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粤语调值说略林建平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摘要粤方言研究专家对粤语调值的描写,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分歧出现在:阴平调,阳平调和阳上调,争议最大的是阴平调值通过实验语音分析,香港粤语的阴平调值为55,阳平调值为31,阳上调值为 23 我们预期,广州粤语和香港粤语的阴平调, 55 和 53 将会合流,原来老派粤语 55 调和 53 调的对立现象将逐渐合而为一,都读作55 调引言在汉语方言中,粤语的调类较多,共有9 个,有所谓 “粤语九声 “ 之说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入声再分阴入(上入),中入和阳入(下入) 就音高而言,阴入的音高相当于阴平,中入的音高相当于阴去,阳入的音高相当于阳去,即实际上粤语只有六个调位,“九声六调 “之说,更为贴切实验语音资料表明,粤音中只有六个调位的说法是确切的粤方言词典及专著对粤语调值的描写,不完全相同主要的差异是在阴平调,阳平调和阳上调阳平调值有21 和 11 两个调值,阳上调值也有 13 或 23 两个调值21 和 11 或 13 和 23 实质上没有多大差别, 阳平调属于低平调,阳上调属于低升调这是论者们所认同的,看法基本一致分歧较大的,是阴平调值的描写。
1 讨论与分析1.1 粤语调值描写的分歧粤方言词典及专著对粤语调值的描写,不完全相同主要的差异是在阴平调,阳平调和阳上调阳平调值有21 和 11 两个调值,阳上调值也有13 或 23 两个调值21 和 11 或 13 和 23 实质上没有多大差别,阳平调属于低平调,阳上调属于低- 2 -升调这是论者们所认同的,看法基本一致分歧较大的,是阴平调值的描写有学者认为,广州粤语的阴平调,本调是53,变调是 55(饶秉才等, 1981;李新魁,1987) ;詹伯慧(1985) ,林柏松(1987)则主张阴平调值的主流是高平55 调因为,在日常交际中,粤语的阴平调随意念55 或 53,都是不致影响表达的,说明55 和 53 这两个调值并没有起辨义作用我们比较了十来种粤方言词典及专著,发现它们对粤语调值的描写不完全相同,如表一1.2 阴平调值的讨论粤语的声调,自赵元任(1947)用五度标调法标定各调类的调值后,学者大多沿用但对阴平调两个调值的主次,看法仍有差异赵元任(1947)在《粤语入门》中记载了广州话的阴平调调值是53 或 55不过他并不以为55 调应独立自成一个音位桥本余霭芹在《粤语音韵》中也记为:阴平调是53 或 55。
对于阴平调的调值和调位问题,宗福邦(1964)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广州话阴平中的53和 55调不是两个变体,而是有大量的对立现象,应视为两个独立的调其后,他在《关于广州话字调变读问题》 (1983)一文中,进一步说明:广州话高平调与高降调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对立关系既然辨义作用是调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那么,高平调与高降调就不能看作是阴平的两个变体,就不能不承认阴平调已分化为两个独立的调类:上阴平调与下阴平调表一专著(年份)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汉语方言概要(1960) 55/53 35 33 21 13 22 5 33 2/22 汉语方音字汇(1962) 53/55 35 33 21 23 22 5 33 22/2 广州话口语词的研究 (1966)53 35 33 21 23 22 5 33 22 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 (1972)55/53 35 33 21 13 22 5 33 22 广州方言研究(1980) 53/55 35 33 11/21 13 22 55 33 22 广州话方言词典 (1981)53/55 35 33 11 13 22 55 33 22 实用广州话词典 (1994)55/53 35 33 21 23 22 5 3 2 广州方言研究(1995) 53/55 35 33 11 13 22 55 33 22 - 3 -广州话音档( 1995)53/55 35 33 21 23 22 5 3 2 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 与学习(1996)53/55 53/35 35 33 11 13 22 55 33 22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 (1997)55 35 33 21 23 22 55 33 22 香港粤语词典(1997) 53/55 35 33 11 13 22 5 3 2 广州方言词典(1998) 53/55 35 33 21 23 22 55 33 22 香港话音档( 1999)55 35 33 21 13 22 5 3 2 张日升( 1969)支持这种看法,认为粤音阴平调应划分为55 调和 53调两调。
例如“好孙”的“孙”应该念高平,“好酸”的“酸”应该念高降;“诗人”的“诗”应该念高平,“私人”的“私”应该念高降张洪年(1972)同意张日升( 1969)的说法,并举出张日升所做的调查为例,说明736 个常用的阴平字中,只念高平55 调的有 69个,只念高降 53 调的有 276 个,其余就是兼有55 和 53 两读余乃永(1979)也同意宗福邦和张日升的观点,认为55 调已由 53 调分化出来,属于历史音变范畴,并非临时性的随位音变,而分化的主要条件就是由词类的分化与结合口语而成,反映出55 调由 53 调分化的过渡的事实饶秉才等则(1981)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广州话阴平调有高降和高平两个读法,仅仅是一般人的习惯,有些字的读法常有两可或因人而异的现象两读的字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真正对立的不多,两种读法即使互换了,一般也不致于产生误会,顶多就是给人有些不自然的感觉饶秉才等( 1981)由此论证阴平调还没有分化成两个互相对立的声调说广州话的人,一般是不容易感觉高降调和高平调有甚么区别的从这里也可以证明高降调和高平调都属于一个调类詹伯慧( 1985)也认同饶秉才等人的观点,高平调和高降调的念法并没有起辨义的作用。
