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样例)时间折扣和折扣时间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6.50KB
约42页
文档ID:446550090
(样例)时间折扣和折扣时间_第1页
1/42

准确性(60) 规范性 (30) 平时(10) 总分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扣时间和时间折扣:主观时间观念和跨期的优先选择GAL ZAUBERMANB. KYU KIMSELIN A. MALKOCJAMES R. BETTMAN March 2008 摘 要: 在生活中,消费者经常需要对一些结果和事件作出决定我们的研究调查了消费者对于与其决定有关的预期决定时间的敏感性以及这种敏感性对跨期交易的意义,尤其是目前的偏好程度(比如说双曲线贴现)研究表明,参与调查者预期持续时间的主管感知对于其客观感知的变化不是十分的敏感;同时这种在客观时间中表现出来的凹非线性是符合心理物理学原则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种灵敏度的缺乏可以用来解释双曲线贴现我们的研究结果遵循了双曲线贴现效应和客观时间预期,但是在主观时间预期方面却得出一个相对恒定的折扣率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我们采用了多个时间维度、描述符和不同的测量方法而且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我们发现当把持续时间作为首要因素时,主观时间知觉会发生改变,双曲线会下降。

关键词:双曲线贴现 现实偏好 时间知觉 Weber-Fechner定律许多消费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纠结于交易成本和收益例如,在一次网购中,消费者经常权衡交货时间和快递的成本有些消费者也会在小额及时退款和需要等待的大额退款之间做出选择这两个例子都需要考虑预期持续时间(比如交货时间长度和退款等待时间等)由此可见,研究消费者的预期延续时间敏感性以及对其决定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跨期决策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礼物有着严重的偏好(O'Donoghue and Rabin 1999; Thaler 1981; Zauberman 2003)其中有关双曲线贴现最重要的发现是,延迟贴现率会随着时间范围的延长而降低例如,在评估彩票的时候,人们需要30美元而不是15美元来等待3个月(贴现率是277%);然而同样一批人却可以为60美元等待1年(贴现率是139%)或者是为100美元等待3年(贴现率是63%,Thaler 1981)这种跨时期的偏好被看作是一种冲动的行为(Ainslie 1975;Loewenstein 1996),包括对临近和未来事件差异的认知(Malkoc and Zauberman 2006; Trope and Liberman 2003; Zauberman and Lynch 2005)、对时间方向的个体差异(Carstensen, Isaacowitz, and Charles 1999; Zimbardo and Boyd 1999)。

然而,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感知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估值结果的不同,在双曲线贴现上表现出来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提供另外一个角度,及关注人们对持续时间本身的认知(即,一个决定需要的时间限度)对跨期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在跨期偏好的形成阶段,消费者的主观评价的持久性不会准确地映射到客观时间上具体来讲,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客户客观持久性对于主观时间的映射并不是线性的,此外,这种映射在反映持久性变化的敏感度上面效率不高所以,客观持久力和主观时间评价之间存在的偏差就解释了同双曲贴现相一致的偏好我们通过数次研究,找到了理论支撑依据,即,从主观评价到双曲贴现范围的映射变化是直接的理论发展双曲贴现和现有偏差 许多跨期选择研究都采用双曲贴现模式来模拟过现有偏差(例如,Ainslie 1975; Ainslie and Haslam 1992; Kirby 1997),其中有人(Mazur 1984)提出:该模式中,诸多计算结果所体现出的实用性在于所有消费时期的数量(c0,… cT),按照折现函数计算D(t)t表示延期,α是个贴现率的常数D(t)的函数形式用延期(k)来表示下降的贴现率虽然模型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不同之处,但是总体来讲,它们都采用时间来表示个人将来收入降低的贴现率。

不同的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双曲贴现的心理机制,包括本能因素和冲动(例如,Ainslie 1975; Loewenstein 1996)以及近远期事件之间认知度的差别例如,Malkoc and Zauberman 2006; Zauberman)这些说法都体现了一种理念:对于带时间范围的下降贴现率,它已有模式都属于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差异估算然而,我们认为时间范畴的主观感受同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近阶段对于次加体现的研究(Read 2001; Scholten and Read 2006)都主张延期贴现的程度同时间的间隔方式相关Read(2001)主张,当全部时间分割成小间隔是,总体的贴现可能引起急躁度的下降;同时,他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该结果是一种统计学产物,同均数回归趋势类似第二种解释就是,人们体现出次可加性的原因在于分段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提高显著性(见Tversky and Koehler 1994年在可能性判断中对于次加性的论述)Ebert and Prelec(2007)对参与者的时间注意力进行了操控,发现注意力的提升降低了近期效果的贴现,提升了远期效果的贴现(见Wittmann and Paulus)。

