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结束语的设计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60KB
约4页
文档ID:233664856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结束语的设计_第1页
1/4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结束语的设计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都 很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而忽视了结束语的重要性,其实结束语设计得好同 样可以为课堂添彩,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束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学生意识;巧妙语言;良好效果一般而言,每一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而围绕这个主题开展 教学活动,教师的语言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话 语引导学生走向相关专题的教学活动,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良好 开端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并自觉地学习,让学生发 展智力,发挥创造性的意识,根据学生意识的要求,学习兴趣的浓厚,巧 妙地设计课堂结束语下面笔者介绍几种课堂结束语,供同仁们参考一、归纳式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回忆、探 讨本节课所学课文的重点、难点、写作手法及写作特点等内容例如,在 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结束语的:“同学们, 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完了,接下来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一些问题,这篇课 文开头是怎样的?怎样解开谜底点明文章主题的?具体是怎样描述的? 中心思想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征?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你们明白 了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激烈,兴趣激昂。

这时,我说:“同 学们说的都不错,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描述情景开头,通过谜面 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再通过两个旅行者的发现与想象,揭开了山谷中的 谜底,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文章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很强,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印象,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这种 结束语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使他们对课 文的中心思想及重难点能更好地把握二、 朗读式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声情并 茂地朗读课文,同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 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等等方式比如,我在教学《理想 的风筝》一文时是这样结束的:“本课到这儿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我们 大家要共同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作者对刘 老师的思念与敬仰之情,读出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品质在学生表 情上的体验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后下课教师用这样的结束语组织教学 的优点是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 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 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学生在读中 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 审题式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含义进行审读和 思考比如,我在教学《海洋一一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是这样结束的: 同学们,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题目,本课为什么用“海洋——21世纪的希 望”做题目?课题上为什么用上破折号,在这儿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讨 论,明白了作者想告诉我们,海洋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蛋白质食品、发 电建城市等,它是人类未来生存的希望让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 还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通过这样的结束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 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四、 过渡式让结束语搭起本篇课文与下篇课文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 教学《詹天佑》一文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詹天佑他不怕嘲 笑,不怕困难毅然地接受了任务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京张铁 路的修筑任务,给了那些藐视中国的外国工程师一个有力的回击请同学 们准备学习下一课《鞋匠的儿子》,看看这一课中林肯又是通过什么样的 方式赢得了参议院议员们的尊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以他那坚强的人格 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这样的结束语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新课 文的强烈欲望五、 悬念式教师上完一节课就如同看完一集电视剧,给学生留下悬念会更好地激 发学生思考,吊起他们学习的味口,让他们去探究。

比如,我在上完《螳 螂捕蝉》这一课的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秦王下了一个死命令, 谁要劝阻他就处死谁,大臣们无人敢劝那位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劝的 呢?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秦王最后改变主意了吗?通过这些悬念的设 计,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六、讨论式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有难度和探究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和结果例 如,我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这块麦 地里有没有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的?苏格拉底的话 最终让他们明白了什么?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对提高 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起到了很大作用总而言之,课堂结束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教师要根据 具体的教材课文实际,以及学生在课堂中对课文的掌握情况,灵活地采用 适宜的结束语,使结束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觉得“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责编田彩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