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研究汇编 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特性,及高中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缺少法律制度保障、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不足不均、双轨制收费造成学生成本分担不合理等问题,提出逐步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合理制定高中学费标准、逐步取消双轨制,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高中教育投入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对促教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1引言 高中教育亦称作高级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在我国,初级中等教育已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所谓高级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以及以初中为起点的各种培训和成人中等教育[1]在本研究中,高中教育特指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即普通高中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而教育成本分担指的是教育投资由谁支付、如何支付的问题,即教育投资如何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合理分摊并最终实现的问题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2]”我国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研究侧重于高等教育领域,关于高中教育成本分担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普通高中年招生人数超过八百万,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当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迫切需要更加科学地认识高中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问题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特性,及高中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 普通高中教育的特性分析 2.1 高中教育的准公***品性质 高中教育具有“准公***品”的性质一方面,由于接受高中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后,增加了获得收入乃至提高社会地位的能力,具有私人产品属性;另一方面,个人在接受高中教育后,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从这个角度看,高中教育又具有公***品的某些属性由此,政府、个人和社会都应成为高中教育的投入主体。
2.2 高中教育具有显著的外部正效应 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利益或积极影响称为外部正效应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不仅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人获得了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权利和机会,更为国家社会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涌现打下了基础因此,普通高中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如表1所示这也使得政府、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高中教育成本成为合理的选择 2.3 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属性 普通高中教育既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又在普通教育系列,虽然从整体看是准公共性产品,但它的公共性占主导地位,从各投资主体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看,政府应该成为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此外,与高等教育相比,高中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基本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个人收益率较低,因此,高中教育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比例应低于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3我国高中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存在问题 3.1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缺少法律制度保障 我国早已步入依法治国的轨道,20 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重要法律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法规条例,逐步形成了适用的教育法规体系。
然而,专门规范和保障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却仍是一大空缺这严重制约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成本的合理高效分担具有强制力保证的法律法规,是体制改革的向导,是政策措施有效实施的保障,对于稳定高中教育必要投入、合理分担各项成本以至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应尽快制定、补充和完善 3.2 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不足不均 我国教育投入水平比较低,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约占GDP的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左右,主要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教育投入情况见表2我国则一直徘徊在2% -3%之间,而且我国的教育投入侧重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投入水平处于国家教育投入的低谷,国家教育部属中学生均拨款5500元每生每年,财政拨款与成本负担差异较大,此外,普通高中国家投入存在地区不均、城乡不均、重点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不均等较严重的均衡问题[5]发达国家大多普及了12年的义务教育,如美国大部分州对K—12教育主要采用基础拨款公式法和税基法两种基本拨款方式[6]美国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州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通过设定最低的投人标准,两种方法都明确划分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保证了基础教育投入的稳定性。
3.3 双轨制收费造成学生成本分担不合理 所谓双轨制,是指我国的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对一部分学生收取学费、对另一部分学生收取高额择校费的教育成本分担形式双轨制成本分担影响了入学机会的公平获得、加大了高中教育的区域不平衡性,违反了当前大力倡导的教育公平原则,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有研究证实,如表3所示[7],家庭社会经济条件越好,通过“交择校费”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往往也越高;而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大多只能凭借分数上的优势被重点高中录取如表4所示,某些重点中学生均成本已至少1.2万元/年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交不起高额的择校费而丧失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在高中教育的起点上就受到了非公平的对待,处于不利的地位 4对完善我国高中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的建议 4.1 逐步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逐步将普通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施12年义务教育是解决我国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法律制度保证问题的治本之策原因在于可以确保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利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具体体制来保障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也能极大地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投资高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将得到极大地促进,真正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强健纽带 4.2 合理制定高中学费标准,逐步取消双轨制 当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首先,提高平价生收费标准全国所有高中几乎都存在平价生和高价生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对高中投入较少,可适当提高平价生的学杂费标准,增加学校的收人,达到以学养学的目的其次,降低高价生收费标准在贫困地区甚至城市由于学生考试成绩较低,高价费又太高,许多学生家庭交不起学费,学生也进不了的高中降低高价生收费标准,不但使经济不富裕家庭的孩子也能进高中读书,也减轻了广大农民和普通职工的经济负担以后逐渐降低择校费,并把降低择校费与择校生招生规范化管理结合在一起,尽量遵从分数标准在逐步降低择校费的同时,应允许高中整体温和地提高学费标准改革最终要全面取消择校费,恢复按分数录取单一标准,做到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并轨”,从而还考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升学机会,也是考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合理化 4.3 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高中教育投入机制 在明确政府投入主体职责、在不增加家庭教育成本负担的情况下,应努力拓宽高中教育经费的来源,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高中教育投入机制,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措施。
允许合理营利,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普通高中教育提倡股份制办学,增强高中办学体制的市场化适度运用金融手段筹措普通高中教育经费 建立普通高中专项教育基金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门的教育基金运作与管理机构开展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运作监督等活动,积极组织与教育行政机关和教学单位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成为沟通社会、政府和学校的桥梁,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有效地资助高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4.4 建立分类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 分类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就是说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坚持“一县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县区财政有能力保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建立以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政府为主、以县为辅的普通高中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政府、省市和县政府的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各级政府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以及上级政府对低一级政府的应急补贴和转移支付方案,不断优化对高中教育的政府投资结构采用此种分类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亦能不断缩小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推进教育公平,应当不断探索深化 5 结论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具有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重要作用。
但我国高中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仍存在缺少法律制度保障、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不足不均、双轨制收费造成学生成本分担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其准公***品性质、基础教育属性及显著的外部正效应等特性,说明了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的合理性针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合理制定高中学费标准、逐步取消双轨制,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高中教育投入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对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亚伟. 普通高中教育筹资中政府角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x, 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袁振国. 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 人民教育, 20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