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合金钢中的相组成第一节 铁基固溶体 第二节 钢中的碳化物 第三节 钢中的氮化物 第四节 钢中的金属间化合物 第五节 非金属相主要内容第一节 铁基固溶体一、置换固溶体的形成规律决定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的溶解条件是: (1)溶剂与溶质的点阵相同; (2)原子尺寸因素(形成无限固溶体时,两者之差不大于±8%) ; (3)组元的电子结构(组元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Mn、Co、Ni与γ-Fe符合上述条件,可形成无限置换固溶 体,V、Cr与α-Fe符合上述条件,可形成无限置换固溶体注意:对于形成无限固溶体来说,组元的点阵相同是必须的, 但不是充分的,例如:Mo(2.01Å )、W(2.02Å )虽然与α -Fe(1.72 Å )点阵相同,但原子尺寸相差较大,只能形成有限置换固溶体 电子结构因素对于形成无限固溶体来说同样也是必要条 件,所以与铁在同一周期并且排列在最接近V-Ⅷ族的元素 能在铁中具有最大的溶解度 二、间隙固溶体形成规律铁的间隙固溶体是Fe与较小原子尺寸的间隙元素所 组成的间隙固溶体总是有限固溶体,其溶解度取决于: (1)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 (2)间隙元素的原子尺寸。
体心立方结构的间隙如下图所示:面心立方结构的间隙(a)四面体间隙;(b)八面体间隙密排六方结构的间隙(a)四面体间隙;(b)八面体间隙 其中间隙类型,数量及 值(rB为间隙半径,rA为原 子半径)如下表所示:表-三种典型晶体结构中的间隙晶体结结构间间隙类类型单单胞中间间隙数 比原子数体心立方四面体间间隙0.2916八面体间间隙0.1543面心立方( 密排六方)四面体间间隙0.2252八面体间间隙0.4141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密排六方的间隙类型与面心立方 相同,同类间隙的形状完全相同,仅位置不同,在原子半 径相同的条件下这两种结构同类间隙的大小完全相同一般间隙原子的原子半径如表所示:间隙元素BCNOH原子半径(nm) 0.091 0.077 0.075 0.065 0.046 C、N在α-Fe中并不占据比较大的四面体间隙,而是位 于八面体间隙中Why?)间隙原子的溶解度随其原子尺寸的减小而增加,即按B 、C、N、O和H的顺序增加由于面心立方结构的间隙大于体心立方结构的间隙,所 以,间隙原子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要高于其在α-Fe中的 最大溶解度例如:C原子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 (2.11wt%C)显著地高于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0.0218wt%C)。
第二节 钢中的碳化物一、一般特点:碳化物是钢中的重要组成相之一,碳化物的类型、 数量、大小、形状及分布对钢的性能有极重要的影响 碳化物具有高硬度和脆性,并具有高熔点(可高达 3000 ℃)这表明它具有共价键特点;碳化物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具有导电特性这 表明它具有金属键特点; 碳化物具有金属键和共价键的特点,以金属键占优 二、碳化物的结构过渡族金属的碳化物中,金属原子和碳原子可形 成简单点阵或复杂点阵结构,金属原子处于点阵结点上, 而尺寸较小的碳原子在点阵的间隙位置如果金属原子间的间隙足够大,可以容纳碳原子 时,碳化物就可以形成简单密排结构若这种间隙还不足容纳碳原子时,就得到比简单 结构稍有变形的复杂密排结构 因此碳原子半径(γC)和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半径 (γM)的比值(γC/γM)决定了可以形成简单密排还是复杂 结构的碳化物 金属元素的γC/γM值如下: 金属 Fe Mn C r V Mo W Ti Nb Zr γc/γM 0.61 0.60 0.61 0.57 0.56 0.55 0.53 0.52 0.48 1、当非金属(C)与金属(M)的原子半径比 rC/rM0.59, 形成复杂点阵的碳化物 一般合金钢中常出现的复杂点阵的碳化物为Cr,Mn, Fe的碳化物或它们的合金碳化物,主要类型有M3C,M7C3 ,M23C6等。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 结构十分复杂,现以结 构稍简单的渗碳体( Fe3C)为例说明之,其 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属 正交晶系,晶胞中共有 16个原子,其中铁原子 12个,碳原子4个,符 合Fe:C=3:1关系 三、碳化物的稳定性碳化物在钢中的相对稳定性取决于合金元素与碳 的亲和力的大小,即取决于合金元素d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的d层电子数越少,它与碳的亲和力就 越大,所析出的碳化物在钢中就越稳定 下面给出部分合金元素的d层 电子数 第四周期TiVCrMnFeCoNi3d电子数2355678第五周期ZrNbMo 4d电子数245 第六周期HfTaW 5d电子数234 从第四周期合金元素来看:与碳的亲和力钛>钒>铬>锰,而钴和镍的3d层电子 数比铁多,与碳的亲和力比铁弱,故在钢中不形成碳化物 在钢中碳化物相对稳定性的顺序如下: Hf > Zr > Ti > Ta > Nb > V > W > Mo > Cr > Mn > Fe铪、锆、钛、铌、钒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最稳定 的MC型碳化物; 