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报道偏差分析高铁报道偏差分析2011年7月23日晩,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 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两节车厢脱轨坠落桥下事故 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我国媒体反应迅速,跟踪新闻动态,探寻事故原因, 揭露不良行为,受到群众好评不少媒体的报道大胆、犀利、深刻, 受到广泛赞誉尽管有一些媒体立场出现偏差犯了众怒,但绝大多数 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称赞然而,媒体在“7・23"事故报道 中的优秀表现并不能掩盖在整个高铁报道中的不足与缺陷之前,媒 体制造了中国高铁最安全、最先进、最无敌的幻象,理应作出深刻反 思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 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❷望者他耍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里所说的“❷ 望者”,其实就是指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预警功能媒体应该充分 发挥预警功能以使人们做好防御准备,而不是在航船触礁、事故发生 之后奋力抢救以高铁报道为例,事故之前就有不少“杂音”和征兆, 但媒体并未给予多少关注,几乎众口一词地吹捧,放弃了 “❷望者” 的角色即使在事故发生后尽力补救、追踪探寻,但为时已晩,损失 难以弥补。
遇见高铁,媒体丧失了判断追尾事故发生后,网络上开始疯传人民日报的一篇人物报道一一 《“提速先锋”李东晓》这位中专毕业的高铁司机,创造了多项奇迹其中,最经典的例子是:当德国专家说没有三个月不可能驾驭世界上 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时,这位司机杠上了,针锋相对地说: 不出10天开回家一一当然这也是上级的死命令最终他成功了,成 为“挑战国外权威、大长中国志气”的乂…案例报道还配了图片, 他目不斜视,单手指向前方,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当然,笔者并不是贬损这家媒体、这名记者,因为包括•新华社在 内的多家中央媒体都做了报道,也都是《中国高铁“一号司机”》之 类的标题,内容也差不多,调子也很接近笔者只是很疑惑:萝卜快 了不洗泥,对这种冒进的行为,媒体为什么津津乐道而不提出质疑?一遇见高铁,媒体、记者就丧失了判断力此前《新京报》有篇 描写高铁安全可靠的报道,标题是《专家检测京沪高铁列车玻璃:1 公斤铝弹射不穿》初读振奋人心,但这么坚固的玻璃,发生事故后 怎么逃生?此次追尾事故恰恰验证了这一担忧:玻璃太结实了,敲不 碎,乘务人员也没有示范如何逃生,致使更大的伤害其实,媒体稍 微留点心,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
也许,在文章里提出疑问,相关措 施就会立刻得到落实媒体对高铁太偏爱了!本需要监督的高铁建设,在媒体的吹 捧和怂恿下变得肆无忌惮,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最终酿成悲剧、闹剧老百姓与铁道部,媒体为谁说话笔者查阅了新华社一年来关于高铁的重点稿件,摘录儿篇如下:《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新潮流一一写在宁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之际》 (2010. 7. 1)《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一一中国高铁作用日益显现》 (2010.& 11)《铁道部总规划师:我国高铁建设占六项世界第…》(2010. 9. 2)《海西高铁风正劲一一温福高铁开通一周年侧记》(2010. 9. 28) 《以高铁为龙头打造国家快速铁路网》(2010. 11. 2)《铁道部: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和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2010. 12. 7)《中国高铁“一号司机”》(2010. 12. 13)《武广高铁正式通车一周年演绎“速度传奇”》(2010. 12. 26)《高速铁路成为中国二三线城市发展新引擎》(2011.1.11)《奥巴马:向中国学习建设高铁》(2011. 1.27)《铁道部:中国高铁已累计安全运送旅客6亿多人次》(2011・2. 22) 《“时速600公里内几乎没脱轨可能”一一探秘京沪高铁新一代 动车组安全装置》(2011.6. 17)《铁道部谈京沪高铁:中国高铁的安全完全有保证X2011. 6. 28) 《铁道部:中国掌握动车关键技术 与国外无知识产权纠纷》(2011.6. 29)人民H报关于高铁的报道数量也不少,择儿篇观之: 《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2010. 10.6)《国产高铁:时速486.1公里!》(2010. 12.4)《我高铁将入美国市场》(2010. 12.8)《“十二五”新建铁路一半是高铁》(2011. 1.5)《中国高铁领跑世界》(2011.01.21)当读完这些文章之后,你敢不相信中国高铁无与伦比吗?这些报 道,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一“无敌”。
