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新建化工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项目概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1.1项目概况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石化)是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阿美海外石油公司共同以50%:25%:25%的股比出资共同设立的中外合资大型石油化工公司,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南埔镇内 联合石化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建设于2006年启动,在原有4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基础上,新增8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全厂原油一次加工规模提高到1200万吨/年,建设了相应的炼油装置及7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80万吨/年乙烯装置、80万吨/年聚乙烯、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一套部分氧化/汽电联产(POX/COGEN)装置和12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以及相应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统设施和相关的厂外系统工程(供水、排水、供电、码头、化工铁路),成为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福建联合石化总占地480.7公顷,其中厂外占地168.44公顷 为了进一步挖掘现有生产设施的潜力,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提高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联合石化结合现状,决定进行“新建化工装置”项目,以上游乙烯扩能改造增产的乙烯和丁二烯为原料,新建EO/EG和丁二烯抽提装置,并通过对原有MTBE/丁烯-1装置的扩能改造,实现新建和原有两套丁二烯抽提装置副产C4抽余油的处理,同时对本项目相关储运设施及公用工程系统进行必要的配套完善。
1.1.2主要环境问题1.1.2.1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 (1)施工期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大气环境污染源主要有: ①场地平整阶段,渣土清运过程和混凝土搅拌引起的扬尘; ②施工车辆、施工机械排出的含NO2、SO2等尾气; ③设备焊接烟气; ④设备油漆产生的有机废气 (2)施工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生活污水、施工机械、车辆清洗废水和土建施工泥浆水等 (3)施工机械作业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 (4)施工建筑垃圾、弃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1.1.2运营期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生产废水排放对纳污海域环境影响问题;废气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及其敏感目标的影响问题;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问题;生产噪声的污染控制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使用的物料、产品等在储运和生产过程潜在的环境风险问题 废气:在正常工况下,本项目主要废气污染源有EOEG洗涤塔顶放空气、丁二烯装置第一精馏塔尾气、EOEG废热锅炉烟气、火炬烟气等废气,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NOx、烟尘、苯类、烃类等;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气主要为装置区、罐区及装卸站 废水:在正常工况下,本项目各生产工艺装置及公用工程、辅助工程的排水按其水质划分为含盐污水、含油污水、初期雨水、生活污水、清净废水和清净雨水等,按照“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的原则分别进行处理。
固体废物:本项目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废溶剂、废催化剂、废脱硫床、废树脂、废瓷球等 1.1.1.3 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空气: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施厝、邱厝、林头、先锋、后田、涂坑、仙境、南浦、峰前、虎石、沙格等 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为项目纳污海域湄洲湾附近海水水质及水产养殖,包括肖厝村网箱现状养殖区、惠屿岛周边现状养殖区、惠屿海上规划旅游区、后龙湾浅海现状养殖区 声环境:项目边界外200m及周边村庄 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我院于2011年3月8日~3月14日与2011年9月23日~9月29日对项目周边及现有厂区厂界进行了冬季大气和夏季大气现状监测 夏季监测结果: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处的SO2、NO2、CO、O3的小时浓度值和SO2、NO2、CO、TSP、PM10、苯并(a)芘的日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H2S、NH3、苯和二甲苯的小时浓度值均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要求;甲苯达到前苏联标准限值;TVOC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要求;非甲烷总烃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场界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
评价区域夏季空气环境质量可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现有厂界大气特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限值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1新扩改建二级标准限值 冬季监测结果:评价范围内居民区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处的SO2、NO2、CO、O3的小时浓度值和SO2、NO2、CO、苯并(a)芘的日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部分TSP和PM10日均样品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其余样品符合标准要求;H2S、NH3、苯和二甲苯的小时浓度值均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要求;甲苯达到前苏联标准限值;TVOC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限值;非甲烷总烃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场界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冬季现有厂区厂界大气特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限值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1新扩改建二级标准限值 2.2海水现状 监测海域海水中的pH、溶解氧、悬浮物、COD、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氰化物、硫化物、挥发酚、LAS、苯并(a)芘、镍、汞、铜、铅、锌、六价铬、镉、砷等指标均符合(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要求;苯、甲苯、二甲苯等指标均未检出。
