题”是每个学生在学科专题下需要探究的 问题和完成的任务,以成果形态呈现,即“学 习专题”专题,教,学,专题,学科专题与学习专题关系锥状图示 说明 蓝色线条和文字代表学科专题 绿色线条和文字代表学习专题,概念界定,语文专题教学,语文专题教学是以“专家思维” 为目标,以研究性读写为手段,以 特定的学科专题为场域,以学生自 主建构的学习专题为内核的教学形 态。
语文专题教学本质上是以教与 学的方式的系统变革来重构语文课 程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为满足学生思 维发展深刻性的需 求,应强调学习任 务的挑战、问题探 究的深度和研究成 果的质量综合发展 是目标教师的系 统思考、整 体设计和学 术支持是保 学生的 障 个性选择、 深度探究、 协同创造、,二、设计和实施,学科专题的选择:以典型内容取代面面俱到,学习专题的确立:注重循序渐进和个性选择 实践活动的类型:任务、问题和情境的综合,参见李煜晖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简案,设 计 理 念,边城共21节,请 为每一节起一个名字 并说明理由注意: 关联性、概括(象征) 性、文学性、系统性用800字(4分钟)讲 述边城故事,视 角自定,完整而有感 染力选择一个人物,为她 (他)画像并介绍选择一段景物描写, 朗读并赏析以一个人物的口吻,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给 另一个人物写三封信, 要求贴切、真实选择一篇评论文章, 概括其主要观点并结 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 看法,撰写研究论文导读任务,任 务 驱 动,任 务 核 心 设 计 模 式 1,任 务 纵 深,任 务 核 心 设 计 模 式,2,李煜晖.高一语文鲁迅作品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D.北京师范大学.2013.5,问 题 聚 合,问 题 核 心 设 计 模 式,1,参见吴欣歆老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经典阅读教学实践,问 题 核 心 设 计 模 式 2,教师 教书人,学生 读书人,作者 写书人,民主态度,问题,价值评估 选题研究,问 题 发 现,1.如 何规 划小 说的,叙事,2.海,上搏 斗为 什么 不把 叙事 重点 放在,与鲨 鱼的 搏斗 上?,3. 如 何理 解小 说叙 事视 角转 单元? 老人 换及 其功 能?,识小 人对 说的 孩马 大马 结尾 诺林 林鱼 女士 的作 的态 与侍 用? 度? 者的,有什 的景 老人 么隐 物描 为什 喻和 写有 么不 象征 哪些 有效 对话? 的意 功能?止损? 味?,狮子, 海上攻击, 译本,哪个 翻译 水平,更高?,此书既为曹雪芹 所做,为何要假 托石头记,并引 出一僧一道,故 作荒唐之言,用 意何在?,程乙本:只因当年这个石头, 娲皇未用,自己却落得逍遥 自在,各处去游玩。
一日来 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 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那么,贾宝玉、石头、神瑛 侍者、通灵宝玉四者到底什 么逻辑关系?,石头为炼石补天所造, 能通天地之灵气,和 以全书之中屡次以 “蠢物”称之?此石 究竟是通灵还是蠢物?,.红楼梦中人名如: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贾化字雨村、,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甄费字士隐、英莲、霍,启、封肃等,地名如大 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太虚幻境、大如州等, 名中寓意,弦外有音, 作者这样命名的用意何 在?如此大范围地使用 隐喻意味的命名,是否 有伤小说的真实性?,家人霍启抱英莲则“祸起”,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则言“到那 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 坑矣”,僧道见甄士隐抱着英 莲,就说:“你把这有命无运、 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 事情还没有发生,就把结果预 言写下来,是宣传因果报应的 迷信还是另有用意?,短短一回之中,有诗词7首: 石头一首,曹雪芹一首, 僧人一首,贾雨村两首,,道人一首,甄士隐一首 这些诗词分别有哪些功能 和作用?如果要研究红楼 梦诗词,该怎么做?,.红楼梦开篇第一回 有许多名字,“石头 记”“情僧录”“风月 宝鉴”“金陵十二钗”, 为何竟最后叫了红楼 梦?哪个名字更好?,石头希望空空道 人抄录此书,传 奇于世,而道人 读罢无感。
石头 历述古今小说、 戏曲以比较之 这段看似多余, 何必要写?,通字 义,析语 境,释因 果,参体 验,援事 例,成见 识,择精 要,立专 题,查文 献,出成 果,师 生 共 读,专 题 研 读,情 境 核 心 设 计 模 式 1,情 境 讲 习,情 境 组 合,情 境 核 心 设 计 模 式 2,情 境 转 化,情 境 核 心 设 计 模 式 3,课程规划:课程周期课段规划课时计划,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学方略:课堂教学个性指导自主学习,谋 定 后 动 , 共 商 课 程 方 案,适应性,完整性,系统性,灵活性,实施策略,评价方案:目的主体形式渠道策略 参见李煜晖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简案,阅读鉴赏:熟练运用工具书和网络 搜索识记鲁迅作品和相关文献中的生 僻字词分析鉴赏鲁迅作品中常见的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 反语、反问、双关、对仗、白描、复 沓、对比、象征等,准确理解语言背 后的思想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在 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鉴赏鲁迅作品篇 章结构的匠心在默读、朗读中感受 鲁迅作品忧愤深广、沉郁警拔的语言 风格语言目标,表达交流:能够准确表述阅读过 程中产生或发现的问题,并用简明的 语言概括问题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点 和见识。
