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 2001年第8期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韩嘉玲内容提要:流动儿童随其父母流动进入城市,他们的受教育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在2000年底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学校的基本状况展开了调查这个调查是目前同类调查中较为详细、完整的一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且已持续十余年,在庞大的流动群体内已有第二代移民出现,然而除了报刊的一些简要的报导外,学术界对这个群体的关心与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据1997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外来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已达28519万人,其中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22919万①,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1118 %②其中0—15岁儿童162 , 030人,占外来人口总数7105 % , 6—15岁适龄儿童66 , 392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2188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的中心,在产业结构上,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北京的流动人口从事的第三产业多半集中在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③特别是个体小商贩,以工时长为特点,一般需要两个劳动力相互轮替,因此以家庭流动为主,这与珠江三角洲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劳动力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的调查显示,(1)纯外来人口的家庭户占外来人口总比重的32184 % ,由此可见北京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大;(2)滞留时间长,且具有“移民”倾向有近1/ 5 (19142 %)的外来人口在京居住时间已超过3年,约1/ 10(1014 %)的人口居住时间长达5年以上④这就使得这一群体中的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凸现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⑤,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1979年以后,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⑥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些流动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随着流动人口第一代在城市的长时间打工,他们的第二代逐渐成长,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终于出水面大约在1992—1993年,在一些外地来北京的打工人群中,开始有人以“自力救济”的办法,在菜棚、简陋的平房中开始了小班私塾式的办学,其间虽多次遭到有关部门的取缔、1拆迁等波折,到现在(2000年底)为止在北京已有200所以上的流动儿童学校存在,有4 万名以上流动儿童学生在该类学校就读。
这些学校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是如何办学的?学校 的办学设备和条件如何?学校的教师及教学的情况如何?流动儿童学生在北京如何学习及生活?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调查包括下列四个部分: (1)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市场化的形成2)流动儿童学校基本状况,包括学校的分布及办学者状况、学校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及流动学校的特点3)流动儿童学校的师资及教学,包括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及师生关系4)流动儿童学校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学生的组成、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及与社区的关系 调查表明目前在北京的流动儿童⑦就学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1)进入公办学校借 读; (2)进入民办私立“贵族”学校; (3)在简易的流动儿童学校由于目前对第一类型及 第二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研究不足,使得我们很难准确的掌握流动儿童在京入学的全貌本 研究是仅针对第三类型 — — — 流动儿童学校或称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调查本调查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口述史访谈、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Interview)、实地观察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口述史访谈部分,课题组对学校的校长进行了学 校历史及发展等方面的调查;与学校的教师就教学与学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流动儿 童展开焦点团体及深入访谈,同时深入流动人口的社区与流动儿童一起入户与家长访谈,还 在流动人口生活的社区(四季青乡柴家坟)开展以流动人口家庭为对象的座谈会。
在本调查完成之前(2000年底) ,在北京还没有一所流动儿童学校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 审查批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些学校都是所谓的“地下学校”或“非法办学”,这也导 致我们对该类学校的总数及分布情况了解有限由于研究的对象 — — — 流动儿童学校及流动儿 童学生的总体框架不清,抽样框无法确定,因此无法依照严格的抽样取得样本由于寻找这 类学校有一定的困难,在选样时我们采取了滚雪球的办法,同时也尽量考虑到所调查学校的地区、规模、类型、条件,学生的年龄等等即使如此也无法全面顾及上述因素,因为这类 学校都是未登记的非正规学校,有些学校拒绝我们对学生或学校进行调查因此在调查抽样 时还要考虑有关的因素试调查时间是从2000年7月至8月,正式调查是在2000年9月至12月底进行的 本次调查涉及了北京市50所流动儿童学校、102名教师,并对其中19所学校的216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是采取入班的方式,将问卷发给每一个学生后,由调查 员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并逐题说明,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时,以举手提问的方式再进行释 疑由于问卷是在现场回收的,因此发放2161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 %在对问 卷进行录入及复查时,对有问题的问卷重新返校逐一进行核实,因此有效问卷2157份,有 效率达9918 %。
