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张雪珍课题组主要成员:张雪珍(组长)、毛放、傅禄建、廖大海、卢晓明、潘国青、 金辉、叶令仪、张锦堂、毛佩燕等本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 点课题本文在各分报告基础上,由张雪珍执笔撰写,发表时有删节1996 年,受上海市教委的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组织了《步出高峰后,优 化教育资源及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专 题研究课题组从问题和实际出发,查阅了资料,调查了数据,构建了小班配 置的数理模型,进行了预测研究、理论思考、实施研究和对策研究一、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性思考“小班化教育”作为专门名词,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其 所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1.小班 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 量班额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小 班”的班额数有不同界说相对上海小学以往 40 人以上的班额,压缩班额到较 少的幅度,即称之为“小班”,其压缩幅度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2.小班教育 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 (1)教育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2)教育活动参与者(主要是教 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以及师生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或增强; (3)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新的变化,并会促进和带动教 育理念的进步。
小班教育是压缩班额后,与之变化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3.小班化教育 在一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并形成一定基本特征 的教育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 成的发展过程,具有教育模式的普遍意义从 1994、1995 年起,本市小学已步出“入学高峰”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上海连续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至 2003 年以后,市区与郊县小学的新生入学人数, 将进入低谷状态,每年维持在 6—7 万人届时,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相对于现 在将有较大宽裕因此,缩小师生比,提高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程度将 变成现实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学校设点布局调整和建设过 程中,由于教育法治力度不强,以及对“小班化教育”的意义缺乏前瞻性认识, 小学和幼儿园中的部分教育资源的流失现象有所增加,这是上海基础教育教育 资源的潜在危机如不正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若干年后,潜在危机就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危机所以从现在起,开始小学“小班化教育”试点研究, 并逐步推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充分保护、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无论从世界教育民主化、学生本位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建设与 “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角度来认识,小学推行“小班化教育”势 在必行。
二、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配置的可行性预测“小班”配置的预测研究,是要回答: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本市何时可以实 施何种配置的“小班化教育”本课题对“小班”班额配置的预测研究,基本的变量关系是:学生数、教师数 和教室数统计与测算,均按小学“五年制”为口径在预测研究中,根据对“小班”配置多种可行组配,我们研究制定了一套反映 小班配置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与具体算法,用来描述“小班”配置不同组合的 运动规律构建“小班”配置的数理模型,可以根据各种层面的不同要求,测 算出各种配置方案对“小班”配置基本要素的变量,我们作如下的选择:(1)班额的学生数小班”班额预测研究, 有必要确定若干变量作研究对 象,即选择了班额 24 个学生、28 个学生、32 个学生三种2)教师的配备数上海各区县小学的班级专任教师数, 下限是每班 2 位教 师把行政和学校其他教辅人员的兼课统计在内, 每班教师配备数,则在 2 人 以上小班”配置的教师数,就每班 2 位教师配备作预测研究,下限取值, 预测研究的基本结论,可以有较强的可行性3)教室的配备数考虑到上海近年来, 小学教室总量的一些变化,我们选 择每班 1 间教室作为变量进行预测研究, 期望在于:预测的基本结论能够比较 接近实际。
根据“小班”配置基本要素变量关系的选择,“小班”配置的基本模型,有以 下三种:模型 1:每班配额学生 32 人,教师 2 人,教室 1 间;模型 2:每班配额学生 28 人,教师 2 人,教室 1 间;模型 3:每班配额学生 24 人,教师 2 人,教室 1 间表 1 上海市小学不同“小班”班额标准和实施年份预测表“小班“班额假设标准 每班 32 人 每班 28 人 每班 24 人上海全市可实施年份 1998 年 2000 年 2000 年上海市区可实施年份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上海郊区可实施年份 2000 年 2000 年 2001 年由表 1 可见,三种模型设定条件的教师、教室每班配额不变, 学生班额分别为 32 人、28 人、24 人,经预测,实施“小班”配置,在市区分别可从 1998、1999、2000 学年度开始郊县则最早从 2000 年开始市区要比郊县提 前 1—2 年由于统计工作的复杂性,未来数据的多变性,市区与郊县、市区之 间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因而各区县在推进“小班化教育”进程中,对“小班” 配置方案,可运用本课题构建的数理模型,独立进行测算三、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小班”配置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
要把这种假设转变为现实,需要进行实践层面的试点 研究因而,“小班化教育”的试点,任务是回答:在当前学校的条件下,通过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现实可行性及其尚待深入实践探究的问 题,为上海市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及可资借鉴的经验一)先行试点1996 年秋季,课题组以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为先行试点学校,在四年级二个班、 二年级二个班及一年级五个班(每班学生均在 28 人以内),对“小班化教育” 的实践操作及效果进行可行性研究1.