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买买提吐逊阿布都热依木摘要: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并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备课分层、分层、座位分层及作业分层等多种分层教学策略中,分层和作业分层教学效果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来制定物理分层教学策略,更加契合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关键词:物理课堂 教学探究 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新课改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正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正视其个体性差别,要学习和理解现代教学理念,即在具有差异性的学生面前,进行差别性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并获取有差别性的成就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掌握知识基础差异通常表现为阅读理解以及公式运用两种能力的差异2)智力差异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其认知和思维两种能力的差异3)情感差异主要是学习态度、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认知等区别所以,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要让教学有层次有梯度,让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能在学习中得以提升。
一、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1.分层教学定义美国的研究者将教育当成培养公民的一种手段,所以任何教育制度都必须和所有公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希望公民可以接受终身性教育,课程、教材要具有多样化和层级化的特点,这也是美国教育的一贯追求在美国的51个州中,均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课程,所有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计划上大学的和没有上大学打算的学生其课程和教材都是有所区别的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学生,每一个阶段都是有所不同的区别化教学是英国的教育特点英国最为有名的SMP教材,就有层次区分,即普通水准的和高水平的,这种教材编制,显然是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而设置的我国对于分层概念的真正引入,是在上世纪末,自从引进这个概念之后,我国的教育专家对此概念做了很多研究,比如课题分层的具体组织,白宝敏的观点是课题结构的设计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注意价值性、公平性以及层递性、全面参与和综合优化的原则杨水森提出了为不同层级学生设计不同层级的练习的策略吴莉萍认为将学生进行分层,具体做法就是把学生分成同桌小组、邻桌小组以及前后桌小组,当然在分的时候是按照同组不同质的标准来的吴莉萍认为这种分层对于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能减少其自卑感。
我国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把一个年级或者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基础不同、层级有别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于老师来说,有利于其分层备课能力的提高二、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证分析1.研究样本及相关介绍本文采用数据收集的形式,以2012年9月30日至2013年7月1日在笔者所在学校八年级三个实验班内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18个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分层教学的效果问题,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部分设计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班级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可度问卷,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被试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查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习惯、学习自信心等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感受问卷设置了四个维度,分别是:作业分层、座位分层、分层、备课分层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为确保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问卷由笔者统一发放,当场填写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26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84.6%,其中男生10人,女生8人3.实证过程及结果(1)方法本研究选用的统计方法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对自编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其次,了解被试的学习成绩浮动程度,讨论各维度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关系;最后,比较不同学生学习特征的差异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进行信度检验,分层教学问卷各分问卷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在0.64-0.90,问卷总体a系数为0.95,说明分层endprint教学效果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通过计算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分层教学问卷的内容效度,各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均在0.37-0.88之间,并且所有相关系数的P<0.01,说明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3)实证模型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一种模型在具体模型设计方面,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其中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先采用全部引入的方法,初步检验各变量对IPOL的影响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再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因素各回归系数的方向和大小,研究它们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下是四种因素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回归分析表1是模型的似合优度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拟合优度R2值为0.872,校正R2值为0.832,提示各因素对学生成绩提高的解释程度达83.2%。
所选取的数值有效,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显著性检验即用于实验处理组与对照组或两种不同处理的效应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表2是回归分析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中,显著性检验统计量F值为22.065,显著性值为0.000,提示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4)影响学生成绩提高因素分析表3是各因素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回归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分层、作业分层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显著(显著性值小于0.05),并且为正向影响,备课分层、座位分层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尚达不到显著水平三、实证结论与讨论1.结论本文在实证中,研究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相关因素尤其是方法因素,对于学生成绩造成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和备课分层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用做分层教学的首选问题并不实用第二,分层教学中,作业分层和分层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大,提倡作为分层教学的必要措施2.制定有效的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层级划分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基础,各科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学生熟悉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层级,比如其智能、心理以及物理成绩等等,而且在各种不同方式的学生个性调查过后,需要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分类,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级,即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结合自身的初中物理授课实践,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实施:(1)设定分层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方向引导下,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首先要制定整个学生的共性目标,然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将教材的训练目标进行分层,化成具有梯度的分目标,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比成绩差的学生先实现较高目标,但最终是要实现共同目标分层教学中,对于各层教学难度的设置是一个难点,如果过难,则会让学生难以接受,背上负担,还会失去信心;太简单,又会整体性地降低大纲要求,跟不上进度,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以重力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例,学困生层级的,就要让学生懂得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其方向,并且需要知道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中等生除此之外,还要以实验的方式来发现和总结影响重力的因素;而优秀生则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知道怎样去测量重力2)课堂作业分层设置在习题设计时,题目要具有梯度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做题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基础性、提高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层级的练习学困生,需要练习的是对简单知识的巩固性题目,目的是要加深其课堂应用;中等生则需要以课后习题为重,要懂得运用课题学习的知识;优秀生就要为其量身定做,在其水平和教材内容范围内,为其设置较高难度的题目。
以凸透镜成像为例,基础性练习就是依据焦距和物距来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提高性练习就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来求焦距;创新性练习就需要知道这些成像的实践应用,以及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成像规律总结3)课后分层的措施在具体的课后环节中,要保证全体和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区分,在分层的时候不能散,在整合的时候不能呆培优辅差是分层的意义,既有为优秀生准备的空间,让其能充分地思考,自主学习;还要能让中等生在老师的稍作点拨下,有向深层次学习的动力和勇气;还要能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课程知识液体内部的压强为例,对于学困生来说,只需要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关键因素,需要为其准备完整性的探究活动;对于中等生来说,要自主进行探究,要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实验来发现和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对于优秀生来说,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能联系实际,将课本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能识别不同深度的压强解法之外,还可以拓深知识,优秀生挑战密封容器颠倒放置时,液体对前后两种情况的容器底部的压力等题目(见图1)4)批改练习分层评价的方法对于物理分层教学,具体实践中,需要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否则分层教学将会失去意义。
对于优秀生,其评价方式是精竞争性评价,在竞争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严谨和谦逊精神,在高标准要求下,精益求精;对于中等生,其评价方式是激励性评价,需要对其进行引导,指明其不对的地方,还要为其努力标明方向,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对于学困生,其评价方式是表扬性评价,尽管很多学生答非所问,错误百出,也不能当即打击,而是要找到学生的优点和值得欣赏的地方,给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当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分层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仅仅在乎学习结果分层教学以班级整体授课为基础,在关注整体水平的同时,正视其个体性差异,考虑每一个层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新课改的内在价值要求,并是一种契合学生个别差异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对策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