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cjc****53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1KB
约24页
文档ID:47944785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_第1页
1/24

1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1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解与解说........................................................................................1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肾的理解与解说........................................................................................4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脾的理解与解说........................................................................................8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肝的理解与解说......................................................................................10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肺的理解与解说......................................................................................14 子午流注..........................................................................................................................................18 子午流注..........................................................................................................................................19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一天内人体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 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威德先生 (2007-5-03 16:14:54)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 解与解说解与解说心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说:“心 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 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 害心包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 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 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2心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喜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 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 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 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 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 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 均能损伤心神二)在液为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 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 点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 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 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 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 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若心的气血旺盛, 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 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 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四)在窍为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 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 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

习惯上称为五官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 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 但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 理方面,也相互影响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 反映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 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心的基本功能(一)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3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 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 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 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 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

因 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 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 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 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二)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 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 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 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 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 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 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 源地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 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

若心有 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例如,心 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 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 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 而走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心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 《血证论》说: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 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 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 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 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 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 状多有减轻4威德先生 (2007-5-03 16:17:31)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肾的理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肾的理 解与解说解与解说肾肾 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其与其 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 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 关系 肾的附属功能 (一)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 骨,促其生长发育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肾精充 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反之,如肾 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 缓,骨软无力,囱门迟闭等;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甚则脚痿 不能行动;在老年,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藏于骨腔内之髓,称为骨髓位于脊椎管内 之髓,称为脊髓位于颅腔中的髓,称为脑髓这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 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 和发育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脊髓上通于脑,聚而为脑髓。

肾精充 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记忆力强反 之,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或 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 眼花,耳鸣,失眠;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症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称“齿为骨之余“既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 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若精髓不足,则牙 齿松动,甚或脱落对于牙齿松动等病证,临床上亦常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 多能获效肾主骨这一理论,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充分的证实例如研 究发现,某些补肾药物,能增加骨的坚韧度,对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补肾 的方药治疗,多能加速骨质愈合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从治肾入手, 治疗多种骨的病变,都取得满意疗效二)其华在发“发“指头发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的精气充盛,可以显露在头发上,即发为肾 之外候故《素问》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的生长与脱落,荣润与 枯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