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胡姓家谱库篇一:胡氏家谱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历史名人: 胡姓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小说家胡也频。
胡 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帝舜的后裔胡公满,属于以先祖谥 号为氏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有陈国, 候爵,胡公满因此又称陈公满、陈胡公、胡公满 据史籍《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公满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 后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孙,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将 长女太姬嫁给他,成为周武王的东床快婿,并赐封为陈侯 西周时期,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各大诸侯国之间,虽 为西周王朝的十二大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 这十二大诸侯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姬林四年(陈桓公妫鲍二十九年,公元前716 年),陈桓公曾自不量力,与宋殇公子与夷、蔡宣侯姬措父联合,组成 三国联军进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庄公姬寤生亲率大军的大举反侵,搞 得陈国还要请求鲁国来救到了春秋中、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 在向中原发展的过程中,陈国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楚庄王芈旅十五年,公元 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了陈灵公自立楚庄王(熊侣)就以讨 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并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听从大 夫所劝恢复了陈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
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陈哀公妫弱二十六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 前534年),楚灵王(熊虔)再次灭了陈国,陈哀公沦为楚国的一个大夫 但六年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国公 室与蔡侯等因协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陈 哀公之孙妫吴成为陈惠公 到了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 年,公元前479年),陈国在末代君主陈缗公执政时期,终于被楚惠王 所彻灭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成为楚国郡县制度的一个 行政区域,后又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 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妫满在逝世后谥号为“胡公”,称胡公满陈国被楚国所灭后, 其国王族后裔子孙以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氏者,称胡氏,是为河 南胡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胡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 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为子爵小国 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代表的氏族部落被称为归夷,属于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
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小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 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 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便都以故国名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统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徽胡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西周王室称簋史,鲁、齐两国称胡史,其他诸侯国如楚国、秦国、晋国多称胡簋史所谓的“簋”,就是盛装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王朝时期称作“胡”,殷商时期至西周时期称作“胡簋”,后世以“胡簋”为“食”的代称,简称就是“簋”。
在史籍《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胡簋,礼器 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多以古称为胡氏 今北京有一条长达一公里半的著名“簋街”,长街两侧有各种商业店铺一百五十二家,其中餐饮服务业为一百四十八家,集拢了中华天下餐饮的精华,就是承名“簋”的本意——美食吃街也胡(簋)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建立的小诸侯国,无爵位 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 盖楚之所立 这个胡子国,实际上并不是归夷人的后代,而是楚国所立的貀国之后代 貀,传说中的一种兽,如犬一般大,状似虎而黑豹纹,有角,长尾,无两前足,能捕捉老鼠貀国,史书记载不详,盖为百越族的一支,因族人肤色黝黑且纹身而被称为貀人,无姓氏,世居罗山一带(今河南信阳),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古越人部落群体 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然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另一支归氏。
九十余年后的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率军北上,发动了“滕、郯之战”,在攻灭滕、郯两国之后,回国途中又灭了这个胡子国,该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改称胡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湖北胡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毋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复姓胡毋氏,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 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 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 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该支胡氏为江浙胡氏 历史文献中多有将胡毋氏写作“胡母氏”者,沿传至今,胡毋氏族人自己也写作“胡母”,将误成俗,不算错误。
但要注意的是,不论其姓氏字写作“毋”还是“母”,读音皆作wú(ㄨˊ),不可读作mǔ(ㄇㄨˇ)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胡夫,属于以职业称号为氏胡,就是动物颈部的咽喉部位,俗称胡喉,是动物最致命的部位之一 而自古以来,屠户在屠宰七禽六畜时,大多是冲着咽喉部位下刀,因此屠夫的别号就是“胡夫”,历史悠久之极两周时期乃至清朝时期,民间一提及“胡夫”,就是专指以屠宰为业的职业人群,而“屠 夫”则另有“刽子手”的含义 在屠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职业称号为姓氏者,世代称胡氏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 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 汉武帝时期,在京师驻屯军中设置八校尉,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皆隶属于北军司管辖八校尉的官秩为二千石,下属有丞及司马,领骑兵七百四十~一千二百人 其中,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