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77KB
约10页
文档ID:233723684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研究_第1页
1/10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研究    聂永刚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武当武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就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指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基于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原则之上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走武当武术特色发展之路关键词:武当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发展:G85:A:1004-5643(2015)05-0021-031 前言武术乃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武当武术通称“武当内家功夫”,亦称“武当内家拳”、“武当拳功”、“武当武功”等近百个门派武当武术的根本原理来源于传统哲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学说是整个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人类社会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称“非遗”。

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赵剑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武当武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就武当武术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指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基于政府“施予式”保护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潜,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核”,并力求创新求变2 武当武术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武当武术文化是在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环境和人文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武当武术与道家有着千思万缕的关系,具有相当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集武术与养生于一身,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蕴含着精湛丰富的科学道理传统的文化环境滋生传统的武当武术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滋生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的今天,在我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武当武术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更是受到大海退潮般的冲击,其发展形势已不容乐观。

因而,探求武当武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已刻不容缓进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武当武术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2.1武当武术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1.1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作为一强势文化几乎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早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火器枪炮打破了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伴随着西方火器而来的西方文化也“纷至沓来”,外加当时我国“西学东渐”文化改良的兴起,很快作为西方文化代表之一的西方竞技体育以不可阻挡之势涌入到我国的军队、工厂及各级学校,占据了本该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位置”时至今日,这种趋势依然有增无减;再就是我国“举国体制”下的奥运夺金计划的兴起,国家将有限的财力几乎都用在现役奥运项目或准奥运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上,而自身民族体育项目如传统武术却遭到漠视;最后,是竞技武术的产生,给予传统武术的发展以致命打击如竞技武术仍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实际上它是地地道道的竞技体育,国家斥巨资推广中华武术其根本主要是在扶持竞技武术,而作为母本的传统武术再一次遭受到了推广的冷漠诸如以上竞技武术在各方面的推广与表现,虽然与我国传统武术并没有本质的冲突,但对其大力的倡导与扶持,客观上占据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使得诸如武当武术一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遭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与破坏。

2.1.2传统武术自身功利性的削弱武当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坎坷,动力何在?笔者认为这与武当武术自身所具有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而今,作为民族瑰宝的传统武术已和我们渐行渐远,显然是传统武术的功利性已被极大的削弱,表现在:第一,作为冷兵器时期军事核心力量的“军事武术”已被“火器”所取代,其结果是国家意志下的武术推广力度已明显减弱,这对武术(包括武当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第二,和谐社会下武当武术“搏杀”功能的减弱抑制了作为实用武术的大发展,武当武术发展于部落间的武力争斗和有阶级社会的军事战争,现而今武术搏杀功能的被抑制对于武当武术来说将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第三,武当武术竞技功能的缺失与不足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武当武术强调以武演道,崇尚自然,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西方竞技体育追求卓越思想大相径庭2.1.3武当武术传承乏力武当武术,也称“武当内家拳”,曾几何时,在中华传统武林中曾与少林功夫分庭抗礼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文化传承、推广还是产业化进程上来看,已无法望少林项背,表现出明显的传承乏力现象,具体如:第一,抢救不及时,功法流失严重:作为武当武术文化主体的“功法”流失非常严重,原来近500多个拳(剑)谱的“武当拳功”目前已不足210个,原来近百多个门派到而今已不足30个,而且,伴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种功法流失现象或将加剧;第二,传承对象的稀少将严重阻障武当武术的流传于发展,就拿河南登封县来说,仅以少林命名的武校就有80多个,在校学员达5万人之众,而就这一点而言,武当山集所有武当武校的人数尚不足“少林一个武校(塔沟武校)的零头。

