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 ,闹花灯泉语“灯”、“丁”谐音,寓祈望人丁兴 旺、迎接光明之意灯节最早的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开 始汉武帝在平定“诸吕之乱”后称帝,称帝时刚好是 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一”(当时信奉的显赫神明) 时汉武帝出宫游玩,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定正月十 五为“灯节”,有与民同乐之意唐·玄宗开元年间(713 --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十三至十五) 上元活动由于都在夜晚,故有“元夜”、“元夕”和“ 元宵”的称呼节日的主要景物是“上元灯”,因此又 有“灯夕”之称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 灯习俗带到泉州泉州的“灯节”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 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特别是南宋,在泉 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 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宋· 《五杂俎》誉称:“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 ”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县雇工 精制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 兽、亭台楼阁为主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 灯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
其中“无骨灯”为泉 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 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 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 “上元:……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 以料丝,或扎通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维妙 维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故桐 荫吟榭邱家树《上元灯》词云:一年元夕一回换,怪听 声声卖古灯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 ……弄龙--各铺好事者,是夜以青纱数丈,制为金龙灯 ,燃蜡炬,十数人执而舞之,曲伸盘旋,鳞甲毕动前导一球,随 之上下亦且敲鼓鸣金吹笛,与儿童竹马,群履踢球, 杂游市上焉挂灯: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 铺门口悬挂花灯 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 ,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 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粿敬祖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 对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对嫁后未生 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上元:……上元灯…… 有新嫁女者,女家须买白芙蓉灯一双,送于婿家,云是宜男兆。
……张 炳文云:最是女家忙送客,吉祥争买白莲灯赏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游灯:元宵夜, 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 信步游灯出灯(抢灯):泉语“灯”、“丁”同音, “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小孩游灯时不慎 把灯烧了,即“出灯”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 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灯被抢也是“出灯”古时元 宵节,富人组成“游灯族”,没钱买灯做灯的穷人就组 成“抢灯族”在游灯的大街上,空手的穷人们用歌谣 嘲笑提灯的富人:“梅花灯,点不香;官刀灯,搅茅房……”随后一拥而上抢夺 富人的灯,被抢的富人不仅不恼怒反倒兴高采烈猜灯 谜: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 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南安桃源 上元点灯: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开始建城 ,当时市区范围较小,上元花灯活动无法与北方城市相 提并论至于民间自发点灯历史悠久而且延续至今者, 在福建应首推南安丰州桃源桃源上元点灯,名闻遐 迩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傅实(参见《泉州人名 录·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 州因有政绩,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 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