中国高铁技术无敌、安全无 敌、经济带动作用无敌,客流无敌、司机无敌、建设速度无敌!不难 发现,在关于高铁的报道中,尽是铁道部的声音不客气地说,媒体 成了铁道部的传声筒从2010年10月到今年7月,铁道部已经有8名高官落马,包括 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而有“中国高铁第一人”美誉的铁道部原运输 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据传有28亿美元存款!这样一帮人说 的话,媒体能相信吗?铁道部问题多多,高铁建设有“大跃进”嫌疑媒体的质疑并不 是没有,但很少很微弱比如,《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2月22 FI 发表人民U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的《退休铁路工程师拒坐高铁称 发展过快难免出事》一文,对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但这篇文 字是随笔性质,不是调查报道,说服力、影响力有限绝大多数媒体 热衷于做正面宣传,对潜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刻意回避某些问题 把过滤后的信息提供给老百姓,何谈客观、公正?虽然在“7・23”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 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但铁道部的公关能力何其了得每到高铁开通之 时,他们会组织媒体记者试乘,专车接送,服务周到不可否认,媒体是有报道倾向性的,是有立场的如果人民铁道 报歌功颂徳,可以理解,就算中国的其他媒体都骂铁道部,它也要护 着一一因为它是铁道部的报纸,定位使然。
但是其他媒体,尤其是中 央主流媒体,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 遗憾的是,该发声的时候失声了,该安静的吋候聒噪了如何让老白姓继续信任媒体在高铁报道中,媒体没有当好❷望者,有负重望有人可能会反 驳:“不是我们不说,说了有用吗? ”也许,在高铁建设中,媒体给予监督和批评,并不能影响决策, 毕竟只是❷望者而不是船长但起码媒体应发出声音,让老百姓有所 了解、相关部门有所注意监督有没有效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 监督了,我们无悔了不少老百姓很受伤:“媒体一直说中国高铁最安全、最先进,到 头来竟是这般模样!”在高铁报道上,媒体失了人心、失了信任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重建信任笔者认为,可以从 以下儿方面努力笫一,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认为,报纸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人 民利益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基石刘少奇曾对广大记者提出忠告:“不 靠广大人民吃饭,不靠真理吃饭,你的事业就靠不住如果你的事业 建筑在人民利益与真理上面,那才是可靠的新闻媒体要以维护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媒体代表社会公意, 必然要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不能成为某…特定阶层、群体的代言人笫二,坚守新闻职业道徳和操守如今,整个新闻行业没有形成必要的职业规范约束机制,造成了 缺乏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利用手中的特权谋取私利。
不少被采访单位 熟知“潜规则”,给以辛苦费、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一些记者 也习以为常、坐怀不乱这样下去,不堕落成“枪手”才怪!建立完 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机制是当务之急第三,在新闻实践中重视调查研究以揭示事实、传播真理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要谨慎推理,小心求证,力求每一篇报道建立在充足、可靠的证据和 严密的逻辑之上要达到这一要求,记者要多做调查研究,多学习、 多思考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判断,是实现报道价值的前提,也是相关 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喉舌”,而忽 视“耳目”,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其实,“耳目”的真正含义就是: 记者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提供真实确凿的情 况,提供可靠的预警信号笫四,牢固树立舆论监督意识新闻舆论监督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但由于新闻媒介具有及时、快 捷、广泛等特性,其对特定事件和问题的批评和建议更易引起社会公 众的关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中 国特定的环境中,舆论监督的压力不可等闲视之,相关部门往往会因 此快速、高效地釆取措施、解决问题2009年7月1 FI人民FI报改版,在《致读者》中写道:“更好 履行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职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笔者认为,人民H报近来在舆论监督上动作很大,涉及很多领域,值 得赞赏,但不能有盲区,不能对某些部门和行业“高抬贵手” O总之,新闻事业不是个人的事业,不是某…阶层和集团的事业, 而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因此,新闻记者应该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用自己的人品和作品获取信任、赢得尊敬,为社会的良性运行保 驾护航作者为中国石化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