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在与四位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使言谈中各位访谈者也提到了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和说法,但是也承认男性和女性在扮演社会角色时 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所不同,实质上反映的是被建构出的 对社会性别的不同期待固化、制度化的“社会性别观”塑造着进入社会的男性 和女性(通常来说,“社会性别观”对个人的塑造作用大于个人对“社会性别观” 的反塑造和反影响),作为一种内在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他们参与的社会生活,也 包括教育子女的家庭生活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认为,“男孩/女孩就是应该 这样”,另一方面,父母在自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了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 的不同要求与标准、期待与希望,而只有自己的孩子满足了这一社会要求和期待, 才能被社会认可与接纳,于是便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的性格与能力、人生观 与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男女有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这种差异应该如何解释 呢?在与四位访谈者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其回答中蕴含着“功能主义”的理论 渊源首先来看受访者如何解释自身形成的、与社会期待基本相吻合的“社会性别 观角色气家庭1中的母亲说:“女性的工作能力的确不输于男性,但是由于生理 上的不同,中年之后女性体力下降得快,女性往往更加顾家,心情起伏更大,精 力不免被分散,要成就事业,付出的比男性要更多……所以女孩不能太以事业为 重。
家庭1中的父亲则表示,男生体力、精力等要比女生更好,所以承受力、 工作压力、交际圈子也更大,因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也是正常的家庭2中的父 母都认为,虽然希望女儿能够独立、为社会做贡献,但是仍然觉得,自己和儿子 应该是家庭在经济方面的“顶梁柱”四位受访者的回答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都在回答中数次提到了 “现代社 会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具体回答请见“访谈记录”);第二,在现实 生活中承认,男女承担的社会责任仍然有所不同,并且从价值观上认可和接受这 种差异;第三,都倾向于从生理因素来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其中包括男性和女 性独特的性格倾向和性格气质及其体力差异笔者认为,从生理因素来解释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蕴含着朴素的“功能 主义"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人在城邦中生活所需要的三 种职能分工(生产者、保卫者、统治者)出发,指出人的本性中有三种天分(理 智、意志、情感),将城邦的职能和分工结构与人性结构一一对应,论证了理想 社会存在的可能性,被认为是功能主义最早的理论渊源在这里,四位受访者先 是承认了由于基因造成的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差异,然后,从男女 不同的性格气质出发,认为他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具体 来说,在心理气质方面,女性具有同情心、亲和力强、比较有耐心,代表着更多 与家庭相关的一切;男性则具有力量、坚强自信、具有竞争力、积极活跃;在生 理方面,男性的体力、精力通常来说要优于女性因此,男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的气质和特点更加适合于在社会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开创一番事业当然,他们 也都承认,这种将气质、性格与在社会上承担的责任多少与角色扮演的对应并不 是绝对的,男性也必须在家庭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特点 和分量轻重与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并不一定吻合)这种“对应”不仅解释了现 存差异产生的原因,为其合理性提供论证,而且也认识到了这种差异和不同的 意义所在:使男女双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天性的优势和特点,使社会更加协调有 序运转其次,在受访者的回答中,笔者发现,在教育子女社会化的过程当中,父母 双方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待儿子和女儿的“社会化”手段和内容也有所差异, 也体现了 “功能主义”的思想由于上文提到过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共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起着不同的作用而这种过程和角色的分担是自然而然的,并非父母事先商量讨 论决定,也恰恰说明了心理和生理因素潜影响的作用。
比如,在家庭1中,母亲 通常是“白脸”,对待孩子较为严厉,而父亲通常是“红脸”,倾向于满足孩子的 要求,而家庭2的情况恰好相反有趣的是,在家庭中和在社会上的角色特点与 分量轻重并不一定相吻合(家庭1就是一个不吻合的例子)就访谈个案来分析 原因,家庭1中的父母双方每月经济收入差距、受教育水平差距比家庭2小,家 庭1中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比家庭2高,因此在家庭中的“角色反转”可能性 更大另外,家庭1中父亲的职业地位比家庭2中的父亲更高,与家人相处的时 间更少,以严肃的辞色对待孩子的机会也更少在分析父母双方扮演的不同家庭 角色时,仔细考察每个家庭父母双方的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职业地位、工作 时间等因素,再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找到适合双方扮演的角色,是一•种在功能主 义视角下因地制宜的分析功能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父母双方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也体现在其对待子女所采取的社会化手段和内容的差异性上内容上的差异很好 理解,旨在按照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来培养儿子和女儿,帮助其塑造起应该形成 的相应性别规范的价值观在其教育过程当中,父母也倾向于通过突出男女有别, 来强调和解释对孩子的希望比如,家庭2中的父亲提到过一件小事:“儿子小 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小女孩儿玩伴,我们总是跟他说,不能去欺负小女孩儿,要 多让让小女孩。
一开始他会不开心,闹矛盾,不说话,可能是觉得,大家都是小 孩子,为什么我要让着她但是我们会跟他讲,男生就应该保护女生啊这不是•种让让她的想法,是你应该有这个责任去保护她因为女生比较柔弱,力量上 和男生就有差别后来他也接受了我们的观点疽“男生就应该保护女生"这句话 所强调的,不是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谦让和温和的品质,而是通 过强调男性独特的担当来强化听者的认知,激发听者的认同这一强调与小男孩 心中作为男性所具备的力量、坚强、责任、担当相吻合,因此也确实唤起了听者 的保护欲综合上文来看,受访者倾向于从心理和生理因素来解释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劳 动性别分工和其他存在差异的现状;受制于其他因素(如职业地位、经济收入、 受教育水平),双方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教育儿子和女儿的社会化 内容也有所不同;其教育方式背后的逻辑也体现了朴素的功能主义的思想需要 指出的是,功能主义只是一套解释现状的可能理论体系,在现实生活的大多数情 况下,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在功能主义的指导下去思考和行动,也并没有意识 到自己正在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