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橡皮擦去了什么——略论界线的淡化、交融与超越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5.05KB
约22页
文档ID:209035461
橡皮擦去了什么——略论界线的淡化、交融与超越_第1页
1/22

橡皮擦去了什么一一略论界线的淡化、交融与超越摘要:《橡皮》是20世纪新小说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成 名作不论是从主题上、情节上来看,还是从体裁上、语言上来 看,它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小说不仅淡化了 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界线,而且通过线索的碎片化处理、体裁的融 合,以及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进行了一次有着读者积极参与的 “深层的真实”的探索以《橡皮》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 作品不仅仅满足于对旧有文学创作样式的颠覆,它们更是以一种 离经叛道的形式完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继承和突破关键词:主题线索体裁界线交融引言建立在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自身的‘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化’等特征”,[1]并且进 一步“否定了在复杂纷繁的具体事物后面有一个最高最后的东 西”[2]然而,即使如此,读者们仍然可以赋予“后现代主义” 的文本以“意义”这样一种新的创作范式打破了以往的创作和 阅读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挑战 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泯灭了种种界线:消解了主题、抹去了情节、 同化了 “文学”与“非文学”、否定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一切的 一切,都是对于文学自身长期存在的种种“界线”的逾越。

以从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小说”派为例,主题的消解则意 味着对文本形式的关注,情节的抹煞则建立起了一种“非连贯” 式的线索,文本体裁的不确定性更是文学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整 合”:小说的散文化、散文的戏剧化、戏剧的诗歌化,以至于电 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领域同文学的再结合……而对 于语言交际功能的否定,则更是建立在“心灵真实”的基础之上 的极端假设,是对于现实主义内倾性的继承和超越而《橡皮》 正是这样一部力图擦去文学的种种界线的作品《橡皮》擦去了 什么,又是怎样擦去的呢?通过“非常”的阅读方式,透过文本 内部,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上帝死了“深度模式”的消失《橡皮》借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但是在内容上它并不能够使读 者享受阅读一般的侦探小说时的“被动的乐趣”为了最大限度 地“消解”作品的主题,作者不惜让警探瓦拉斯去调查一个活人 的死因,整部作品也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行 的__以往的小说的意义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作 者格里耶在一开始就不打算向读者讲一个真正的故事,或者揭示 一个巨大的悬念由此,尽管《橡皮》在形式上是侦探小说,但 是在内容上它显然不具备一部侦探小说应有的意义。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橡皮》是无意义的呢?即使说“后现代主 义作品恰恰是不可以解释的”,[3]但不可否认的是“书的意义就 是书的一部分”[4]也就是说实际上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界线在此 时己经淡化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或者说“新小说”派,它们认为“解释就是不 相信表面的现实和现象,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去”[5]自此,传统文学的“上帝”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所谓的“主题思想”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这里就彻底死亡了值得注意的是, 后现代主义文学同时认为“我们不需要解释文学,而是去体验文 学;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经验,文学应该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文 学的刺激性就是目的,而不是要追寻隐藏在后面的东西你读乔 伊斯也许会就某一突然出现的事物而思考,竭力想找出其存在的 理由而读品钦的时候,如果他的作品真正使你感兴趣,你只会 想再多读一些,因为这是一种陶醉而不需要任何解释 [6]在笔 者看来,这正是文学形式和内容之间界线的淡化,因为我们甚至 可以认为所谓的“内容”或者“意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经 同文学的形式合二而一了,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所谓“书 的意义就是书的一部分”,不正是对这种形式的意义化、意义的 形式化的情形的一种最佳阐释吗?在小说《橡皮》的序幕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现在时间还太早,咖啡馆刚刚开门,唯一上场的人物对自己的存 在还没有恢复清醒的意识。

