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学案》九年级化学上·新课标(人),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 (1)先找出题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并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3)如果所给数据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仅仅是间接关系,必须分析清楚数据是通过哪种“中间物质”与各物质产生联系的,然后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规律方法),2.质量守恒定律在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可以求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2)在有气体放出的反应中,可以由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减去反应后非气态物质的总质量,求出产生气体的质量,再作为已知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请计算: (1)该同学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 (2)该同学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此问不作要求),(2015·益阳中考)某同学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相关数据如下:,例1,1.6 g,(2)解:设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为x.,68 32 x 1.6 g,=,X = 3.4 g.,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该同学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100%=5%.,〔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0 g+0.1 g-66.5 g=1.6 g;(2)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氧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从而求出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2015•岳阳中考)某学习小组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 g 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 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 g,试计算(不考虑O2的损耗); (1)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 g; (2)理论上可回收到二氧化锰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解: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9.6,149 96 X 9.6 g,=,,,X =14.9 g.,可回收到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3.2 g-14.9 g=8.3 g.答:理论上可回收到二氧化锰的质量为8.3 g.,提示:(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二次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8.0 g-23.2 g=4.8 g;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4.8 g+4.8 g=9.6 g.(2)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氧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去氯化钾的质量即为可回收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 (1)识标:理解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明点: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叉点等)表示了什么化学意义. (3)析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根据横、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或解题所用的数据信息等.,②利用坐标图像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错点),〔解析〕 从图中信息分析可知,最终生成O2的质量为1.6 g,利用H2O2分解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找出H2O2与O2的质量关系,根据O2的质量可以求出H2O2的质量.,某校九年级综合实践小组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最后所得气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例2,请计算: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解:设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32 X 1.6 g,=,X = 3.4 g,答: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 g.,2.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16.0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测得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1)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 (2)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4.8 g,(2)解:设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245 96 x 4.8 g,245∶96=x∶4.8 g, x=12.25 g.,答:略.,1.极限假设法:是指把研究的对象、过程、数据和变化等,经过假设,推理得到其极限值,经过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③假设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拓展点),2.赋值假设法:解决无数值计算和字母形式的讨论及以比值形式作已知条件这一类问题时,如果能赋予一些具体的数值,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计算,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3.中值假设法:是指在解题中选定研究过程中的某个特殊点或是过程中的某个特殊量,经分析、推理其量变关系而求解的一种方法.,〔解析〕 根据镁在氮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24 g镁在氮气中完全燃烧得到产物的质量约为33.3 g,小于40 g,所以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的质量应在33.3 g与40 g之间.,例3,已知24 g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可得40 g产物,,那么24 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的质量 ( ),A.等于40 g B.小于40 g C.大于40 g D.无法确定,B,3.(2015•深圳一模)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5 g,点燃,使它们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室温,生成4.5 g的水,关于原混合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可能是2.5 g氢气和2.5 g O2;②可能是1 g氢气和4 g O2; ③可能是0.5 g氢气和4.5 g O2;④可能是0.5 g氢气和4 g氧气,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①②③正确 D.只有④正确,提示:设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x、y.,B,4 32 36 x y 4.5 g,,,解得x=0.5 g,y=4 g.若剩余气体为氢气,则氢气的总质量为0.5 g+(5 g-4.5 g)=1 g,即混合气体中有1 g氢气和4 g氧气;若剩余气体为氧气,则氧气的总质量为4 g+(5 g-4.5 g)=4.5 g,即混合气体中有0.5 g氢气和4.5 g氧气.,[数据表格题](2016·盐城建湖县质检)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 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例1,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0.96,(2)解: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245 96 X 0.96 g,=,x =2.45 g.,氯酸钾的质量分数=×100%≈81.7%.,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3.0 g-2.04 g=0.96 g;(2)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氧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分数.,【解题归纳】 表格数据分析题的特点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有关物理量或化学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来解答有关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1)要读懂题意,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性质、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2)若是多次或多组数据或条件,则需通过比较、对比,分析、确定出恰好完全反应的量(即可以用于计算的量),然后依据题意设计解题方案.,[创新情景题]将8.4 g表面有氧化铜的粗铜丝在加热条件下与足量的氢气充分反应后得到8.0 g铜,求参加反应的氢气及反应后生成的铜的质量.,例2,〔解析〕 固体质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由氧化铜生成了铜,可以把固体减轻的质量作为已知量.,解:设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的铜的质量为y.,2 64 80-64=16 x y 8.4 g-8.0 g=0.4 g,=,,,答: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0.05 g;反应后生成的铜的质量为1.6 g.,【解题归纳】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成正比.,〔解析〕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32 g氧气和足量的氮气反应生成NO的质量,然后根据“1.50×107 kJ× ÷180 kJ”计算出此次闪电,用于这一反应的能量是32 g氧气和足量的氮气化合成一氧化氮时要吸收的能量的倍数,再乘以32 g氧气和足量的氮气反应生成NO的质量即可. (2)根据化学式计算可知,此次闪电的生成物NO与尿素的含氮量相等,据此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尿素的质量.,例3,解:(1)设32 g氧气和足量的氮气反应生成NO的质量为x.,N2+O2,2NO,32 60 32 g x,=,解得x=60 g.,解得y =5 kg.,答:此次闪电所产生的NO的质量为5 kg.此次闪电的生成物相当于5 kg尿素的含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