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丽乡镇——南明区永乐乡永乐乡,位于贵阳市东部,东南与小碧乡和龙里县交界,西南与云关乡和龙洞社区相连,西北与乌当区高新社区和东风镇相邻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9公里,总面积57.9平方公里,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主要居住着汉、苗、布依族等民族共4609户,总人口14536人,其中农业人口13784人,占总人口的94.8%距市中心19公里,离贵阳机场9公里永乐乡有两条主要主干公路,龙洞堡至醒狮镇、水口寺至醒狮镇140、128两条县道穿境而过, 7个村,47个村民组均通水泥硬化公路永乐乡元朝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所辖,称竹林寨,明朝属贵阳军民府,名钟尚顶明永乐年间设堡,叫永乐堡清康熙34年(公元1659年),属贵筑县捕属里范围民国3年(1914年),属贵阳县民国20年(1931年),永乐建镇,属贵阳第一区(置有永乐镇、水圹、柏杨、葛布乡)民国30年(1941年),属乌当区,永乐乡辖永乐、柏杨、罗史、水圹、旱池、葛布、洋萍、隆昌堡民国37年(1948年)8月1日,永乐乡属水田区署1950年10月属贵筑县第7区建置永乐、罗吏、水圹、羊角乡次年成立永乐乡公所。
1955年4月属郊区办事处1956年4月7日镇乡合并,置永乐乡,属郊区人民委员会1958年3月属乌当区,同年7月置闻风人民公社1958年12月27日永乐属洛湾人民公社,永乐置管理区1961的至1967年12月属东风人民公社置永乐大队1968年至197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78年置永乐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成立乌当区永乐乡人民政府,2009年元月永乐乡成建制划转南明区果蔬是全乡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各1万多亩,蔬菜种植分为大季和小季,大季菜主要种植瓜、豆、茄、椒类蔬菜,小季蔬菜主要种植葱、蒜等香细菜,产量约6.7万吨,产值达1亿元;水果种植以桃为主有30多个品种,其中以优质艳红桃为主,种植面积近5000亩,优质十月红和中华寿桃种植面积分别近1000亩,年产水果近1万吨,产值近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我乡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进程中,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品质提升,成功注册了“永乐”牌蔬菜和“永”牌艳红桃商标,应用品牌效应作用,在提升产值的同时,永乐乡还被誉为贵阳市的“果盘子”、“菜篮子”和城市后花园永乐乡尽管受一级人饮水源保护区相关政策的制约,财政收入少,但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不断加大投入,使全乡电力、通讯、道路交通、人饮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电线路改造率达100%,通讯覆盖率100%,清洁能源使用覆盖率达40%,人饮水改造率达100%,机耕道改造达247公里,村寨户外照明覆盖率达60%,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建设生态文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
贵州美丽乡镇——织金县官寨苗族乡一、基本情况官寨苗族乡位于织金县东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所在地,是乌江源百里画廊重要景点裸洁河、恐龙谷、香粑车乐园的集聚地,是省确定的毕节试验区8个市级特色示范小城镇之一全乡辖官寨、大寨、化塔、尖山、黄泥、化窝、红岩、屯上、麻窝、联盟、萝卜、白马、茅草、民生、凤岗、青山等16个村131个村民组,8632户30445人,其中非农人口502人,农业人口29943人人口中,男性为16045人,女性为14400人,其中14周岁以来的7457人,15至64周岁的20787人,65周岁以上的2201人2013年人口出生率为9.14‰,死亡率4.55‰,人口自然增长率4.58‰,人口密度为486.3人/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2.6平方公里,耕地16256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2、历史沿革官寨在明代以来称为“那威”,最明确的记载是《贵州通志》明朝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水西宣万铨“有子二,曰智,曰信,智出居织金那威……”后来,安智的儿子安邦彦辅佐继任宣慰使安位,官居贵州宣慰同知,主持水西军事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安邦彦响应四川蔺州土司奢崇明发动反明战争,战争持续到崇祯二年(公园1628年),安邦彦和奢崇明战死于四川红土岭。
安邦彦战死后,其家业为妹婿杨赞继承,杨姓土司仍然是统治一方的“官家”,所以这里就沿称之为“官寨”,至今安邦彦的旧宅遗址尚存1949年至1951年3月,官寨村(当时名称为保)隶属于保安乡(即现在的三甲乡)管辖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成立新七区(即现在的绮陌乡),划属新七区管辖后,名称为大队1953年3月新七区撤销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官寨重回原来的八步区管辖,名称为大队,即:官寨大队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大队名称不变,大队改为初级社,即为官寨初级社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各大队成立高级社,即为官寨高级社1958年8月,官寨高级社改为人民公社至1985年1985年改为官寨苗族乡至1990年1990年撤区设乡,官寨苗族乡不变,名称一直延续至今三、当前发展情况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大,官寨乡抓住有利时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文教卫生、村民住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成果得到巩固,村寨脏、乱、差的现象大为改观;通过征地搬迁、茅草房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种植、养殖业逐步发展,扶持加工业和服务业,有序输出劳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乡工农业、畜牧业产值、粮食产量、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户、低保户做到了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进,更好地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养老,实现了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官寨乡历届党政领导团结协作,勤政为民,以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构和谐为己任不断加强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早已建成的官寨至织金、官寨至八步、官寨至纳雍乡柏油公路,2013年建成通车的黔织高速,即将完工通车的厦蓉高速,有效地改善了广大村民的出行条件和促进与邻乡的经济往来和流通速度;2009年启动的“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富”示范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各村的小水窖、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极大地改善和夯实了官