现在是把在人造大理石桌面上搁了一 夜的十二张椅子轻轻地拿下来的时候,此外再没有别的事了一只手下意识地把场上的布景一一摆好 等一切就绪,灯光就亮起来了……[7]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于咖啡馆老板的刻画,这位咖啡馆老板此刻正 在准备幵门营业场景是在咖啡馆,这自不必说,可是这段文字却给人一种观看表演的感觉为文段里的一些词组和句子与“咖啡馆”这个场景形成了冲突:“唯一上场的人物”“把场上的布景一一摆好”“等一切就绪,灯光就亮起来了”就好像读者此刻置身于剧院观看话剧正是“上场” “布景” “灯光”这些 词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双重的审美体验:咖啡馆的老板既是在咖啡 馆里,又是在舞台上;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舞台上的演员 读者既处于咖啡馆的一角,又坐在观众席上;既是阅读者,又是 众多观众的一员仅仅是阅读这样一小段文字,就造成了这样一 种新奇的审美体验,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体验”就是这段文字 的意义所在,这种意义是绝对浅显的,是形式化了的意义我相 信没有人可以从这样一段孤立的、似是而非的文字背后解读出深 刻的寓意,因为在这里,内在的意义消失了,它被剥离出来,安 置在形式的表层二、没有情节的情节__线索的碎片化 《橡皮》之所以是新小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打破了传统小 说严格按照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事件顺序来安排叙事结构的创 作格局。

一方面,大量自由直接引语的运用削弱了小说的逻辑性,使得意识叙述和行为叙述融为一体,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间 断地进行对此问题,我们不妨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观之: 有什么事要告诉这位瓦拉斯吗?要对他说些什么呢?格利纳蒂 从大衣口袋拿出明信片,停下来细看上面的照片清晰到前景里 的堤岸石边中的花岗岩石晶都历历可 路上有一团揉皱的纸一一肮脏而且是蓝色他用脚踢了两三次 眼前出现的是一块用四个金色螺丝拧紧的黑色玻璃片右边上头 的那颗螺丝帽上玫瑰花形的装饰已经脱落了白费功夫跑一场一块砖头,一块普通的砖头,砌成高墙的千百块砖头中的一块 格利纳蒂奔走到晚上五点钟,所获不过如此[8]在笔者看来,第一段的前两句是“凶手”格利纳蒂的心理活动, 第四段是格利纳蒂的内心独白,第五段是格利纳蒂“内心独白的 前奏……即某种感觉刚幵始发生的那一刹那,是稍纵即逝而没有 任何逻辑关联的”[9]在这里,自由直接引语的应用无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 碍,但是这种障碍又是恰到好处的,它终宄不至于破坏读者对于 文本整体的认知这样一来就使得不同的读者对于文本的细节有 各自的理解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设置阅读障碍的形式使得文本细节的价值最大化使更多的读者迫于理解上的压力进而去关注每一处的细节,最终对文本形成一种相对有效的解读。

而另一方面,线索的碎片化处理则是对于本应连贯的故事的一种 消弭作者格里耶多次让警探瓦拉斯去买一块“橡皮”,而购买 橡皮这个行为似乎又是莫名其妙的原本就弱化了的线索经过“橡皮”的一番处理更是踪迹难寻 “我想买一块橡皮瓦拉斯说要哪一种橡皮呢?”要说清楚可是件麻烦事,但瓦拉斯只好再一次把他要买的东西描 述一番:这种橡皮既轻又柔软,脆而易碎,但用力压下不会变形, 只会变成粉末;这种橡皮不费劲就可以切开,而且剖面光亮平滑, 像螺狮壳一样几个月前他在一位朋友家见过这样一块橡皮,但 是这位朋友说不出是从哪里弄来的他当时以为不费工夫就可以 买到这样一块橡皮,可是到现在都没有能够如愿这块橡皮的外 观是黄色的、立方形的、边上二三厘米厚,角上微呈圆形__也 许是磨损了生产厂家的商标印在一面上,不过己模糊到看不清 了,只有中间两个字母“di”还可以看出来:前后大概至少还各 有两个字母这位年轻的妇女试图拼出厂名,但没有成功绝望之余,她把店 里所有的橡皮全都拿出来给他看她的店里的确备有各种各样的 好橡皮__她热情地逐一夸赞不同的优点不过,全都不是太软 就是太硬:“面包心”橡皮,柔初得像可以塑捏的陶土,要不就 是一些质地干硬灰暗的东西,用起来刮纸__充其量不过是可以 用来擦掉墨水印溃吧;其余的都是普通擦铅笔用的橡皮块,都是 长方形的,只不过有的长些,有的短些,质地有的白一些,有的 不太白而已。

