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 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2、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 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2、地域性 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3、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4、不可逆的发展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5、可培育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4、用养结合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大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
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掘耕地的内涵潜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农业区划的性质: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
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3、匹配性4、长期性与阶段性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3、人类关系理论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5、农业发展预测理论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2、农业区位论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一、分诶农业区划 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二、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三、分级农业区划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4、农业不利因素整治区划研究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
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可以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 9 个温度带:北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