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已发表)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50KB
约5页
文档ID:204742261
生物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已发表)_第1页
1/5

生物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张国栋(山东省荷泽市第三中学27402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迁移的概念和种类以及从四个方面谈了生物学习过程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 素养的形成关键词:迁移能力培养当代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层出不穷,生命科学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这些都是多学科协同作用,学科间知识、技术、方法等迁移融合的成果现 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现在的各级 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生物学 习中只是对孤立的知识点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 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 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 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要求生物学教师应掌握迁移理论,用迁移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 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1 .迁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学会了骑摩托车,学开汽车就会很快; 平时喜爱拆拆装装的人,就容易掌握实验的技能和技巧;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一 种外文……即学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气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 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 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2迁移的种类2.1按其效果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正迁移是助长性的迁移,使一个人在掌握了一种知识技能后促进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 握;负迁移是抑制性的迁移,当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知识技能后,却干扰或抑制他对另一种知 识技能的掌握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正迁移而防止 负迁移,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2. 2按迁移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在教育心理学上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 响称为逆向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促进二者的正迁移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3.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迁移意识,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3.1.1学习生物学史,培养迁移意识。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 的方法,懂得知识、技能迁移的重要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 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 是相互影响的学科间知识、技能迁移导致很多重大科学的发现、科学的突破、新学科的诞生如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提出等都体现了不同学科迁移所产生的巨大魅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 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 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培养知识迁移意识3.1.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因此科学素养包含着科学知识,但仅仅具有科 学知识并不一定能形成完善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科学素养不是科学知识所能代替的, 它是更深层次上的内容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防止了主观臆断;生物学又是以运用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由知 识向技能的转化,防止了高分低能。

新课标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从 科学家的访谈到各个科学发现的人、事和过程;从各核心内容中与社会的联系到“科学•技 术•社会”……处处渗透着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3.2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迁移理 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知识迁移, 形成能力和智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生物学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指学生所学的生物学 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实验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 现,学生同答问题,常挂一漏万,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储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太多太杂,缺乏 有机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影响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3. 2.1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和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比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 通过强化其概念和过程的教学,可以顺利迁移到其后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教学, 并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成功与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汽完成了 “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等的 教学之后,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这说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促进迁移, 而广泛的迁移又可以深入对概念的理解当然,我们所突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必须是能为学 生所接受的,并且存在形成性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形式地接受概念和原理,迁移就 会遇到障碍,运用知识就不自如了3. 2.2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 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所学过的知识重新组织、加工,建构比较完 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活化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脉 络清晰、层次清楚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 提高的过程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根据知识体系随时调出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并 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知识的迁移就比较顺利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体 系越完善,思维的依据就越充分,思维的过程就越容易进行如在复习水分代谢时H可以从 水的含量、水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水的功能、水分的吸收、生物体产生水的部位、产生水 的过程、消耗水的部位及过程,以及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及保护等几个方面展开复习,帮 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水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洋学生遇到这一方面的题目时就能及时的从中提 取相关的知识,做出全面、准确的解答3.3指导创新学习,提高迁移能力3.3.1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通俗的 讲是指人们按照习惯了的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在条件不变的情 境时,定势思维能使人迅速地从“知识”库中提取已掌握的知识,迅速地解决问题,提高思 维效率但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新情境中,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产生种种“负迁移”,使人们不能根据新的问题情境作出灵活的反应,往往阻抑了更合理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当学 生遇到跟过去做过的貌似相同而实质差异的题目时,常常会墨守原来的思路,原来的方法, 想当然地解题,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 的消极性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但思维 定势形成以后,乂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 维定势,实现学生的所学知识正迁移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 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 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

另外,为了强化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出现,对于有些课外练习 不妨由教师提供正确结果,让学生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进行推理、分析、求解3.3.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所谓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 系由于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共同的成分越多,一种学习就越能对 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 学知识的同和异教材中类似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很多,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与分化;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极核与极体;单倍体、二倍 体与多倍体;自养型与异养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蛋白质、酶与激素;内分泌腺与外分 泌腺等等,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可 以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巩固新知识3. 3. 3指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图文转换能力是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知识点通 过图表的形式(圆饼图,曲线图,点状图,柱状图,文字表,数字表,符号表等)展示给学 生,并运用图文结合、文图结合法读取图中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有助于学 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态度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某一•生物学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会对进•一步的学习 产生影响,这就是说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当学生处于非良好的心理状态时, 就可能会出现缺乏信心,注意力分散,过分紧张或害怕等现象,对迁移造成障碍比如在教 学中,常常用名人发现过程与我们同学的思维过程的相似性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学习信心;强调我们正在学习的知识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 的重要性和学好这些知识紧迫感;偶尔精选个别高考题或竞赛题穿插到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 之中,可以使学生坚定自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以上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 的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的迁移总之,教师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使 学生顺利实现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迁移,在教学中既要准确分析、熟练把 握好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又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概括水平和对 知识技能之间相似关系觉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 力。

参考文献: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第2版).217-232杨丽娟,生物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及对策摭谈作者简介:张国栋,男,山东省荷泽市第三中学(274028)生物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荷泽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质课获奖者,联合国人口基金、艾滋病规划署、中国教育部在中国 农村中学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宣传干事联系方式:小灵通0530-5083897E-mail: zgdmd@yahoo. com. cn。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