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繁书简”的现实意义(三)在前文谈及汉字演化中,笔者提到繁体字只是 相对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而言的,他的基础是汉、唐 时期的隶书和楷书,并且在两千年来又逐渐有所变化 而作为当前通用繁体字的基础,隶书和楷书又是从小 篆演化而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极少数字可能变 复杂了,不过有更多的字则更为简化了如此说来, 繁体字只是相对我们现在的所用简化字而产生的叫法, 也就是几十年的光景,而从整个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 它其实也是一种简化字所以隶书和楷书之前的小篆 可以说是繁体字的繁体字,而以隶书和楷书为基础的 繁体字,即是小篆的简化字不妨从繁体字的一些偏旁入手,隶变的五大特点 有两点都与偏旁有关:偏旁分化以及偏旁混同偏旁 分化的意思就是说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会有所 不同,通常是对偏旁进行简化如果研究小篆,即可 看出“手”字和所有提手旁的字的左半边,是一模一 样的,即繁体字里的提手旁“丰”,是由“手”简化而 来,专做偏旁用笔画省了一笔,字形也紧凑了,特 别是最后一笔变成了向右上角的提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设计,目的在于把笔锋收到右上角继续从上而下地 写这个字的右半边正是有了这样智慧而人性化的设 计,汉字的书写速度才能得以提高。
从而产生了草书 和行书说到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实际上偏旁的笔画(主 要是末笔画)发生变化,这种设计在很多字中都有,这 是汉字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实用原则比如说项羽 的项字《说文》这么解释的:?,里?後也从贾工聱 就是说这个字以“工”字做声符,在小篆里左半边就 老老实实写成“工”,但是我们现在用的不管是繁体字 的“?”还是简化字的“项”,左边的工字旁最后一笔 都己经变成向右上角的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一 方面是为了便于连笔书写,再一方面则是为了照顾整 体字形的美观比如: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 “曰月有食之从月又?可以明确,这个字下部为 “月”,“月”左边的笔画是竖撇因为上面已经有一 个撇了为了照顾字形,所以就变成了竖前段时间大陆传出有44个汉字准备修改字形因 反对的声音比较大事情已经搁置如前文所述,做 社会成本太高的事情,一定要慎重,考虑得失但是 虽然大家一致反对不过很多人并没弄清楚为什么要 改这44个字,只是觉得改了麻烦其实改也有改的理 由,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改,只是现在改字的社会成本 比较大,最终搁置实施而已我们知道很多文字都有 字体之分,且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区别的,比如说英 文小写字母g,手写体和印刷体差别就很大。
汉字也 有这样的情况,印刷体常用的字体为宋体,而我们平 时学校教的广为大家使用的手写体为楷体比如“雷" 字上半部的雨字头,印刷体的宋体字中间是4个短横, 手写的楷体字中间就是4个点还有“边”、“远”等 字的走之底,印刷体的宋体里面第二个笔画是横折撇 手写的话有些人会写成横折横撇也有写成横折弯的 这些差异如果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上面一段我提到的 一些笔画的原理则应该是共通的,普适的比如说那 个“项”字,不论是宋体字还是楷体字,工字旁的末 笔画都从横变成了提但是在印刷体制定标准的过程 中,由于种种原因,有几个字确实没有按照这个规律 改变笔画,比如说“琵琶”两字,左边的王字按照原 则应该是斜王,也就是末笔画上提,但是宋体字没有 这次的改字方案主要就是针对宋体字,这其中还有几 个字跟“琵琶”这两字的情况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情 况就是许多木字底的字,从古字来考究确实是木字底, 出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发生了变异结果木字底的最 后一竖变成了竖钩,这种情况不止是宋体字,我们手 写的楷体字也是这样这次也只是正本清源而已这 种情况还包括“毂”,我们看《说文》,觳,辐所凑也 从卓苎殳馨这样来看的话,确实是简化的时候莫名 其妙丢了一横,简化在“车”字上面,加上一横其实 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管有道理没有道理,改字的社 会成本确实要考虑到,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们不愿意 折腾的意愿得到了尊重,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从提手旁开始扯远了,现在继续说其他的简化偏 