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学者候选人基本情况表(第一轮通信评审用)一、基本信息姓 名赵塔里木性 别男出生年 月日1954.05.17民 族汉籍 贯党 派党员工 作 单 位中国音乐学院行 政 职 务校长专业或专 长音乐学专业技术职 务教授(二级)最高学位博士最高学历毕 业院校扬州大学二、主要学术团体兼职(6 项以内)起 止 年 月学术团体名称兼 职 职 务2006 年至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会长2007 年至 2011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 年 12 月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 年 3 月至今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 学会常务理事2010 年 3 月至 2015 年 3 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14 年 9 月2014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 员会复评委员2三、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3000 字以内) 填写 2-3 项反映被候选人系统的、创造性的学术成就和体现重大贡献和学术水平的主要工作 说明在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 贡献一、中国音乐教学体系构建方面一、中国音乐教学体系构建方面1964 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新文化建设中要建立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不久之后由他亲自命名的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了。
2004 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 40 周年之时,温家宝总理题词:“民族音乐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 年以来,在赵塔里木教授的领导下,学校就中国音乐学院建设中的特色和质量等重大问题展开多次大讨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回顾赵塔里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历程,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种子,早在新疆工作时就已深深埋在了他的心中1、双重乐感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上世纪 90 年代起,赵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一文中,讲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归结为“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而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赵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2、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1995 年,赵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赵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 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5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3、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全面推进2006 年,赵塔里木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这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与教师而言,无疑是如鸟投林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音乐学院很快确定了“建设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的总体目标定位以及“加快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打造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高地”的学校类型定位;“以民族音乐为特色,以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为支撑,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学科专业定位等立体化、网络化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规划蓝图。
从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与对外交流三个方面,通过实施人才梯队搭建、规章制度完善、校风学风建设、科研创新奖励等诸多机制,将中国音乐学院全力打造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高地、中国民族音乐科研和信息基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外交流的基地,实现几代国音人所提出的建设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目标 二、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方面二、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方面赵塔里木的学术研究领域为民族音乐学研究,其基本特征和特色是将各民族的音乐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田野调查资料、文献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描述、比较各民族音乐的构造特征,阐释它们的演进规律、传承方式以及变异过程的来龙去脉等问题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是目前国内外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多年来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塑造了赵塔里木宽广的胸怀,也形成他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那就是研究中强调扎实的资料工作;实践融入式的田野调查,力保田野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追求实证研究,采用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互证、比较研究以及系统的文化阐释等方法追随他学术研究的步伐,我们又来到新疆这蕴藏多元音乐文化资源的富矿,那里是孕育他学术研究腾飞的沃土1、立足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研究的承继者在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的引领下,赵塔里木承继了导师在多元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开拓精神,自 80 年代以来,发表了《蒙古族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 、 《弦歌鼓舞—维吾尔传统音乐》 、 《哈萨克音乐舞蹈》等数十篇文章。
立足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土壤的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鉴别与解释》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 年) ,成为当时民族5音乐学研究的范本,直到现在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一文中他阐述了作为一个成熟民族音乐学家的基本素养他说:“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 ”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警醒,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2、横跨中亚——跨界民族音乐研究的奠基者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赵塔里木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赵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8 年 9 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文章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
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3、放眼世界——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整体性提升的引领者2011 年 8 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赵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 ,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 80 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从20 世纪后期以来,这里就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该项目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除此之外,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5会主任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赵塔里木教授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纵观赵塔里木教授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 这样两个脉络: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双重乐感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至新疆 艺术学院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再至中国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系统构建, 赵塔里木展现出一个立足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又具国际视野的音乐教育家的形象;从 新疆额鲁特民歌特征的解释,到活态传承的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到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的赵塔里木在跨界民族音乐研 究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已经对音乐学领域中许多学科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