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传承视角下中小学粤剧实践研究 罗灵芝【摘要】粤剧起源于我国岭南一带,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戏曲文化,但由于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粤剧的市场受众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年轻人受众中,小部分年轻人群体开始关注中国本土文化,但粤剧中的方言唱词依旧劝退了一大批国风爱好者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戏曲课程再次普及粤剧想要持续发展并且快速扩大受众市场必须要从校园入手,将粤剧在中小学校园内部推广,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粤剧,解决粤剧当下青黄不接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我校身处南粤地区,也是广州市粤剧特色学校因此,本文主要从粤剧进校园的传承意义、实践方式来阐述学校粤剧特色学校创建的研究关键词】中小学;粤剧;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研究一、中华文化我传承,南国红豆展新姿1.粤剧的发展现状作为岭南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特色剧种——粤剧,不仅富有艺术魅力,还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尤其是美育价值粤剧除了能培养学生唱、念、做、打等技巧,美术认知,以及民俗信仰的知识,还能促进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等自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年轻人始终对外来文化保有更大的热情,这让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众人群不断流失,对于粤剧的受众群体只有当下的粤剧从业人员及其家属和老一辈的文化爱好者,这使得粤剧的市场逐渐减小。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粤剧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弱,在老一辈演员的退出舞台,而新一代却无人代替,使得粤剧面临着无人传承的问题再者,粤剧中的唱词全部为粤语,粤语作为广州本土语言这虽然在戏曲整体表现形式上让演出根据有地方特色,但是也让粤曲无法走出当地我们国家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情中,语言表达的障碍也大大阻碍了外来人口对粤剧文化的研究2006年5月20日,粤剧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 ,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粤剧的传承意义粤剧在政策推动、粤剧界主动介入下,通过“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广州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粤剧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作为站在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根据学校艺术发展特色去挖掘粤剧传承的存活意义以及推广方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考察,他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真切希望粤剧艺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不仅是岭南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要做好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在学校的特色课程中加入粤剧普及,培养学生从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扩大粤剧的市场受众非常必要。
一个行业,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使其保存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种子粤剧走进校园不仅解决了粤曲的传承发展问题,还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学生爱国情怀二、粤剧进校园传承方式1.请专家——走进粤剧教学粤剧是结合了唱、念、做、打的传统戏剧基本功和舞台服装、场景转换的综合性艺术粤剧在丰富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每学年,我校通过邀请联合当地曲艺协会、文化馆专业粤剧教师开展“粤打粤精彩”“粤韵飘香”等主题活动,课程设计包括有粤剧的历史、粤剧的行当分类、粤剧的唱腔体系、粤剧的念白体系、粤剧基本功、粤剧伴奏的乐器、粤剧名剧本选段学习以及粤剧的传承与未来等内容展开教学2.学粤剧——渗透式教学早期的粤剧题材多为历史性题材,场面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粤剧的教学方式跟内容也有很大变化在粤剧课程推广践行中除了在艺术课堂的基础课程渗透,还采取了多样化的渗透式教学方法比如,在学生音乐课上播放粤剧选段,让学生了解粤剧的唱腔体系,粤剧的念白、粤剧服装的展示,包括刀马旦、花旦、水袖等;在舞蹈课上,播放粤剧选段视频,让学生学习粤剧演员的身段,比如,水袖的使用、走圆场;在美术课上进行粤剧中脸谱的展示,让学生以粤剧脸谱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在语文课上,摘抄讲解粤剧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分析粤剧中的经典唱词等,将粤剧相关的文化融入学生的常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接触到粤剧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喜欢上粤剧艺术。