钨、钼、铬是中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锰、铁是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合金碳化物在钢中的行为与其自身的稳定性有关: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所形成的碳化物比较稳定,其 溶解温度较高,溶解速度较慢,析出和聚集长大速度也较 低 弱碳化物形成元素的碳化物稳定性较差,很容易溶解 和析出,并有较大的聚集长大速度碳化物的稳定性可由下式来归纳表示: 合金元素种类d层 电子数稳定性溶解 温度溶解速度聚集 长大速度强碳化物元素较少较好较高较慢较慢弱碳化物元素较多较差较低较快较快四、碳化物的相互溶解钢中往往同时存在着多种碳化物形成元素,在一种碳化 物中可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含有多种合金元素的复合碳化物 各种碳化物之间可以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影响不同类型碳化物溶解度的因素是:(1)碳化物的点阵类型; (2)合金元素的尺寸因素; (3)合金元素的电化学因素 1.完全互溶 各种碳化物具有相同的点阵类型, 并且,碳化物中的 金属原子的外层价电子结构相近,原子半径差<8-10%,这 些碳化物彼此能够完全互溶(即碳化物中的金属原子可以 任意彼此互相置换)例如:(1)Mn3C - Fe3C -(Fe,Mn)3C (2)VC - NbC - TaC - (V,Nb,Ta)C (3)Mo2C - W2C (4)Fe3W3C - Fe3Mo3C - Fe3(W,Mo)3C 2.有限溶解: 如果三个因素中任意一个不合适,则碳化物之间就 形成有限溶解。
例如:Fe3C中可溶解<28%Cr, <14%Mo, <2%W, <3%V,形成 合金渗碳体各种碳化物的互溶影响了它们各自的稳定性:强碳 化物形成元素溶解于弱碳化物中,可提高弱碳化物的稳 定性;反之,则降低强碳化物的稳定性 总之,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它关系到所形成的碳化物的种类、性质和在钢中的分 布而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钢的性能,如钢的强度、 硬度、耐磨性、塑性、韧性、红硬性和某些特殊性能同 时对钢的热处理亦有较大的影响,如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等第三节 钢中的氮化物由于冶炼时,钢液吸收大气中的氮,会在钢中形成铁或 其它合金元素的氮化物氮化物一般都是间隙相,以金属键占优,它具有高硬度 和脆性、高熔点,对钢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氮原子比碳原子小,氮原子半径γN和金属原子半径γM 之比γN/γM均小于0.59,所以氮化物都呈简单密排结构例如: (1)NaCl型简单立方点阵:TiN,VN,CrN,Fe4N(γ')等(2)简单密排立方点阵:WN,MoN,Cr2N,Fe2-3N(ε)等氮化物的稳定性和氮化物之间的溶解与碳化物相类似第四节 钢中的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钢中合金元素之间以及合金元素与铁之间产生相 互作用,可能形成各种金属间化合物。
通常以Mn族元素为界,将长周期表内元素分为A及B元 素,由于A与B之间的原子半径、负电性都有一定差异,可 以形成各种拓扑密堆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拓扑密堆相是由大小不同的原子适当配合,得到全部 或主要是四面体间隙的复杂结构其空间利用率和配位数 均很高(12,14,15,16),称为拓扑密堆相,简称TCP 相一、σ相 在低碳的高铬不锈钢、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及耐热钢中 都出现σ相 例如:Cr46Fe54σ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在铬镍钢 中伴随着σ相的出现 ,钢的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脆性增加二、AB2相(拉弗斯相) 在含钨、钼、铌、钛复杂成分的耐热钢中均出现AB2相 例如:TiFe2(W,Mo,Nb)(Cr,Mn,Fe,Ni)2复杂相AB2相是现代耐 热钢中的一个强化相,由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使强度 长时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三、AB3相(有序相)这类有序相是介于无序固溶体和化合物之间的过渡状 态例如:Ni3Fe,Fe3Al,Ni3Al等AB3是耐热钢和耐热 合金中重要的强化相第五节 非金属相铁及合金生成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等一般都不具有 金属性或者金属性极弱在钢中,这些非金属相称为非金属夹 杂物 一、氧化物 简单氧化物,如FeO,MnO,TiO2,Al2O3,SiO2等。
复杂氧化物,如MgO·Al2O3,MnO·Al2O3等氧化物的特点:脆,易断裂,一般无塑性这些氧化物在 钢材轧制或锻造后,沿加工方向呈链状分布 二、硫化物 如MnS,FeS 硫化物一般有较高的可塑性,热加工后会伸长 注意:由于FeS的熔点较低,且沿晶界连续分布时,将引 起热脆性,对性能特别有害为了防止热脆性,可以加入适当 的Mn,形成高熔点的MnS,并改善其分布三、硅酸盐 易变形的硅酸盐(Mn,Fe)SiO2,与硫化物相似,定量评级 时以硫化物来评级; 不易变形的硅酸盐FeO·Al2O3,与氧化物相似,定量评级 时以氧化物来评级 钢中存在氧化物、硅酸盐这类非金属夹杂物会增加各向异 性,引起塑、韧性下降,影响淬透性,并易开裂因此,非金 属夹杂一般都是有害的(除易切削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