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生平简介F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 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 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 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 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 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 沙1913年维果茨基完成了大学预科学习,凭 借优异的素质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随后被莫 斯科大学录取当时维果茨基感兴趣的学科是 历史与哲学,但他接受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医学 ,一月之后,又转到了法学院强烈的求知欲 使维果茨基1914年决定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沙 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同时就读1913-1915年, 文学、法学、戏剧代表了维果茨基兴趣的中心 ,心理学尚没有进入这一中心他最早发表的 作品是文学评论方面的,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然而,从其心理学思想的进化来看,这些作品 具有重要的价值 • 1917年维果茨基同时从两所大学毕业返回了其 家庭所在地戈麦尔,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 戈麦尔的七年,维果茨基为不同种类的学校开 设了许多课程,如为成人学校开设了文学与俄 语,为教学研究所开设了逻辑与心理学,为艺 术学校开设了美学与艺术史。
• 1924年之后,维果茨基的兴趣转向了心理学, 尤其是教育心理学1922-1926年期间,维果 茨基写了八篇关于心理学的论文,其中七篇都 与教育问题相关他还在戈麦尔的教学研究所 组织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展了几项关于学 前与学龄儿童的研究1934年春天,维果茨基因肺结核而病逝 • 维果茨基的重要论著: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25)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 《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1929)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 《心理学讲义》(1932)《思维和语言》(1934) Ø背景知识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 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 高级心理机能,他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 解成简单的成分,认为这样就失去了整 体的属性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 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既丰富又深 刻,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 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 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 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 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 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一、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观)•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 和高级心理机能人的心理发展,即是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 能转化的过程 •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 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个体来说,高 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 形成以符号和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高级心理机能具有社会的、间接的形 式区别人与动物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工具和符 号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 产物——符号为中介的人类文化随人自身的 发展而增长与变化,并对人的一切产生越来越 大的影响,正是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 ,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 机能的转化•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之中,我们的行为不 是由对象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与对象连结在 一起的符号决定的。
我们赋予客体意义并按 照那些意义行动语言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 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概念和知识都 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 一个人在学习语言时,他不仅仅在学习语词 ,同时还在学习与这些语词相关的思想;语 言可用于社会性的互动与活动,儿童可以凭 借语言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 交流;语言是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语言 也是通过历史而发展的维果茨基认为,符 号中介是知识建构的所有方面的关键,符号 机制是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的中介,连接了 内部意识和外部现实二)心理发展借助于人际交往活动实现的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 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人的心理 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 步的 因而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 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 “凡是普通心理学以随意注意、创造性想象、 逻辑记忆、预见性意志等命名发现的东西,亦 即高级形式、高级机能”这些高级心理机能 是动物不具有的它之所以不同于自然发展过 程是因为它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是受 社会文化发展因素的制约一切高级心理机能 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起来的。
换言之 ,交往是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社会基础,没有 社会交往就不可能产生高级心理机能这个过 程也就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 (三)心理发展是个体内化的结果• 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受 社会文化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个体在语言符号 这一心理工具的中介作用下,逐渐内化的结果 • “儿童文化发展中的每种机能都出现两次 :第一次是在社会水平上的发展,第二次是个 体水平上的发展第一次出现在人与人之间, 然后进入儿童内部” 也就是说,高级心理 机能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 成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 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 作 • 而在内化过程中,心理工具起到了低级心 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 心理工具主要指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 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儿童早 期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 、自然的,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只 有在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以后,才能内化为 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 机能,即内部的活动,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 • 外部语言---内部语言---思维 合作教学4岁的安妮第一次做拚图游戏。
她一开 始无从下手,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 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 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让我们来找一 下另一块粉红的……当安妮又做不下去的 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在一 起并有意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拚对时,爸 爸及时表扬她安妮逐渐掌握拼图要领和技 巧后,爸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F人的心理发展的两个客观规律 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 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 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 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 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 结构 (内化说)(四)最近发展区概念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维果茨基在 1931-1932年将其发展理论应用于指导儿 童的学习与发展实践时提出来的 概念:“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 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 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 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Vygotsky,1978)• 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 三种类别: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 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 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 的。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 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 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 前面并引导之Vygotsky,1978)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的 教学设计——《变色龙》 • 教师: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 学生——“善变”(较容易回答出来); • 教师: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 学生热情高涨:“变得快”、“反复无常” 、“蠢”、“好笑”等; • 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 变的,那是什么?•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 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 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 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 最终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很 快就能掌握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 源,突出了教学的作用,教学应走在发 展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 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明确了同伴 影响与合作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 意义;启发了对儿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 估 二、维果茨基发展理论简评本章思考题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维果茨基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中心思 想是什么?它对学校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