除了内湾的无机氮在小潮期的低平潮超上述标准限值,主要原因是由于超标点位附近历史上或者现在的水产养殖区过量投放饵料造成 2.3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 除了2011年6月23日监测的10个点位中有6个超标的铜含量、2009年8月监测的7个点位中有1个点位的锌含量以及2个点位的镉含量超标外,各站位其余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铜、铅、铬、汞、砷等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要求;苯、甲苯、二甲苯等指标均未检出镉超标的原因是超标站位历史上或现状为养殖区,由于水产养殖普遍存在过量投放饵料的现象,而水产养殖饲料中会含有少量的镉,这些镉会逐步累积并沉淀到底层的沉积物中,导致该区域的沉积物中镉超标 2.4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叶绿素a:表层变化范围介于1.38~6.27 mg/m3之间,平均值为3.10 mg/m3,峰尾与东周半岛之间的海域出现了高值区底层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介于2.42~7.10 mg/m3之间,平均值为3.64 mg/m3大部分海域均出现了相对高值区(高于3 mg/m3)分布无论是表底层,峰尾与东周半岛之间的海域存在比较高的叶绿素a分布(高于5.00 mg/m3)。
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99.24~502.83mgC/m2d,均值为261.01 mgC/m2d,平面分布区域性明显,基本分布趋势由西往东减少高于300 mgC/m2d生产力的高值区出现峰尾与东周半岛之间的海域,与叶绿素a分布趋势相似 浮游植物:各站位浮游植物种类数较多,表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31.44104cells/L~68.13104cells/L,平均为42.39104cells/L密集区位于湾中部海域,湾顶密度较小,总体分布呈现自湾口与湾顶海域向湾中部海域递增的态势底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21.63104cells/L~68.37104cells/L,平均35.38104cells/L,低于表层平均密度密集区出现在中部和南部项目区附近,湾顶和峰尾附近海域密度较小,与表层分布趋势不一致多样性指数(H)范围平均2.94,湾顶海域H保持着较高水平,波动较小湾中部海域H相对较低,波动较大;均匀度(J)较高,平均值为0.64,空间变化趋势与H一致湾顶海域的均匀度相对较高,湾中部海域略低总体上,评价海域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高,这说明该海域调查期间受污染的程度低 浮游动物:调查期间浮游动物可分为暖温类群、暖水类群和广温类群3种生态类群。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北上的南海暖水和台湾海峡暖流混合水影响评价海域,水温、盐度提高,浮游动物以暖水种为主,尤其是外海广高盐种为数众多生物量呈现从调查区北部向南部递增的趋势,密集区出现在东周半岛附近海域这主要是因为湄洲湾顶和沿岸浅水区域是鱼、虾、贝、蟹幼体集中生长的区域,其摄食作用导致生物量和个体密度降低;此外,湄洲湾口和东南部海域是湾内的海水和沿岸流、南海暖水和台湾海峡暖流的交汇区,饵料丰富,所以出现较多浮游动物各站位总个体密度的区间变化范围为37.5 ind/m3~201.6ind/m3,平面分布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 1.55~4.01,平均3.01;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0.60~0.96,平均0.77在调查海域东南部和中线附近站位测站H’的值大都较高(≥3.0),而在峰尾南部附近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海域浅海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底栖生物优势种有环节动物独毛虫、细毛尖锥头虫、丝鳃稚齿虫、似蜇虫、和瘤首虫,甲壳动物长指马耳他钩虾以及模糊新短眼蟹等各站生物量在1.55 g/m2~230.20g/m2,平均33.25g/m2生物量组成以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克动物三类为主。
生物量密集区出现在大港湾湾口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230个/m2~1305个/m2,平均为666个/m2密度组成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平均密度为405个/m2栖息密度以近岸站位较高,靠外侧站位较低生物多样性指数3.32~4.70,平均4.04该海域的中部和南部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各站位均匀度相差不大,范围0.69~0.94,平均0.84;丰富度为2.39~6.57,平均4.45 鱼卵与仔稚鱼:评价海域共采集鱼卵391粒,共鉴定出5种鱼卵仔鱼种类,分别隶属于3目5科5属,以小沙丁鱼占绝对优势,鲻科、石首鱼科、鲾科和多鳞鱚的数量均较少,其余为死卵,死卵率为36.3%鱼卵在各个站位都有分布,但分布并不均匀,总体趋势是北部站位多于南部站位,鱼卵、仔稚鱼数量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潮流比较畅通的海域;而湾口外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却较均匀本次调查采集到的仔稚鱼数量较少,只有14尾,且全部为小沙丁鱼刚孵化出的前期仔鱼鱼卵密度范围1.10~100.01 粒/100m3,站位平均密度为35.84 粒/100m3;仔稚鱼密度范围0.00~5.50 ind /100 m3,站位平均密度为1.32 ind /100m3 2.5海洋生物质量现状 冬季监测海域内菲律宾蛤仔中的镉、铜、铅、锌、汞、砷和油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僧帽牡蛎中的铜、锌、汞、砷和油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镉、铅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夏季监测海域内花蛤中铜、铅、锌、镉、砷、汞和石油烃含量可以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僧帽牡蛎体内除砷、汞、铬含量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烃、铅、镉符合第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锌含量符合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铜含量超过第三类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 2.6地下水质量现状 本次监测的地下水点位中,有一处位于滩涂围垦区,地下水为砂层孔隙水,水质为盐水,受滩涂原生环境、海水影响,其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亚硝酸盐、氨氮含量超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水质综合评价级别为极差 本次监测的其余点位地下水均为淡水,其中一处铁、锰、氨氮、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超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