研究的方法与原则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并辅之于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个案分析等多种手 段根据“小班化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设计的教育原则是:(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 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 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阳光普照”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 展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间、 生生间交往的空间密 度和时间宽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得到教师的关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3)教育综合性原则教育内容的综合, 即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教育 过程的综合,达到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 认知活动的综合,达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2.实验的主要措施(1)改变座位排列,缩短师生、生生交往的心理与空间距离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4)沟通学科联系,实施包班教学、综合教学5)改革考试方法,优化教学管理3.实验的结果(1)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小班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多据调查统计表明,平均约为大班学生发言 机会的三倍左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家长对语算包班教学的满意程度,从期初的 86%上 升到期末的 99%2)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现在二、四年级的四个小班,原是由二个大班拆成的进入小班后,学生上课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书写规范整齐,自觉进行预、复习等也形成良好风 气3)学生“三自”能力显著提高自理能力——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大班时有了很大增强,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器具、学习用品自己保管,班级黑板报、走廊的瓷砖画自己设计、自己完 成,十分钟劳动人人有岗位自治能力——小班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自己设计、管理生物角、图书角、 玩具角,组织中队活动、小队活动,当好老师的小助手自学能力——通过小班中的全班共学、小组学习、个体独学,学生逐步学会独 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大大提高。
4)促进师资素质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示范展示 等活动,尤其对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手段、方法、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增强 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5)积累了“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原始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既注意定量资料的收集,也重视定性资料的收集类别有统计 资料、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照片资料、实物资料、文字资料等这些资料不 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小班化教育”的推行,都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范式实验结果证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果班级学生数采取“小班”班额,教 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仅师 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频率必然增加,而且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也必然明 显提高,从而大大改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因而,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小班化教育” 是可行的二)扩大试点1997 年秋季开始,扩大了试点学校参加试点的有黄浦、静安、卢湾、南市、 徐汇、虹口、闸北和金山等区县,涉及 10 所学校 33 个班级,其中 3 所为中心 小学,3 所为一般小学,4 所为相对薄弱小学。
试点班每班人数控制在 25 人左 右,少的只有 19 人,最多为 28 人,男女生比为 1:1.09,学生随机编班,不作 挑选1.研究的方法与措施在吸取先行试点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教室配 备做到一个班级两个教室,或两个班级三个教室除上课用教室外,另一个教 室作活动教室用教室内设有科技角、生活角、玩具角、展示角等,有的还配 有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设施课桌椅排列形式也根据教学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试点班教师实行包班制,即每班配 2.5 名教师,改变每一位教师只教一门学科 的常规,而是一位教师兼任几门学科,安排若干具体的工作,如生活与劳动、 体育锻炼、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学与大班教育相比,要求“小班化 教育”既保留班级集体教学的优势,又吸收个别教学的长处,以形成优势互补2.研究的主要内容10 所试点学校针对学校实际,有所侧重地对“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投入、编制 问题、师资结构、校舍安排、班级管理、课程安排、座位排列、师生交往、教 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3.试点效果的综合分析通过对三种类型 10 所学校的课堂观察,“小班”授课的优越性显而易见1)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
由于教学的空间条件 发生了变化,上课形式灵活多样,有时把课桌椅排成马蹄形,有时排成矩形,有时月牙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解放了五官、大脑和手足, 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2)学生的个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 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富责任心,拥有比那些仅仅作 为听众角色的大班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3)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 更重视培养健康的 情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化对学生的学力和人格的培育4)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 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因材施 教有的教师还把办公桌搬进教室,一天 8 小时与学生在一起,作业当场面批, 当场个别指导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答疑,使集体教学、分 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5)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这个微观领域运用了比过去更多的 有效手段,如,既备课又备人,实施分组教学,实施无等级考试……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有了全新的转变试验的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