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娱乐 李林容我们处在一个被后现代文化包围的信息时代中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认为,信息时代将是一个“消解中介”的时代所谓“消解中介”,意思是各种中间环节的事物,在信息时代中,相对价值将越来越降低,越来越接近消亡状态毋庸置疑, “距离的死亡”是信息革命的真正要点詹姆逊也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文化强调的是“零距离”、 “去神圣化”、一切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消弭、爱好近于虚无主义的解构和颠覆我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找到我国后现代性的合法性,他们从西方后现代主义“没有底盘的游戏”(德里达)、“一切皆可”(邓托)、“快乐的虚无主义”(奥利瓦)以及“正经不起来”(苏姗·桑塔格)那里,找到或发明了“政治波普”、“泼皮现实主义”、 “玩得就是心跳”、 “我是流氓我怕谁”,以及各种各样时尚的观念艺术一个庞大的无边无际的未分化社会的海洋(特别是农村),为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而一个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中心、自我价值定位的“无中心的”个人,恰恰成了“去中心的”、陶醉迷狂的、 “一切皆可的”的不负责任的后现代主义的最佳温床。
后现代文化基于碎片般的暖昧和不确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注重当下感受、多元认同、感官享受、机械重复、模仿循环、片段闪烁的风格就本质而言,后现代文化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对电视媒介来说,电视娱乐文化可以说成为后现代文化的最适合的载体,它和主题公园、购物中心、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摇滚聚会一起共同构成了后现代文化的景观一、娱乐的“[来自wWw.LW5U.com]零距离”“跨越边界,填平鸿沟”是后现代文化的关键特性, “时间与空间距离”的消弭就如同“超文本”挣脱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样成为后现代生存的标志之一世界开始在一种全新被媒介中介过的时空经验中重新聚集起来全世界一切不同的空间都在一夜之间集中为电视荧幕上的各种形象拼贴”如我国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使全球华人在同一时空共享娱乐和拥有“天涯若比邻”的欢聚感与此同时,这种特性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悲剧与喜剧的界限、解构了真实与虚拟边界在麦克卢汉设想中,重新部落化的“地球村”是一个时空同时废除的新媒介环境,即时同步的信息环境让他看到了人类的未来——文化的“内爆”无独有偶,鲍德里亚用“内爆”来描述后现代文化中各种边界的崩溃。
内爆”指内向地爆发和坍塌,新的媒介技术重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没有文化等级没有领域分工的社会里,文化的“内爆”指的是由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当“内爆”在信息与娱乐之间发生,两者之间的界限轰然坍塌,“娱讯”(infortainment)概念横空出世,生活、信息、娱乐交融在一起,不仅信息娱乐化、娱乐资讯化;我们的日常生视昕天地NEWS RESEARCH活也变得娱乐化,娱乐也变得更生活化、草根化二、娱乐的“类像化”麦克卢汉早期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就已经包含有“虚拟即实在”的思想倾向了当鲍德里亚的“内爆”在真实与虚拟的娱乐空间发生,我们发现,这是[来自wwW.lw5U.com]一个“虚拟真实”比“现实真实”更真实的“拟像社会”这种类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时看到的不是现实自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类像文化”因此,“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经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 ‘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效果”电视传媒迎合着大众的心理,用娱乐性的狂欢文化场面复制大众的口味、兴趣、幻想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大众的意识与传媒之间也出现了“内爆”。
在一个没有中轴的世界上,在一个价值的真空中,根本的目标就是要为了快乐的原因而自由地‘创造’”模仿、虚拟与戏拟成了见证当下娱乐文化的最合适手段在仿真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就连我们的许多快感和欲望都不是真实的,即不是出自于我们的内在本性,而是由拟像从外部挑起和建构的一切感情都可以被模拟、一切感觉都可以被替代,一切现实都可以被复制世界成为假面舞会,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与这个虚拟世界游戏这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不再现实的现实在虚拟空间中,娱乐大众成为“无形无象之人”比如网络游戏把虚拟时空与娱乐以前所未有的创新方式结合起来,为大众提供了最富有想象力的娱乐盛宴我的空间我作主”,虚拟空间的娱乐享受似乎成为了狂欢与渲泄的所在国内首次提出“虚拟社区”概念,也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之一的“第九城市”,其中有一个空间叫“第九艺术”——游戏艺术,为都市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里充满了现实世界没有的激情、浪漫、平等、关爱等人性化元素,生活与娱乐、实在与虚拟完全融为一体在网络娱乐的沉浸与交互作用的体系下,大众进入虚拟世界好比穿过个人的不完美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赛博空间里。
三、娱乐的“去神圣化”当“内爆”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悲剧与喜剧之间发生,我们发现,置身其中的一切“喜剧化”、“去神圣化”了,历史被调侃、经典被解构,一切似乎都可以拿来娱乐平面化”、“无厘头”、“戏谑”、“去中心化”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例如,《非常6+1》作为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平民游戏节目,其中充满着大量对“神圣/高雅”语言文本(包括格言、箴言、语录)和影像文本的戏仿和颠覆,在破坏中建构着自身的文本意义和快感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形态更多从悲剧变成喜剧、闹剧,曾经给人崇高感的事物显得滑稽和荒诞大众文化“玩的就是心跳”,“潇洒”、“感觉”被看得很重要,几乎压倒了其他一切需要历史成为招贴画,文化成为自我的“卖身契”,没有精神,没有传奇,没有史诗,没有承诺……整个时代都没有了灵魂,也不再关心灵魂正如巴赫金所言,一切当代的“崇高事物”都是滑稽可笑的在历史悲剧之后,在无可奈何之后,人们学会了幽默、调侃和娱乐人们开始用娱乐替代抗争,用“无所谓”的情感替代情感的唯一性于是,文化停止了叙述,文化成为了娱乐文化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猎奇消遣,风花雪月的无聊闲适总而言之,在这种“内爆”、“零距离”、“平面化”的嬉戏的后现代语境中,娱乐具有了一种天然的合法的外衣,大众失去了方向感,全方位拥抱着视觉的奇观和空洞的能指符号带来的快感。
大众媒介娱乐引领着大众进入一个集体狂欢、集体无意识的时代,使大众娱乐、全民狂欢成为一种日常性和必然性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后现代娱乐文化并非都是“无方向感”和“一切都可以”的虚无主义,后现代娱乐侧重于“发展一种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如20世纪批评理论家斯蒂芬·莫拉夫斯基( Stefan orawski)论证道,后现代主义在压抑人类对于生存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复杂性的敏感方面,在消灭人类对于超验与改善的追求方面,在把快乐主义的工具性提高到最高的、事实上是唯一的价值的立场方面,犯下了罪孽在一定意义上,后现代娱乐是高级文化的一种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它使得它更具消费性,因此它利用叙事、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它促使了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但是,真正的现实生活被忽视了,社会现实在各个层面上都被当作异质的、片断的与偶然的东西加以肯定还有人认为世界已经摧毁了自身,剩下的只有碎片,而“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不管怎样,我们正处于一个差异场域下的多重空间,一个认同和边界跨越的复杂关系网络中对于后现代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将其简化并进而妖魔化。
作者李林容: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