这种基于注意力的方式表明,双曲贴现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时间维度的注意力并不够,本文就此将从时间感知角度进行论述然而,现有的经验研究都直接检验消费者不受结果影响的时间感知度,结果显示主观时间感知能够对现有偏见产生影响我们彻底地检验了这种关系,并且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其中显示,(1)主观时间感知度的收缩,(2)收缩时间感知和双曲贴现模式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3)可能减轻这种主观偏见的机制时间心理学主观时间感知度小于客观感知度这一观点在西方哲学和时间心理学上有非常深的根源(Sherover 1975; Fraisse 1984; Fredrickson and Kahneman 1993; Read and Loewenstein 1995; Turetzky 1998)人们很难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去考虑;他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持续时间做错误判断,虽然很多证据都对持续时间做回顾性评价而不是展望性的评价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一般对于时间持续时间并不敏感(例如,Fredrickson and Kahneman 1993)在回顾性评价中,我们很难单独地对持续时间进行评估然后,是否未来持续时间评估也存在类似偏见?是否跨时期偏见也隐含主观判断?这些都是未解的问题。

对于时间维度和现有偏见的敏感度我们说过,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了双曲或者准双曲模型来描述随着时间下降的贴现率这些模式都假设,至少是暗中假设,人们不仅会对客观实践进行评价,而且将客观时间间隔t应用到他们的决定中去,因此效果评估(ct)和相应重要性(D(t) or β)都会存在偏见假设一个人对于每天花100美元,1年1000美元,三年2000美元感觉不到差别假如她的时间感知度不存在偏差(例如,她对于三年的时间感知度为一年感知度的三倍),此人的综合年贴现率就是230%,三年贴现率就是100%这就是在双曲贴现上报告最多的证据例如,Thaler 1981)我们认为,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消费者在客观时间(t)对主观时间映射上存在系统偏见, 所以,个人的贴现率可能影响个人偏好和选择,摒除其它所有因素来看的话特别是,假设以上的消费者都持有主观时间感知偏差,她感知到的3年可能就比1年长1.3倍(而不是长三倍)保持贴现因素的恒定,将时间系数,t,调整为1到1.3,我们能得到一个230%的贴现率,适用于1年和3年的时间跨度换句话说,无论是使用一个恒定的主观时间贴现率,还是使用客观实践的下降贴现率,都能够准确得到同样的偏好组合(100天=1年的1000天=三年中的2000天)。

时间感知偏差和缩减的理念能够追溯到20世纪的早期例如,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像Pigou (1920) 就曾经讲过,“这种对于现有快乐的偏好并不是说,特定大小的现有快乐要比同样大小的将来快乐要更强烈它只是表明,我们的预测机制是存在缺陷的(引自Ainslie and Haslam, 1992)”后来,在介绍Herrnstein的匹配律时,Gibbon(1997)谈到,“该定律就是Weber-Fenchner律(Ainslie and Haslam, 1992)也就是说,根据精神心理学的解释,感觉和感知都要受到收缩的影响根据韦伯律,刺激物之间的差别化临界点,例如亮度,声音的高低和持续时间,会随着刺激物强度的提高而提高Web-Fechner律认为,身体刺激和相应的人类感知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对数函数来体现(Grodin 2001; Dehanene 2003)我们的感知都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同过去的观点在心理学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分别计算了决定相关的时间感知间隔不管是较长时间间隔的下降贴现率(根据最近的双曲贴现解释),还是带有非下降贴现率的时间感知的缩短,都会降低个体不耐烦的程度我们的观点虽然是比较独立的,但是同最近出版的《医学假设》上的一些理论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根据这些观点,时间评价上的误差遵循了Weber-Fechner率,这种误差同时解释了次加贴现(Takahashi 2006)和双曲贴现(Takahashi 2005)。

Thaler (1981) 和 Loewenstein and Prelec (1992)也认为,时间段差异感知或时钟的差异性运行效果可能是造成非指数贴现的原因这些观点和解释却没有经过任何实证研究现有的论文都是通过提供一些经验证据,即,消费者的主观时间感知比起客观时间差异具有更大的收缩性,旨在检验我们所提出的一些时间感知机制,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对现有偏好进行解释简单来讲,我们假设,如果消费者对于持续时间的主观评价在实际的持续时间变化上不能进行足够的反应,并且,如果现有偏好产生的部分原因是时间感知偏好,那么,双曲贴现会大大降低,因为在计算绝对贴现率的时候,主观时间评估是作为时间变量(t)来测量和使用的此外,我们还提出,持续时间敏感度的缺乏,由于注意力的关系,会导致持续时间在消费者心中更为突出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更加一致的客观时间到主观时间的映射,在时间范围上更加一致的贴现率结果,双曲贴现的水平就减弱了(参见Ebert and Prelec (2007), Block and Zakay (1997, 2001), and Wittmann and Paulus (2007) 关于注意力的观点)。

通过四个实验和后续研究,我们检验了自己的观点实验1和2测试了客观时间范围中,主观时间评价对于变化的敏感度,同时检验了双曲贴现中主观时间评价的效果实验3和4采用启动范式来检测持续时间易得性应用:持续时间启动后,双曲贴现降低(实验3),这也体现在主观时间感知的变化中(实验4)在总体讨论部分,我们还会讨论对于跨期偏好的相关工作实验一实验1消费者主观时间感知对于客观时间范围变化的敏感度,以及现有偏好中的时间感知角色我们直接测量了差异化的未来时间范围,判定主观评价是如何对客观时间范围变化作出反应的为了测试消费者时间偏好,我们采用了过去经常使用的跨期任务(例如,Thaler 1981),我们让实验对象为“推迟收入”(某个礼品券)打分根据心理学理论,我们预计实验对象对于持续时间的主观评价在实际的客观持续时间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