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12页
文档ID:33058131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_第1页
1/12

1第九章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第一节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特点二、小班幼儿的入园教育(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原因分析幼儿从家庭生活迈入幼儿园这个集体,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产生不适应是正常的,主要表现为:依恋亲人,哭闹不愿来园,情绪低落等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即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在婴儿呱呱坠地脱离母体后,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和与人交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幼儿与家人暂时分离后,幼儿会出现情绪不安的表现,如哭泣、叫喊、沉默不语等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对于正常的幼儿,在他们禽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最初阶段,都会有上述表现,这是正常的在教师的关怀照料和同伴的玩耍中,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就能够克服分离焦虑,适应新的集体环境和生活,从而在心理发展上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保持分离焦虑的状态,不能进入适应新环境的正常生活,将给幼儿的心理成长带来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1.环境的巨大变化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伯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 1:15 或者 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 l 5—20 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4)要求的提高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2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2.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第二节 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特点二、处理好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 9 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会给他人和整个班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在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这个行为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项实验揭示了模仿对幼儿侵犯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分为 A、B 两组A 组幼儿观看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的电影,B 组幼儿观看成人对玩具娃娃的侵犯行为,然后让幼儿玩这些玩具,结果发现 B 组幼儿的侵犯行为大大高于 A 组幼儿现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暴力的榜样如有的幼儿家长脾气暴躁,经常用棍棒来教育孩子,结果也造成孩子模仿也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到幼儿园吃亏,教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攻击的习惯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集体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需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往往因得不到或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而一些幼儿则因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平等对待,而采取一些攻击性行为以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与关心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及时地予以纠正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应该对待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即便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做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因此而对幼儿冷眼相看,更不能对幼儿冷嘲热讽。

这样做只能加剧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到了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空间过于狭窄,入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容易爆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教育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的时候,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玩具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玩,从而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良好行为3)提供合作的榜样实践与研究均证明,幼儿是最易模仿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正面榜样,减弱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日寸,可以教幼儿用语言技巧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量较大的动动游戏,或观看体育比赛来宣泄内心的郁闷在有的幼儿园还专门开辟了“宣泄区” ,在其中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幼儿园当中如果转换环节繁琐,等待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情,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教师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吸引幼儿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3.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说谎是—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行为表现,很小的幼儿是不会说谎的幼儿的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谎话幼儿处于想像力十分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常常会搜集自己幻想世界中的各神素材加以渲染2)夸耀式的说谎有的幼儿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增强在群体中的地位会说—些极度夸张的事如有——个小女孩为了表现自己就说:我家有 50 多个洋娃娃举实上她只有 3 个洋娃娃3)掩盖式的说谎由于成人在教育过程中不恰当的态度,造成幼儿的不诚实如:幼儿无意中做错了事,诚实地告诉大人,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后他为逃避惩罚而掩盖错误,说了谎话果然没有受到批评长此以往他会心安理得,说谎成为一种习惯4)模仿式的谎话由于成人当着幼的面无意中说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话,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针对上述幼儿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细致、耐心地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区别加以对待切忌随便给孩子扣上一顶说谎的大帽子在 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出榜样,对于说真话的孩子要及日寸表扬祁鼓励,使幼儿感受到诚实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4.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告状是幼儿常见的行为,由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有限,当他们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能够通过协商、帮助和谦让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求助于教师来解决幼儿园小班的幼儿由于刚刚入园,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还不了解、不熟悉他们的道德感往往是由教师对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的到了中班,他们渐渐地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如这时的儿童很喜欢告状:“老师,他打人” “老师,他不肯把玩具给我们玩,就他自己玩” 这种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做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但是幼儿相互之间的频繁告状容易导致同伴之间的相互怨恨,也干扰了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同时养成幼儿事事依赖老师,不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对幼儿告状这一问题上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倾4听幼儿的告状,对于幼儿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解决问题的技巧鼓励幼儿在遇到冲突时,首先小朋友之间相互交谈,商量,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老师通过多次的锻炼,幼儿就能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自觉地掌握合作、协商、分享和轮流等社交技巧。

第四节 学前班与混合班地教育特点一、学前班的教育特点(二)学前班的教育目标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35.9%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更好地使孩子全面发展” ;有 39.7%的家长认为“能学到知识” ;还有 14.5%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 ;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使孩子“更好地上一年级”占 46%此外收费低也是家长送孩子入学前班的另一个因素调查者得出结论,由于学前班的办学方式迎合了家长的需求,有 97.4%的家长对学前班感到满意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2)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而在学前班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小学相同,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方式统治着学前班,有的每周上课节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