试问武当山拿什么来延续与传承其功法呢?第三,传承方式的单一化阻障了武当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步伐:武当武术就拳种数量上来看无法与少林媲美,而其门派之多却远胜少林,并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政的“自然传承”现象,单一、无序是这一传承现象的特点,等等总之,对武当武术抢救的不及时、传承对象缺失及传承形式的单一、无序化将严重制约了武当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步伐endprint2.2对武当武术的保护与抢救缺乏后劲传统武术群体作为一种民族精英文化相继远离我们,这一点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拯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武术工作会议,发出了“挖掘传统武术,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号召,从1983年至1986年动员了全国80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武术史上史无前例的“普查武术家庭,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相继将分散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类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时至今日,武当武术融入武当山特区的发展业已成为了武当山特色经济亮点,这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也表露出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表现在:第一,观念陈旧,缺乏生存危机感:武当武术文化乃武当武术与道家思想融合的产物,一方面,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造就了武当武术的辉煌,另一方面,面对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脚步,这一思想则表现出明显的保守色彩,而且其突出的“内向”文化思想也严重桎梏了武当武术发展的步伐,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生存危机感”来;第二,发展紊乱,缺乏规划:武当山特区规划很多,而对武当武术的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则还没有,目标不明确,缺乏中长期规划势必引发武当武术发展的紊乱与无序性;第三,文化产业发展主体不突出:少林、武当是以功夫吸引人的,讲究“以武演道”和“禅拳归一”,无拳则无市,而这一点少林寺做的很好,便宜且质量上乘的武术光碟及影像资料随处可见,既弘扬了少林武学,又赚足了腰包。

武当山以武扬名,所有一切应围绕武术功法来做文章,没有真正从武当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层面构建武当山的发展思路,给人一种“主体不突出”的印象2.3武当武术产业化发展滞后当今社会的发展很多都被烙上了市场经济的印记,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毫不犹豫地融入到这一经济发展的浪潮里基于武当武术产业化的严重滞后这一客观现象,许多致力于武当武术传播与发展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就这一现状的根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析,归纳如下:第一,观念守旧、市场意识淡薄:在融入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上来看,武当与少林相比相距甚远,也许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武当武术”至始至终都没能在“产业经济”上“走出去”;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术主体不突出:笔者曾先后去过少林寺和武当山进行走访和调研,发现少林在产业发展上处处打着“少林”的牌子,将少林功夫纳入到自己的产业规划之中,而武当山在产业发展上基本上是出让现有的道观等资源,并没能将武当功夫融入到自身发展之中,其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其“武”的特质没能得到体现;第三,管理混乱,恶性竞争明显:管理混乱是武当山武术产业化发展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样一把剑因店铺位置、档次不同其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而且均以“正宗”自居,另外,通过对武当诸武校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进行调研发现武当诸武校其授课内容多为时下的竞技武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来弘扬武当功夫,而且各武术馆校还竞相通过压价来抢生源;第四,政策扶持不力,缺乏宏观调控:同为中华传统武林泰斗的武当与少林在而今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产业发展差距如此巨大,这与当地政府扶持力度不济不无关系,武当武术及其产业发展受制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决策,政策扶持不力,缺乏宏观调控,这同样也是武当武术产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武当武术之保护与发展为维系“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出于“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4年,道教圣地武当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迎来了其发展之重大机遇,就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层面来看,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勇敢地面对现实,走武当武术特色发展之路3.1对武当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而,对于武当武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的基础之上文化空间”乃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派生概念武当武术文化空间”亦即在特定地点(武当山)、特定时间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空间”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空间”,“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重中之重在于保护生它养它的文化母体-文化空间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笔者认为从思想上我们应该如同张迁作《史记》般,强调存在是前提,应对“传统”作最真实、最原始的历史“记录”,留给世人原生态的“文化遗迹”,做到:第一,深化武当武术挖掘与整理:强化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对那些频临灭绝武当拳种的挖掘、保护与整理;第二,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规范对传承人的审批制度;第三,完善与恢复武当道观的原貌:道观作为“武当武术文化空间”主要内容之一,应该给予最大可能的保护;第四,扶持周边武当武术馆校:武当武术的传承需要人去传承,今天的传承对象,明天的传承人,武当武术馆校作为现代武术传播基地,担负着传播武当武术的重任,因而,对于那些以传播武当武术为主的武术馆校,政府应该给与最大可能的支持。

3.2对武当武术的策略性保护如果把对武当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视作“静态”保护的话,那么“策略性保护”应被视作“活态”保护亦指强调站在可持续性发展高度上按照时代要求对之进行适当的改良后的保护,具体对策如下:第一,按现代学科发展要求完善对武当武术作为一学科的细化分类与整理:现代学科不断向更宽泛、更纵深方向在发展,就武当武术保护而言,“宽泛”主要表现在其内容、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