傅实原建府第于泉州东门外 凤山南麓,聘紫云黄守恭(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五世孙女为夫人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傅实舍第 修建护安功德院(即泉州东禅少林寺),带兵驻扎南安 丰州重建府第(今武荣傅氏大宗祠)为了表示效忠朝 廷而建唐王宫(即桃源宫),内有唐太宗李世民、徐茂 公、程咬金、尉迟恭、秦叔宝塑像每早按仪朝拜,从 未间断上元也按照长安结灯的仪式,祝天子万年,与 民同乐这就是桃源上元点灯的开始傅实迎娶夫人黄 氏后,隔年上元节前,黄家父母因最疼爱这女儿,特送来红、白莲花灯 一对,预祝早生贵子,合家欢乐从此,开泉南上元送 灯的先河往后,每逢上元,傅姓族人就在唐王宫和大 宗祠点灯,相沿成俗,年年如此明·世宗嘉靖廿九年( 1550年),傅夏器(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夏器》)参加 京都会试高中会元(进士第一名),授仪制主政,为泉 州府、南安县和傅姓争光南安知县伍文定赠颂联:“ 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第二年上元,傅 姓族人欢欣鼓舞地举行大型灯会,附近十多个村庄,数 千人积极参与,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宫内外及街道两旁, 挂着数以千计的各式花灯,灯月辉映,热闹无比明·神宗万历年间, 朝廷占星官启奏皇上:“天上白猿星将于上元之夜下凡 转世,位在偏南方向。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傅夏器 遂与族亲相议,以上元灯会的盛况吸引白猿星下凡转 世燕山黄姓也不约而同地参与这次竞争,彼此全力以 赴各尽所能但见桃源傅氏大宗祠和唐王宫外,以及沿 街的屋檐都挂着斗灯、橘灯、百花灯、宝塔灯、如意 灯、玉簪灯、绣球灯、料丝灯、龙虾灯、走马灯、润饼 灯、白兔灯、公鸡灯、年年有余灯、鲤鱼吐珠灯、双龙 抢珠灯、龙凤呈祥灯、仙女荷花灯、嫦娥奔月灯,真是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目不暇接唐王宫前的龙柱上闪烁着红色对联 :“二十传来,君明臣忠称盛世;三百载往,国泰民安 庆升平宫内有宫灯百盏,大小不一,精巧异常,灿 烂辉煌傅氏大宗祠大门前耀眼的对联:“管弦喧天, 人往人来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厅堂 的柱联:“逢盛世,安居乐业,尽是桃源仙境;庆元宵 ,源远流长,既成柳邑民风正厅中灯群四簇,宫灯 为主,绕以红白莲花礼案上安放三件宝贝:一是宋·宣 仁皇后赐给郡马傅察(参见《泉州人名录·傅察》)的商 代欹器(倾欹易覆之物,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二是宋· 傅少师楫上朝手执的玉如意,三是玉鸳鸯堂下笼吹吹奏,喜气洋洋 大宗祠前广场上有梨园演出、南音会唱、舞狮和踢球 鳌山四周用锦缎围绕,流苏缀饰;鼓鸣于内,钟应以外 ,灯火三层,光辉夺目。
鳌山上有亭台楼阁,有暗藏机 关发条的戏剧人物,能在灯下表演一些动作可见当时 闹花灯规制宏伟技艺高超值得一提的是,上元盛况空 前的灯会之夜酉时,主持人精心安排傅姓媳妇“钻灯脚 ”桃源石盘一位新婚妇女得到白猿星投胎转世,生下 傅文龙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河南道 御史、陕西都察院此乃闽南上元灯节“钻灯脚”的起 源南安英都拔灯(串灯):元宵节南安县英都镇特有的活动,从正月 初九即开始举行英都“拔灯”由来已久宋元时期, 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每年夏冬雨 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 山下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拜祀海神盛极一时 泉州各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纷纷建海神庙,英都昭 惠庙便是其中之一英溪水九曲十八弯,船工用驳船航 运,把英都的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运到泉 州为祈求航运顺利,船工都到英都码头拜祀通常逆 水行舟需拉纤,俗称“拔船”英都昭惠庙每年元宵灯 节,乡人把逆水行舟拉纤和喜庆迎灯结合起来,产生了“拔灯”民俗游乐活 动事先备好特制的数条粗大的长缆大麻绳,各家各户 带来各式灯笼,每盏灯笼间隔二尺左右,挂在大绳上, 每条可悬挂数十盏甚至一百多盏,称为“一阵”。
数条 连成数阵,选择一名体形剽悍的男子为首,前头打起两 把大火把,并排行进为主导后面数十人紧扶灯绳呼喊 着快步紧跟,生动地再现当年英溪船工拉纤时逆水行舟 奋力拼搏的壮观场面通常有十多“阵”,多者二十“ 阵”左右,各“阵”之间,“大鼓吹”、“花鼓唱”、 “车鼓舞”、“南音弦管”、化装戏艺掺杂其间,到了 家家户户门口、鞭炮、火花、烟火持续不断,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拔灯 ”队伍从英墟街昭惠庙出发,经后店、鞍后巷、沿荣山 北侧依山势逐步登高灯阵行至山脊之间,前导的两把 耀眼的火把,时而高举,时而落下,后面灯笼顺着山势 绕成一圈圈灯笼阵,倒映在五世祠堂东轩、西轩门口的 两个大池里,水天相映,灯火闪动,五彩缤纷,灿烂非 凡晋江东石数宫灯:晋江东石镇每年元宵节,凡新婚 的青年,都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始建于明朝的嘉应 庙(又称九龙三公宫)里去从正月十三晚开始持续三 个夜晚,男女老少齐集庙里,欣赏五彩缤纷、争奇斗妍 的宫灯,或猜灯谜,或听南曲清唱赏灯时,人们数着这一年宫灯的对数,算 一算当地增加了多少人口闽南语“灯”、“丁”同音 ,东石男人大都常年出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 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
早年到台湾的 东石人还把家乡这一习俗带到了台湾布袋嘴台湾也有 三公宫,每逢元宵节,当地居民也在宫内提挂宫灯不 仅如此,以前每年元宵节,台湾那边的乡亲都特地赶回 “会灯”,通报该年在台湾的宫灯对数,并把家乡的数 字带回去,以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这一习俗 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安溪蓝田游灯龙每年正月十五 ,安溪县蓝田乡后清村都要“游灯龙”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 蜈蚣戏”(已失传),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 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往来、和睦游灯 龙从当天晚上8时开始,村里准备好龙头和龙尾,村里的 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 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全村只擎一条灯龙 ,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活动通常要持续一 个半小时,在走家串户之后,村民们将一起到村里空地 临时搭起的戏台前看高甲戏 花灯 Hd66teo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