旁首先说的就是左右耳朵旁,因为本人姓陈,恰好 是这个偏旁从这两个偏旁就可以看出,其实现在用 的繁体字在隶变的过程中,相对于更有文字美学的小 篆而言也不过是一种粗制滥造的简化字,也是有一些 不甚科学的简化这两个耳朵旁是不同的字做偏旁时 的简化,也并非同样的意思,可是我们单从字形上来 看,除了左右,实在没看出区别来关于左右耳朵 其实这个偏旁的名称亦很不科学依稀记得看过一些 算天地人三才的命相书,以姓氏笔画数来计算命格, 都会叫大家把左耳朵算八画,右耳朵算七画可能有 些大概了解的人会说左耳朵是“阜”字,这样说没错 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目”字《说文》里这样说, 目,大?,山?石者凡自之?皆从自但是根据 《说文解字注》当时也有写作“阜”的,从小篆来看 写作“售”更像一些这是个象形字,大意就是土山, 所以跟山沾边的字就用这个偏旁作为义符比如形容 山南山北的“阴、阳”二字,形容山形的“险、陡” 二字,阿字本意就是大山,所以元代称这个偏旁为侧 山旁倒是有点意思。
因为这个偏旁总在左边,小篆中 的造型也确实有几弯,所以简化成为左P倒也形象, 但是叫左耳朵却不尽合理右耳朵就是“邑”字,邑,? 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口凡邑之? 皆从邑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 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包含这类意思的字就用这 个偏旁做义符比如“邢、邓、郑”本是古代诸侯封 国名,“邯郸”是城市名,“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 “都”的本义是大城市很巧合的是这个偏旁确实也 只出现在右边,造型偏又跟耳朵很像,反正既然可以 靠左右来严格区分于是古人倒也省事就简化为右P, 不过做义符时简化,做声符时却还是用邑字,比如“挹、 悒”等字也许是为了让小朋友认字更方便吧,大陆的教学 中称两个偏旁就叫做左耳右耳在港台的教学中,仍 然将“P ”称作左阜右邑,这样非但不会增加学生们 认知的难度,反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意义《说 文》的作者许慎也提到过,东汉时的文字教育也是先 从六书学起,先知道某字之所以为这个字,再来学习, 反而更容易理解字的来历汉字简化过程中,很多字 已经无法用六书来解释,所以也无从对字的来历进行 考证成为一大憾事不过一个偏旁的名称如果有改 动想必没多大的社会成本。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 们的小朋友见到“卩”,也知道左阜右邑,而不是跟耳 朵有关实际上真正跟耳朵有关的字是有耳字旁的, 比如“聆、?(听)”二字如果说左耳右耳算是一场误会,那么下面这个偏 旁就是势不两立这个偏旁当年叫做四点水就是“热、 煎、熬”等字的下半部分有些读者想必已经看出, 这个偏旁非但跟水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跟火很有关 没错这就是火字旁,放在左边的时候仍然是写作火, 放在下面有的还是火,比如“炙、灸”,有的则将人字 的一撇一捺微缩成了两点,一共就变成了4个点现 在可喜的趋势是貌似这个偏旁已经不叫四点水了,总 算撇清了跟水的纠缠三点水才是标准的水字简化而 来的,小篆里独立的水字和三点水旁的字的左边都是 一样的写法,隶变后水旁就简化为三个点,所以测字 的三点水的字要算四画两点水的字不多,这个偏旁 是“? ”字简化而来,注意这不是两个人组合出来的字, 而是一个独体字,?,?也象水凝之形凡?之属皆从?这个字做偏旁后被简化成为两点水这里要特别说一 个字一一冬,四畴鑫也从?从文古文终字我 们上小学就要学的一个字非但没有老师跟我说这个 字的偏旁是两点水,恐怕也没有老师解释这个字的来 历,看了《说文》全明白了,这是个会意字,两个义 符明确了这个字是一年终了,天寒地冻之意,所以用 来表示四季的最后一季。
又例如心字旁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放在左边就被 简化成竖心旁:放在中间就是分辨的辨中间那一点一 竖撇,被进一步简化到两画:放在底下一般来说就还 是心:但是“恭”字最下面的小字加一点其实也还是 心字旁这个心字旁在小篆里面都是同一个写法,可 能古人在考虑到简化的同时,为了兼顾字型的美观, 把这个偏旁搞出很多种不同的写法来还有一个特别 常用的简化偏旁就是走之底,看起来就像是“走”简 化而来,一是因为这个部首的名字,二是很多走之底 的字也确实跟走有点关系,三是命书中将这个部首算 作七画还有些说法会认为是“足”字简化而来其 实这个偏旁是“是”字简化来的,《说文》日:是,乍 行乍止也从4从止凡是之?皆从是蓿若《春秋公 羊傅》曰“是陪而走”由此可见繁体字其实相对于更之前的字也是有所简化,而且简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缺憾,很多偏 旁的原意不能准确地表达,说到这里,那么我们对于 简化字自然也应当保持一定的宽容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