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原文1800字 竹林深处人家(七年级上册)黄蒙田 (1919——)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作品有《湖畔集》(19xx年),《山水人物集》(19xx年),《湖光山色之间》(19xx年)《春暖花开》(19xx年)等.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原文: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像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有一点我是猜到了,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
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子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子更和谐更有情调了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第二篇:竹林深处人家 5400字《竹林深处人家》说课稿说课:袁华江时间:20xx年10月20日地点:初一年级组办公室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竹林深处人家》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思路、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说课反思等八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简要说明一、 教材分析《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收获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定位、单元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2、让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理清作者的思路3、体会本文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本文时,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把教材转为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思路(一)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1体会移步换景法的特点三)教学突破这是一篇描写江南竹乡的结构严谨的优美散文先通过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感知课文梗概;然后初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相衔接的语言,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竹林与竹林人家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教法学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行《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动合作为此,教读本文时采用如下的方法:1、朗读法:“教学诸法读为本”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理解内容2、点拔法:运用点拔法以突出重点,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特征同时点拔法能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美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竹2、学生说带有“竹”这的成语、俗语、诗句。
丰富学生“竹”文化)说明: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兴趣的调动,故导课环节我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通过积累成语、俗语、诗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竹”文化二)课前体悟1、结合居住环境,让学生体会身在竹林中的意境,谈感受2、释题: 竹林(景色) 深处 人家(生活)说明: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住居和课文插图,体会身在竹海的切身感受三)整体感知A、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设计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找出这些段落竹海之景、竹林人家)2、作者笔下的竹林之景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3、竹林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2说明: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竹海之景与竹家生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四)合作探究A、分段朗读1—3段,教师引导分析: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竹林的?分别表现了竹林怎样的特点?(提示:行踪变化、比喻的运用)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竹林之景的?远望: 宽广深沉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3、引导交流 近看: 深不可测 写作顺序: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四顾: 密不见底4、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1) 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3) 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 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说明:依据本课设置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赏析竹海之景,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方法,体会移步换景技巧的运用,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故此环节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感悟,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B、学生选读4—8段,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描写竹林人家时如何做到引人入胜的?2、竹林人家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氛围中的?3、5—7段中找出描写竹乡人色彩、声音、气味的语句4、读6段,体会竹乡用竹之彻底?5、本文用了过半篇幅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是不是离题呢?6、试归纳本文中心引导交流)a、引人入胜技巧: 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b、祥和、欢乐c、色彩: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声音:鸡鸣声,欢笑声; 气味:乡土气息,清香的新竹气息,竹的清香d、用竹彻底(住、用、穿、吃)e、竹景(广、深、密) 铺垫、衬托 生活(祥和、欢乐) f、中心:对勤劳朴实竹乡人的热爱和竹乡生活的向往说明:相比而言,课文写竹乡人生活部分较前一部分简单明白得多,故此环节我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性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C、总结归纳:(写作特点)1、移步换景(不同视角写景)2、善用修辞、描绘形象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五)拓展延伸常言道:“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学习本文,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关于“竹”的文化,还欣赏了竹乡人用勤劳的双手播种的竹乡美景,同时还体会到竹乡人恬静祥和的竹乡生活,让我们处处品尝到“竹香”的味道,更令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但这份宁静和祥和毕竟是短暂的,随着旅游投资开发的实施,经济利益滚滚而来,一系列环保问题发人深思我要求学生针对此问题拟写标语或制作广告说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要求学生拟写标语,以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竹 林 深 处 人家景色 生活(广、深、密) 铺垫、衬托 (欢乐、祥和) 移步换景 以动衬静七、教学评价本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来反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