瓦拉斯犹豫着是否要重提使他烦恼的话题:看起来他走进店来的 唯一目的,就是想打听到一些有关那座小楼房的照片的情况,而不想花一点钱买一块橡皮他宁可让整个店为一件纯属虚构的东 西搞得天翻地覆,而且还给他贴上了一个取自古代传说的商标,使人无法把字母全部拼出来••这种做法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他只是透露了厂名中间的一个音节,以免受骗者怀疑是否真的 有这个厂家但他耍的那一套诡计,过于显眼,骗不了人 他不得不再次随便买下一块不知拿来干什么用的橡皮毫无疑 问,这一块绝不是他要寻找的而除了 “那一块”外,别的他都 不需要,即使是跟它有些相似也不行我就买这一块吧,”他说,“也许合用您将来就会知道,这种货色非常好我们的顾客对他都是称心 满意的再解释下去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应当把话题再转回到……但是, 这出滑稽戏演得太快,他来不及好好地想一想了该付多少 钱? ”钞票从皮夹子里掏出来,找还的零钱在柜台面的大理石上 当当响……第伯斯的废墟……[10]以上是对警探瓦拉斯“买橡皮” 一事的一次颇费笔墨的叙述,在 初次阅读的过程中,作为读者的我们似乎并不能马上对这一行为 作出合理的解释尽管上文第五段说“看起来他走进店来的唯一 目的,就是想打听到一些有关那座小楼房的照片的情况,而不想 花一点钱买一块橡皮……”这句话实际上给了读者一个模棱两可 的答案:“看起来”的目的,宄竟是不是警探瓦拉斯真正的目的 呢?不难发现的是,文本中大量的关于橡皮的描述,都是与“破 案”的情节不相干的,不管是橡皮的颜色、质地、大小,还是橡 皮的制造厂家的名称,既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又具有一种随意 性:警探瓦拉斯想要的这块橡皮,仅仅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他 本人对于这块观念中的“橡皮”其实也是一无所知的,他从头到 尾的描述行为只是一种编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买“橡皮”这个情节与侦破“凶杀案”之间存 在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一种“不存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要买的那块“橡皮”是不存在的,警探瓦拉斯从未见过那块橡皮, 橡皮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而“凶杀案”也是不存在 的,因为“受害者”杜邦教授根本就没有死表面上看破案的线 索被“橡皮”擦去了,而实际上作者只不过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给 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侦破凶杀案和买橡皮都只是一种徒劳的行 为,不仅仅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就连过程本身也是那样的不 值一提警探瓦拉斯破案的情节大体上可以分为走访警察局、走访死者女佣、走访对【的太太、走访茹亚尔医生等等,然而案情并没有因为他的走访而变得清晰,不仅这些破案的环节之 间的顺序可以颠倒,就连他从所谓“知情人” 口中获悉的供词也 是可以互换的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不免会有这样一种直观 的感受:知情人对事件的描述是如此的详细,但是竟然找不出一 丁点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认为格里耶“捉弄了读者” [11],不过在我看来“捉弄” 只是这本小说的副产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不可能基于像“被捉弄” 这样一种新鲜而直观的情感体验而长期存在的正如先前所说 的,线索的碎片化处理是对于本应连贯的故事的一种消弭,尽管 作者多次用买“橡皮”这个毫不相干的情节擦去了故事本来的线 索,但这种行为恰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和规范:读者应该摆脱传 统的阅读习惯,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情节的引导,不应该只是“想 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不应该只是想“明白一个高深的道理”;在 关注文本的同时要避免自己深陷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能够摆 脱作者的限制。

橡皮”的作用也正在于此:擦去情节,使读者 不得不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其费解、迷惑,进而使其思 考,通过阅读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