艺术教师在课堂上普及粤剧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粤剧发源地的风俗方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粤语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方言教起,教学生学习粤语,从简单的粤语小调开始学起,初步了解粤剧与其它剧种不同的地方,接着学习一些粤剧演员在表演时常用的基本身段和动作,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完成一些小组合;2.处理身形动作和方言唱词外,教师更多的还要对学生进行粤剧配乐特点上的教学,通过聆听粤曲的音乐特点、节奏及伴奏乐器进行简单的了解,在粤曲欣赏上,学习一些故事表演,结合之前的动作教学,排练一出小型的粤剧;3.将粤剧与课本结合,改编课本剧也是方式之一,让学生们成为书本中的主人公,学习更加充满趣味性此外,组织创排了儿童粤剧,比如,《筑梦镜湖》《凯旋》,以仙女下凡看到如此人间美景为背景,或加入武打等非遗元素,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承粤剧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内在修养,又可以让学生在舞台上找到自我價值,让学生在对粤剧的学习上有更大的动力粤剧要发展、传承,得先要让学生们看懂粤剧、学懂粤剧、唱懂粤剧,粤剧才有希望3.赏粤剧——社团教学艺术科组结合实践经验,在每周特色社团开展了“画脸谱 赏粤剧”课程,学生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保留粤剧精髓的前提条件下,自主对粤剧当中的行当脸谱进行创作,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分别定位,并通过每学期的社团展,向全校师生开展“脸谱”展示会。
音乐科组则对粤剧基本功,进行课程教授,另外,根据粤曲的一些经典曲目进行改编来迎合当下学生的审美趋势,激发学生对粤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粤剧4.展粤剧——平台展示《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转变角色,以人为本,做学生的引路人,多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参与,让每一位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羊城粤剧节不仅是粤剧最专业的演出平台,也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权威性的粤剧文化交流品牌在今年的第八届“羊城粤剧节”我校粤剧原创折子戏作品《筑梦镜湖》有幸参加广东地区少儿戏曲大赛,学生们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见证,不到2个月的时间,学生们认真学习,通过分小组练习,最后在舞台上亮相这次为学生搭建专门的粤剧展示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粤剧的氛围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还积级组织各种演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每学期1-2次的粤剧教学汇报;在每学期学生的开学典礼上表演粤曲剧目;六一嘉年华、元旦汇演等喜庆节日组织学生和教师应邀或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每年组织优秀粤剧节目进行校区间的巡演;组织学生和教师编排合适的粤剧作品参加社会的公益演出,比如,联系区平台,每年为区、街道办、社区居民进行公益演出。
另外,除了组织演出活动外,学校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粤剧赛事,如,举办“我画脸谱”绘画比赛、粤剧专场赛事,以此鼓励学生勤加学习5.粤韵操——学科融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号)精神,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高潮我校体艺科组的教师结合学校粤剧特色发展,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了以“粤韵镜湖”的体育大课间,融合戏曲粤剧艺术、体育三大元素该体操由手势组合、腰腿组合、跳跃组合、延伸式四节组成,整套体操动作看上去既柔美又刚健这一段粤韵操的编创,不仅展现了粤剧优美身段的同时还让学生柔韧性大有提高同时,学生们在律动操中同步感受广东粤剧音乐、走进本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地推动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发扬6.重培养——师资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对培育优秀的粤剧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聘请成本较高,不可能做到每个学校专门聘请,因此,学校通过“粤剧蓓蕾”工作开展、多年来的粤剧工作开展,成功申报了“广州市粤剧特色学校”,也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成立粤剧教研小组,在花都区教育教学课题上努力创新。
通过各种平台,让学校艺术教师有机会到粤剧专业团队进行学习,强化学校的师资力,在专家授课期间,也可以培养出一批能辅助教授粤剧基础知识的非专业粤剧教师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万事万物,只有先去继承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而如果它在继承的过程中不对其进行发展也将使其退出历史舞台,正如粤剧一样,历经几百年的风霜后,依旧留存到现在综上所述,现如今粤剧虽然在发展传承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例如,在发展中经费不足、受众单一和专业性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随着国民的文化自信的提高、重视传统文化回歸的大环境和政府、学校等机构的共同努力,粤剧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赵耀文.粤剧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2018(14).[2]吕珍珍.粤剧在高校的传承现状与思考——以广州为中心的考察[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6).责任编辑 陈小凤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