学生年级分布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其中小学三年级有2人是试调查时的对象, 因在调查过程中发觉问卷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困难较大,最后决定选择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为 研究的对象我们还在4所附设初中及1所附设高中的学校,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及高一 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选择高中是考虑到这是唯一附带高中的学校,虽然高中不在义务教育的 范围内,但对流动人口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选择,具有参考意义2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市场化”的形成流动儿童学校的出现是在中国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现行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社会转型及 变迁的结果,这类学校在过去及现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对 现行教育体制起到“补充”及“自救”的功能 (一)急遽扩张的流动儿童学校通过本次对北京50所流动儿童少年学校的调查,发现最早办学的时间是在1993年,这 有1所学校; 1996年以前兴办,办学5年以上的有13所; 1997—1998年开办的有21所; 刚办2年(1999年以后)的有16所下图显示出1997年 —1998年以后流动儿童少年学校 急遽增长,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如洼面里的洼边村就有近10所流动儿童学校,丰台区双 庙的一条街上就有4所学校。
流动儿童学校办学时间分布1997年以后这类学校迅速发展,不仅学校总量不断增长,而且各校的生源也急剧扩 大⑧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学校之间规模及条件相差巨大规模在100—200人最多,有18所,占36 %;其次是200—300人,有11所,占22 %低于50人以下的学校有4所,超 过1000人的学校也有2所规模最小的只有16人,最大的目前已经达到1976人 最为典型的是1994年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创建之初1994年9月开学时只有9 人, 1995年增加到60人, 1996年9月144人, 1997年3月262人, 9月372人, 1998年3 月506人, 9月879人, 1999年3月976人, 9月1266人, 2000年3月1316人, 2000年9月1866人, 2001年3月1976人,并且还附设了初中部此外,由行知打工学校任职的教 师,再出去办学的有12人从行知打工子弟小学校长的老家河南息县来的同乡及同学所创 办的黄庄学校于1998年创办,两年又先后开办了三所小学⑨调查的50所学校中,共有5 所学校又成立了分校此外,流动儿童学校最开始仅设置学前班、小学1—3年级,到1999年以后又逐渐发展 到初中。
调查中发现有6所学校附设了初中班,还有一所办了高中1997年 —1998年以后北京的流动儿童学校及学生大量增加,这与1996年4月《城镇流 动人口中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试行)》及1998年3月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的颁布,对这类简易学校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宽松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学校采取“不取缔、不承认” 、 “自生自灭”的放任结果3上述事实说明了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解决与满足在京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因此 流动人口儿童及少年的义务教育出现了缺口,很快形成一块巨大的教育市场,并为流动人口 儿童教育的市场化提供了生存空间二)从“自力救济” 、 “自行解决”走向“遍地开花”1993年前后,北京开始出现了由外地人员自发创办的所谓“打工子弟学校”或“流动 学校” 最早办学的学校基本上是在“自力救济”的情况下办起来的例如, 1994年办学的 希望小学萧老师看着没学可上的孩子成天在菜地里“野着” 、在父母的菜摊边“嬉闹”着, 甚至“有的老乡的孩子们都15岁了,还无校可念在他们的央求下,他留在北京办学” 目前拥有近2000人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创办人李淑梅,原本是个民办教师, 1993年起在京打工,回忆创办学校的过程时谈到:“我的娘家兄妹于1990年左右都纷纷到京务工经 商,他们最大的忧患是子女受教育难。
送回家乡入学无人监护,拖带在身边想进北京当地学 校就读,又交不起赞助费,欲为子女入学举家回迁而放弃在京打工挣钱的机会又于心不忍 在进退两难,焦急无奈之际,他们恳求我自发办学,让亲戚家的孩子也有学可上我曾经当 过十年民办教师,在亲戚们的一再规劝、怂恿之下,也觉得责无旁贷,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属的孩子成为新文盲,没容多想地就应承了下来随后去书店买回六年制课本,大伙帮我 在菜地里搭了一间窝棚权作教室,用砖头、木板垒起桌凳,打工子弟小学就这样开办起来 了 ” 大部分,流动学校开始时都是由于外来人口无法缴纳“高额的赞助费及借读费”,但又 不能“坐视子女成为新文盲”而采取的一种“自力救济” 、 “自行解决”的无奈尝试后来办学者发现这些学校的运作,通过学费不仅可以回收投资,可以“自负赢亏”,同 时还“有利可图” 因此霎那之间这块教育市场成为争夺地,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如 在巴沟村150米的一段路上,有3所学校丰台区双庙的一条街上, 2000年8月有6所学 校,到年底只剩下4所学校为了竞争,有的学校购置电脑,以争揽生源,有10所学校为 了扩大生源,甚至购买二手的面包车,有8所学校购买三轮车改装的摩的用以接送学生,特别是接送学前班的学生及低年级学生。
由于流动人口的生源基本已经饱和,在竞争激烈的情 况下,流动儿童学校提供了因家长工作忙,无法接送年幼儿童入学的额外服务这是公立学 校所不可能满足的 总之,流动儿童学校的出现与急遽扩张,基本解决了低收入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 题 根据1997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办公室对在京流动人口的调查,流动儿童辍学率为1319 %⑩,当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问题》课题组对北京3—12岁的471名流动儿童随遇抽样的调查,失学率为29 %?λ ϖ无论是从全面的普查或个案 的调查,都显示1997年以前流动儿童无学上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从本次调查的2157个家庭中涉及到的3864个适龄儿童少年(6—15岁)来看,到2000 年底在京流动儿童及女童失学或辍学的比例不高,其中6—15岁适龄儿童中不在学校的仅占218 % ,其中女童(311 %)略高于男童(217 %)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的流动儿童中学龄儿童上学的比例9712 % ,(其中男童9713 % , 女童9619 %) ,明显要高于留在老家的学龄儿童的上学比例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