在不同学习阶段,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形成共计 不低于一万字的学习成果书面表达 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力求做到主 题鲜明、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 口语表达考虑听众的感受,力求做到 限时完成、话题集中、自然流畅、生 动活泼、肢体语言得体语言建构:在撰写鉴赏评价文 章或研究报告的过程中,通过锤炼 语言来锤炼思想,做到“词能达 意”“要言不烦”在语句之间和 段落之间,能够合理安排先后顺序 在论述和评价的过程中,不用臆断 替代思考可以抒发主观感情,但 更应该立足文本、文献,用“证据” 说理,清晰展现自己得出结论的思 维过程,使人信服思维目标,阅读探究:在阅读、分析、鉴赏和评价鲁迅 作品的过程,提高问题探究能力:能够主动积极 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 到的观点和见识能够综合、归纳鲁迅作品中同 一类型的内容或现象(包含语言现象和社会现 象),由表及里,发现这一类现象中寄托的思想 探索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问题或现象 关联起来,由此及彼,比较其差异性和关联性 在问题探究、综合归纳、关联比较的过程中,使 自己的思维由浅表化、碎片化向逻辑性、系统性 发展,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学习活动:在专题学习过 程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 进的、有挑战性的读写任 务,训练学生主动学习、 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意 志品质在不同阶段的交 流、展示和汇报中,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心理和尊,价值目标,阅读鉴赏:用历史眼光和现实视角审视 鲁迅的作品,感受和理解鲁迅的情怀和 思想:学习鲁迅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 国民精神启蒙与改造的情怀,培育学生 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 鲁迅不畏强权、同情弱者、仗义执言的 独立人格,培育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实 践的勇气学习鲁迅理性思考、探索求,真的思想方法,培育学生做一个爱思想、 重他人的态度 会思考的人课时计划,评价方案,实施策略,让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赋予学生选择权和决策权,让学生深度参与问题探究:赋予学生设问权和表达权 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评价:赋予学生受评权和评议权,充 分 授 权 , 促 进 课 堂 民 主,民主保障自由,自由孕育思想,思想激发创造,李煜晖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向学生赋权. J中国教师.2017.10,质 疑 提 问,1、范爱农为什么是悲剧而鲁迅却不是悲剧? 2、范爱农悲剧的原因何在? 3、鲁迅为什么不帮范爱农离开绍兴? 4、徐锡麟死了,范爱农是否悲伤? 5、范爱农为什么不主张发电报? 5、范爱农的尸体是直立着的,原因是什么? 6、范爱农的身后事为何不了了之? 7、绍兴相逢,鲁迅与范爱农彼此为何忽然就看着顺眼了? 8、鲁迅接新来的同乡时何以两次不满? 9、文中出现两次讲笑话的叙述,作用有何不同? 10、革命前范爱农、革命后范爱农、最后的范爱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1、鲁迅从热血青年到“世故”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12、当年摇头后来愧悔的原因是什么? 13、范爱农是否自杀? 14、为何范爱农革命前没有死,革命后却死了? 15、对于文中出现的所谓“爱国青年”,鲁迅的态度是什么? 16、从让座位到牺牲,鲁迅对那些革命者的态度有何转变? 17、徐伯荪的夫人为什么要带绣花鞋上东京? 18、为什么要提到孙传芳大帅和裸体照片? 19、王金发既然是绿林出身,为什么杀人却不轻易? 20、既然是写范爱农的回忆散文,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报馆案”?,21、感觉范爱农其人与鲁迅小说中的某些人物比如吕纬甫、魏连殳很相似,鲁迅是以他为素材创作的吗? 22、徐锡麟既然做了安徽候补道,就是恩铭的手下,为什么还要刺杀恩铭?革命党的人为什么要到清政府里面做官? ,教学案例范爱农单篇鉴赏,“范爱农为什么是悲剧而鲁迅却不是悲剧?”且不说语法上是不是说 得通,单从表意上就存在先入为主、漫无边际的问题。
所谓先入为主, 是说该问题认定范爱农是悲剧,而鲁迅不是悲剧,这就把复杂人物简单 化、标签化了所谓漫无边际,就是没有对悲剧的范畴进行界定范爱 农穷困潦倒、英年早逝,从境遇上看固然是悲剧,但清醒而绝望的死去, 与在铁屋中浑浑噩噩的活着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可悲?作为在孤独中求 索的思想家,难道鲁迅身上就没有悲剧的一面吗? 同样经历了前后的时代艰难,比如境遇的窘困与思想上的痛苦, 为什么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