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考向变化】2021年高考中,全国卷四套语文试题(含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I卷、II卷),文言 文阅读题型的考查有了较大变化首先是考查思路的变化,可以说是稳中微变,文言文本均 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语文关键 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出命题者对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深刻领会,体现出了作 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其次是选材来源发生了变化,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 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再次是考查题型 发生了变化,新高考I卷、II卷增加了对文本内容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相关内容的考 查命题趋势】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题型,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是每年高 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一般考查对文章细节 的理解,命题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项,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 命制。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典例再现】【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一)李靖,京兆三原人也隋*牛末,为马邑郡丞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 四方之志,因自囚上变,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 大呼曰:"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 之武德中,以平萧铁、辅公祐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贞 观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磺北,北 擒隋齐王睐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太宗谓 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客节勺•第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 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四年,颉利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 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 鸿肿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 乃选精骑赏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
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序偿千余帐,皆俘以随军 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 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余万,遂灭其国, 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 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 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额,耻其雪乎!"群臣皆称万岁寻拜靖光禄 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封五百户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改封卫国 公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莹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磺石二山, 以旌殊绩节选自《贞观政要》)(二)(李靖)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 虎每与论兵辄叹.耳可与语列、.吴者非.斯入尚.谁哉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 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 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
今疾 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痿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隋炀帝末年,李靖发现李渊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欲告发李渊,可是未能实现,后来被 高祖抓住,在太宗的营救下,才免于被杀B. 贞观三年,李靖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定襄城,大破突厥,擒 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C, 太宗因为高祖曾向颉利可汗称臣感到耻辱,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最终凭借李靖 等人的战功让匈奴俯首称臣,雪了前耻D, 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李靖受召入宫,不顾年老病苦,特意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 决心,如此不忘报国,令皇帝感动不已答案】B【典例解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B. “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 一个人逃跑了”错误,根据原文“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磺北,北擒隋齐 王睐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可见,并没 有擒获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前来投降,颉利可汗逃跑参考译文:(一)李靖,陕西三原人。
隋炀帝末年,为马邑的郡丞这时,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李靖观 察高祖,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把自己锁进囚车,打算趁押赴江都的机会 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滞留长安高祖攻克长安 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杀掉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李靖大声叫道:“李公率领仁义的军队, 扫除暴乱,不想成就大事,只想凭个人的恩怨杀害有才能的人而逞一时之快吗?”太宗也极 力劝阻高祖,加以营救,高祖于是赦免了他武德年间,因平定萧铁、辅公祐的功劳,李靖 被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继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 被提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进攻突厥,平定 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硕北在这次战争中,李靖擒获了隋朝齐王杨味的儿子 杨道政以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并将他们押送到长安后来,突利可汗前来投降,只剩下颉 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太宗说:“汉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还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这 样,也可以名垂青史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 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失了。
贞观四年, 颉利可汗退到西北保铁山一带,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请求全国归降,作为唐的臣民接 到投降的消息,太宗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前往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虽然表面称降, 其实心怀不轨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奉命安抚慰问李靖对副将张 公谨说:“传诏书的使者到了那儿的时候,敌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选精锐的骑兵带好二十 天的粮食,领兵从白道偷袭攻击他们张公谨不解其意,说:“既然我们答应他们投降, 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征讨恐怕不合适吧李靖说道:“这是用兵消灭他们的大好机 会,千万不可以失去于是他率领军队迅速前进,行到阴山的时候,凡是遇到颉利可汗的 人,都抓住他们随军前行颉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的军队到了 李靖军队的前锋凭借大雾前进,十分隐秘,到了距离颉利可汗的军帐七里左右才被他们发觉 颉利可汗的军队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颉利可汗一个人就骑马逃跑了,敌兵乱作 一团,四处溃逃这次战争,唐兵斩杀敌人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义成公主, 俘虏男女十多万人,灭掉了颉利可汗的国家此役使唐的边境从阴山扩展到大漠以北战后, 太宗十分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国君忧虑,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国君受到侮辱,那么 臣子的性命也难保全。
过去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国势强大,太上皇因为不想牵连百 姓,故而向颉利可汗称臣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寝,食不知味为此我励精图治, 立志要消灭匈奴今天,我们只要一出动军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匈奴单于俯首称 臣,我们的羞耻洗雪了"殿上的群臣都大声欢呼万岁不久,太宗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尚 书右仆射,赏赐食禄五百户后来李靖又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灭了这个国家 李靖因功改封为卫国公李靖死后,太宗下诏,允许他的坟墓可以按照汉代卫青、霍去病坟 墓的模样去修建,坟墓周围筑起土丘,使它们像突厥国内的燕山、吐谷浑国的硕石二山,用 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绩二)李靖容貌魁梧俊秀,精通典籍文史,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 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哪至于去做寻章摘句的儒生?” 他的舅舅是韩擒虎每当和李靖谈论兵法,赞叹着说:“可以和他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不 是这个人还有谁呢?”李靖每次上朝参议政事都是很恭顺的样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以沉 稳忠厚著称当时皇上派遣使者巡查国内十六道的民风习俗,让李靖担任畿内道大使,正好 碰上李靖生了脚病,就向皇上请求退职离休。
皇上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传旨说:“自古以来 富贵了但是知道节制的人大概很少,(他们那些人)即使生病了劳累了,还是致力于进上之 务皇帝想要攻打辽这个地方,召李靖进去,和他说:“你在南面平定了吴,在北面打败 了突厥,在西面平定了吐谷浑,现在只有高丽没有臣服,你还有意出征吗?"李靖回答说: "我过去凭借皇上的天威能够取得微小的成绩,现在虽然有病而且身体衰弱,陛下如果不嫌 弃,我的病就将痊愈了(我可以上阵作战了)皇帝怜悯他年老,最终没有答应让他去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疾病加重,皇帝亲自前往他的宅第看望,流下眼泪说:“你是我平生的 故人,对国家有功劳,现在病成这样,我为你很担忧啊考点详解】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答题技巧(二)扣文本,巧比对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 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一、识破“无中生有”,要比对信息有无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因此, 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 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二、识破“张冠李戴”,要比对人物事迹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 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三、 识破“关系错乱”,要比对句间关系命题者常在选项中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行施加因果关系, 造成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或将因果、条件、并列等关系互换解题时,应注意分析前后语 句的逻辑关系,辨析句间关系是否正确四、 识破“以偏概全”,要比对事物范围命题者常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有关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 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五、 识破“曲解文意”,要比对评价词语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 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传主的品行, 从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考生在解读文言文时常犯的毛病,即对待古 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做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解题时,应立足文 本,依据原文中对传主的评价,辨析选项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陷阱六、 识破“时序错位”,要比对时间词语命题者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或者将原 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 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理清人物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