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丹尼尔·克尔曼《蒂尔》的解读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26KB
约3页
文档ID:226524889
对丹尼尔·克尔曼《蒂尔》的解读_第1页
1/3

对丹尼尔克尔曼《蒂尔》的解读 岳璐璐摘 要:《蒂尔》是德奥双重国籍作家丹尼尔克尔曼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书中将生活在14世纪的德国民间传说中的流浪艺人蒂尔乌伦施皮格尔搬运到17世纪初30年战争的大背景下,以蒂尔为主线串联起八个不同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福柯关于权力话语、话语秩序、疯癫的思想对本书进行分析关键词:《蒂尔》;疯癫;权力话语;话语秩序德奥双重国籍作家丹尼尔克尔曼(Daniel Kehlmann,1975—)是当代德国的畅销书作家,曾获得克莱斯特奖、托马斯曼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所著的小说和散文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戏剧其长篇小说《丈量世界》在《纽约时报》出版的2006年国际最畅销书单中排名第二,被译成50多种语言,取得了巨大的国际性成功《蒂尔》(Tyll)于2017年出版,采用“跳跃式时空模块拼接与多维叙事视角”[1],借用德国民间传说中的流浪艺人蒂尔乌伦施皮格尔(Tyll Ulenspiegel)的形象,串联起在流浪途中遇到的各色人物与所经历的故事,展示了30年战争背景下人的疯癫与混乱,以及不同阶层的话语权力一、群体的非理性克尔曼巧妙地将小说安排在8个独立的故事中,描绘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将这些人物置于各个故事情节的中心,每个人都将作为自己的主角进行阐述。

除战争背景外,克尔曼创建了一个连接各部分的元素,那就是他笔下的傻瓜——蒂尔故事的开篇“鞋子”中,蒂尔来到村庄表演走绳索,他“右脚在绳子上纵向站立,左脚横向站立,膝盖微微弯曲,拳头在侧面支撑我们所有向上抬头看的人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轻盈我们理解了,一个真正做他想做的事情,什么都不信,谁也不服从的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理解成为这样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也明白,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这样的人”[2]流浪艺人蒂尔就这样立在那里,“站在高于事物的位置”[3]使他能够保持开放和进行挑衅一根绳索将蒂尔与村民划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遵循社会规则的普通群众,一边是被排除在社会边缘阶层的流浪艺人接着,蒂尔向村民开了一个玩笑蒂尔站在绳索上要求村民向上扔出脚上的右鞋,他们刚开始还犹豫不决,但当蒂尔告诉他们,这将很有趣的时候,大家纷纷扔起脚上的鞋子感受到乐趣后,有人自发扔起了左鞋、帽子、勺子、水壶,甚至还扔起了石头蒂尔站在高高的绳索上,看着眼下的场景,嘲笑咒骂着广场上的村民是如此愚蠢,然而村民对此却认为“他说的话是卑鄙的;但也并不是那么卑鄙,以至于这并不是一个笑话或者粗俗的嘲弄”[4]对于傻瓜蒂尔这个被边缘化的角色,或许认为提出扔鞋的他才是不正常的,是疯癫的,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

然而,本该理智的村民却不加思考地听从蒂尔,向上抛起的行为,使得双方互换位置,疯人掌握世间真理,群体被置于疯癫一方二、权力话语福柯对宗教和权力阐述道:“宗教与权力的社会建构本身就内在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本身即具有权力属性[5]小说中两位重要的神职人员,即耶稣会士泰思蒙德和天主教学者珂雪,便是权力拥有者此外,在《话语的秩序》中,福柯认为外部力量对话语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排斥程序,而话语的首要排斥程序是“禁止”福柯说:“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我们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6]如果所说的对当权者造成威胁,势必会遭受惩罚空气先生”中,蒂尔的父亲克劳斯被泰思蒙德和珂雪视为巫师,最终被判处绞刑在取证过程中,有村民曝光克劳斯平时暗地里进行巫师活动,要求全村人对他服从,之后“有四个,五个,六个村民,然后又有三个,再有两个,一直有更多的村民详细地描绘了克劳斯是如何经常召唤恶劣天气的”[7]当面包师在被询问时表示,并不确定所说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泰思蒙德问他是否真的要保护一个巫师,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此纯洁,不害怕任何详细调查面包师想起来,自己看见了所有村民都看见的事情”[8]泰思蒙德对村民的威胁和恐吓实质上就是借助宗教权力,对村民进行话语上的制约。

无权者并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顺从当权者的思想,遵守当权者制定的“规则”,否则就有麻烦光与影的伟大艺术”中,作为天主教著名学者,珂雪也没能摆脱愚昧和迷信,他醉心于研究秘术,坚信豪勒施坦因地区存在最后一条北方的龙,他“有信心肯定在那里”[9],并且相信龙血可以炼制抗瘟疫的药物他相信,万一在寻龙过程中遇到危险,还有仅可使用一次的咒语能帮助自己脱险与克劳斯被判处死刑的结果相比,珂雪作为当权者在话语上不受到制约和排斥,不用受到惩罚当蒂尔与珂雪多年之后重逢时,珂雪终于承认:“我欺骗了很多……欺骗教授,欺骗皇帝,在书中欺骗,我一直在欺骗[10]珂雪代表的理性不过是依靠权力来操控知识和话语,通过排斥非理性和疯癫来肯定和认可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三、虚实结合的写作对疯癫的解读还可从后设小说的特点入手传统小说试图为读者营造一种真实感,而后设小说则专注于揭示小说的虚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陷入真实与虚构的迷惑中,从而达到疯癫的效果促司马尔斯豪森”一章中,沃尔肯施坦伯爵在战争结束50多年后开始撰写自传,回忆他奉命带队寻找蒂尔的过程在讲述这部分时,克尔曼将全知视角与间接引语相结合,既展现了全知视角下的事件全貌,也展示了沃尔肯施坦伯爵的个人视角。

对比两种视角下的事件,便可知道沃尔肯施坦伯爵对自己的回忆进行了加工伯爵在自传中写道:“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11]此时,全知叙述者说:“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快出发,过了一个多星期才走……因为他们的队伍要与朋友、情人、家人告别,欢送[12]整章看完,伯爵在回忆录中不断美化自己的经历,而全知叙事者在不断地对伯爵的自传作出解释和修正,向我们展示整个事件的真实面貌通过伯爵自述与全知叙述的虚实对比,人们不禁产生疑惑,如果没有全知视角的描述,伯爵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叙述是否真实可信,整个事件是否真实可信四、結语纵观整本小说的八个故事,作者克尔曼将笔下的一切都弄得很混乱,没有时间顺序、没有秩序、不同的视角,虚假与真实贯穿其中蒂尔借用小丑形象讽刺权威,揭露真实,让我们看见权力在话语上的压制,以及人们在战争时代背景下的疯癫和不理性,向由权力操控的、由知识和话语建构起来的权威的理性世界发起了有力的质疑和反抗同时,我们可以试图将这种话语受到抑制的情况从几个世纪前引申到当代,从个人引申到国家、民族,不断地反思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1]陈敏.历史书写的多维叙事—丹尼尔凯尔曼新作《蒂尔》评析[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3):51–57.[2][3][4][7][8][9][10][11][12]Kehlmann,Daniel:Tyll.Rowohlt Verlag,Reinbek bei Hamburg 2017:20,20,22,132,133,352,384,184,184–185.[5]浦杰.宗教、权力与身体:福柯的宗教理论述评[J].哲学研究,2018(9):105–106.[6]黄华.论“话语的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一次重要转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90–92.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