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效增强了官寨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077元,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出以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劳务输出等多元化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村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随着电力设施的不断完善,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广大村民的信息和文化生活;随着两基攻坚和扫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文盲率从4.6%下降到0.38%,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学校教书育人环境得到优化;计划生育连续几年保持低生育水平,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特困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极达地方便农民看病就医,一定程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家电、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普及率逐年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正常开展,汽车摩托车、家电、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村村通、电影下乡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贵州美丽乡镇——黔西县新仁乡新仁苗族乡位于黔西县南陲,地处东风湖上游北岸乡域面积68.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农村社区,120个村民组,总人口23837人居住有汉、苗、彝、白、仡佬、布依、蒙古7个民族辖区内的化屋村辖5个村民组,总户数227户,978人,境内居住苗、彝、汉三个民族,苗族占村人口的95%,是黔西县典型的苗族村寨境内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一是有以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为主的风景区,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列入毕节地区旅游总体规划重点打造的“百里杜鹃—化屋苗寨—织金洞”精品旅游线路的一个亮点化屋景区有八仙洞、水西座佛、天竹奇峰、哈冲燕城、万象神岩、灵猫戏鼠、水西姑娘等景点,集奇、雄、峻、险、秀为一体;二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东风湖畔、天竹峰下,聚居着众多苗族同胞,他们极具特色的蜡染刺绣服饰,优美动听的多声部民歌,奇特的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舞蹈体现了该民族历史的源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7年“化屋苗族文化空间”列入省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授牌“毕节地区摄影创作基地”,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贵州美丽乡镇——大方县羊场镇大方县羊场镇位于大方县城东南面,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海拔 1 440 米,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9个村民组,境内居住有汉、彝、苗、蒙古、布依、仡佬等14个民族,总人口26940人,其中农业人口25062人,少数民族人口3782人,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1.3%全镇总面积85.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0586.7亩,石漠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以上,属石漠化比较严重的乡镇1953年置羊场、陇公、妈米乡1958年撤乡并入理化公社1961年后析建陇公、羊场坝、海风口公社1984年改置羊场镇及陇公、妈米乡1991年合并置羊场镇,2013年县政府施行区划调整,将羊场镇陇公村瓦厂组、小箐组、竹林组、大湾组、烂泥组、水坝组、大坪组、六子组,穿岩村黄河组、大井组、跃进组、火花组、华石组、木瓜组、中寨组,共15个村民组划给新成立的慕俄格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驻地羊场坝,昔以“未”日赶场,故名羊场镇辖区范围内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一个非常好的避暑胜地在镇境内有原321国道、贵毕高等级公路穿过,村组公路相连成网,交通十分便利龙井沟、万年水、朱仲河等形成供水源泉农网改造后,实现了村村有10KV高压电线,村民组供有400V的低压四平线路,35KV的变电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讯、医疗设施齐备;有完中一所,中、小学环境优雅,师资力量雄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镇辖区范围内山川秀丽,胜境天成,境内风景区连网成片,集真山真水、文物古迹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炉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形成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溶洞、天生桥等气势雄伟、星罗棋布,极具观赏价值;有神奇的地下宫殿--星云宫,还有世界最大的天生桥--清虚洞;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遗址--乌鸦洞神秘幽远;蒋介石下塌别墅林木葱郁,茂草芳芬;九层衙库区、小箐沟库区景象壮观,穿岩生态园示范区秀丽迷人这些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是贵州西部旅游风景线上一个经典的组成部分镇内资源丰富,藏有硫铁矿、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农副产品量大质优,沙坝豆干遐尔闻名,曾是明清贡品;皱椒、烟叶、生漆、天麻、竹荪以及丰富的野生药材等畅销海内外;畜牧业以养猪、牛、马、鸡、鸭等为优势随着近几年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大大增强了我镇综合实力,有力地促进了镇村两级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3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5600万元,同比增长17%。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为任务数的113%,同比增长45.8%;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00万元,同比增长48%财政总收入1467.9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4元,同比增长16.5%,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3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6元,同比增长13.8%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