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本报通讯员 夏静虹 本报记者 梁捷采访整理 发布时间: 2006-10-18 04:10 来源:光明日报 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简介: 《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作品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作者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 为一体 作品着重从敌我双方的最高层活动反映其长征壮举四渡赤水,占遵义,逼昆明,渡金沙江,夺泸定桥以及翻雪山、过草地等峻险危急却又精彩绝伦的历史生活场景,在小说中化为鲜活生动的艺术情节,震撼人心,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千难万险的真实情景,而且揭示了红军内部的激烈斗争,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 我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军的,当时部队里有很多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我和他们朝夕相处,知道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这一段历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写聂帅(聂荣臻)回忆录时,我担任传记组组长,又从他口中听到很多相关故事,对那一段历史越发敬佩、仰慕 长征其意义远远超过民族范围中华民族有独一无二的两个" 万"--万里长城和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体现了人类克服困难的最高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没有红军长征胜利留下的火种,也就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更没有新中国 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在艺术上不能空白,众多艺术工作者纷纷用各种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陈其通著有话剧《万水千山》,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李伯钊同志创作了歌剧《长征》,也搬上了舞台但是始终没有相关小说作品我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感慨,作为文艺工作者,不写下这段历史就等于失职,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士,对不起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尽管这样,我还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个题材太大了,我怕驾驭不了这段了不起的历史直到晚年,想写的欲望越来越大,终于在 67 岁时完成这部长篇,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之前,为了搜集资料,我曾两次重走长征路第一次走到天全县时脚受了伤,只好返回重走长征路的收获不小,对长征又有了感性认识,沿途村庄有许多当年失散的老红军,我曾经见过一个回民装束的老太太,她当时是个连长,被敌人俘获后卖到过很多地方,现在头上还有许多伤疤可见我们的革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对于小说的题目,我在创作时也作了很多思考,有人提议取名为《千难万险》 《地球的红飘带》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我们的长征长达二万五千里,相当于跨过了半个地球。
在地图上看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互相交织,就像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远征史诗在长征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已经达到了人类精神的极致著名诗人艾青曾经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长征史,但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历史,而是艺术的历史一般的历史著作只要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行了,而小说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艺术与史实的关系一番考虑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对史实进行艺术剪裁,有史笔,更有诗笔,将生活诗化作品从湘江战役写起,一开始就进入高潮,最后以蒋介石的一声长叹结束 长征给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长征作为中国人民壮丽的诗篇,作为人类英雄的赞歌,是永远不会被后人忘记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对后世永远有鼓舞意义 述说者:魏巍,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37 年秋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1938 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团政委,解放军总政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等职。
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作品有: 《魏巍文集》,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 《春天漫笔》 、 《壮行集》 、 《魏巍杂文集》 、《魏巍散文选》等;诗集 《两年》 、 《黎明风景不断集》 、 《红叶集》、 《魏巍诗选》;长篇小说 《地球的红飘带》 、 《火凤凰》 、 《东方》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