他认为,阴平可以念 55,也可以念 53,有些阴平调的字一般念高平,但到了特定场合就得念高降,例如“米筛”的“筛”念55,可是“筛米”的“筛”就得念 53不过在日常交际中,广州话的阴平随意念55 或 53,都是不致影响表达的,这些说明55 和 53 这两个调值并没有起辨义作用李新魁( 1987)据清代学者王炳耀的《拼音字谱》 ,考察了一百年前广州话语音系统的面貌认为现代粤语阴平调有55 调与 53 调之分,可能在清末时即已存在,而且当时可能还有辨义作用但经过近代的变化,平声中的一类(笔者案:指阴平高降调)已逐渐失去辨义作用而成为自由变体,这就形成现代这种“九调十值”的局面李新魁(1994)对广州市郊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调查结果显- 4 -示,上、下阴平(即高降调与高平调)的辨义作用,郊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发展到现代,这两个调的不同读法在某些字音中,在某种地区和某些较为年青的使用者口中,有逐渐混同的趋向,两者的区别已逐渐淡化了欧阳觉亚( 1996)折衷了几派的说法他认为,高平和高降都属于阴平调,两个调的对立情况不多一般地说,口语里的名词多用高平调,字音尤其是文言语句里多读高降调,动词要读高降调。
总的来说,读高平或高降比较自由总结上述的讨论,我们认为,新派粤语的阴平调,可以念成55,也可以念成53,由于不具辨义作用,不影响人们的交际表达,对立现象逐渐消亡,由53 调分化出来的 55 调将会兼并 53 调,成为阴平调的主流读法1.3 香港粤语调值的描写为描写香港粤语调值,我们从实验语音学的手段出发根据《香港话音档》(1999)的录音作为考查内容发音人20 来岁,女性,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香港出生及接受教育,吐字清晰,能说标准的粤语(例如:n-l 不混,k-kw 不混等) ,现任电台节目主持人阴平只有55 一调我们可以把她看成为新派粤语的典型研究人员选取磁带中的发音例字,每个调选录4 个单音节字词,输入计算机,然后统计分析得出其平均值如下: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553533312322553322与上表比较,其中有三处的差异较为明显:第一,阴平调值为 55,不是 53语图清楚表明, 发音人的阴平调是个高平调,没有下降部分第二, 阳平调值为 31, 跟广东番禺阳平调值31 相合 (詹伯慧,张日升等,1990) 传统认为,阳平是个低降调21 或 11论者们多把广州粤语的阳平调描写为11。
从语图上看, 香港粤语的阳平调值不大可能是11,说成 21 还是比较接近语言事实的至于香港粤语的阳平调是不是一个中降调,还有待进一步论证第三,阳上调值为23,不是 13,与部分专著的描写相吻合1.4 粤语地区阴平调值的发展趋势詹伯慧,张日升等( 1990)近年来在广东省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在《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中提到,广州市现代年青人倾向于念高平55这一阴平调值从广州开始,往北向从化,增城粤语辐射,往南向番禺,南海,佛山,三水,顺- 5 -德,直至中山,珠海,澳门和香港,基本上都是把阴平念得比较高的调值在《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 (1987)的调查报告中,广州和香港的阴平调一律标55他们在珠江三角洲调查的方言点中,约有70% 的方言点是把阴平字(念单字时)念成 55调的可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阴平字有念成55 调的倾向其后,发表的粤北(1993,1994)和粤西( 1995)的调查报告中,各地方言点的阴平字调同样有向55 调靠拢的趋势根据上述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对港穗两地粤语阴平调值的发展方向作出以下的推论:过去现在将来清代粤语:广州市区粤语: 53/55 53/55 55/53----------------55 广州市郊粤语: 53/55 演化历程珠江三角洲粤语: 55/53 粤北地区粤语: 55/53---------55 粤西地区粤语: 55/53 香港粤语: 55/53----55 2 结论据笔者 1999年调查资料显示,香港粤语的阴平调在语流中绝大部分都读成高平55。
香港年青一代的粤语阴平调值,大多数是高平调55,这跟说话的表达方式和速度有关话语节奏紧密和语速快,都使阴平的调值起了变化,“末尾微降”的部分在语流中给扯直拉平了,下降不了这种习惯形成后,到了单音节,双音节的词语中,还是念成高平55,而不是高降 53加上阴平调值念 55 或 53 是两可的,不起辨义作用,不妨碍言语交际,真正区别对立关系的情况不多,“名词多用高平调,动词要读高降调”的标准逐渐淡化趋向混同,可以预见部分中老年人口语中仍保留阴平 53 调的读法我们预期,广州粤语和香港粤语的阴平调,55 和 53 将会合流,原来老派粤语55 调和 53 调的对立现象将逐渐合而为一,都读作55 调致谢承蒙鲍怀翘教授协助处理粤音语料,分析及编印图表,特此鸣谢 6 -参考文献[01] 白宛如, 《广州方言词典》,1998,江苏教育出版社[02]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1962(1989第二版)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03] 陈慧英, 《实用广州话词典》,1994,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04] 高华年, 《广州方言研究》,1980,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05] 李新魁,一百年前的广州音,1987,载《李新魁音韵学论集》 (1997) ,汕头大学出版社。
[06] 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1994,广东人民出版社[07] 李新魁等,《广州方言研究》,1995,广东人民出版社[08] 李新魁等,《广州话音档》,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 [09] 林柏松,广州话阴平调值的内部差异,1987,载单周尧主编( 1994) 《第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出版社 [10] 林建平,香港广州话变调调查研究,1994,香港浸会学院硕士论文 [11] 林建平,香港粤语阴平调值商榷,1999,载单周尧,陆镜光主编(2000) 《第七届国际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