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编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13MB
约64页
文档ID:46623045
第二编第三章汉代历史散文_第1页
1/64

第三章 汉代历史散文 § 第一节 《史记》与《汉书》 § 第二节 《吴越春秋》、《越绝书》与《汉纪 》第一节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 清代凌稚隆《史记评林》、赵翼《廿二史札记》、 梁玉绳《史记志疑》(或称《史记》第四家注) §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叔岷《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斠证》 § 《二十五史三编》“史记之属”,张舜徽主编,岳 麓书社1994 §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 《史记研究集成》(14卷),华文出版社2005 §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 《汉书》注本:唐初颜师古注、清末王先谦 《汉书补注》; § 《汉书窥管》,杨树达,科学出版社1955 ; 上海古籍1984; § 《汉书新证》,陈直,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 《二十五史三编》“汉书之属”,张舜徽主 编,岳麓书社1994 § 《汉书新注》,三秦出版社1994§ 一、作者与成书 § 1、作者: § (1)司马迁,字子长(前145-前86) § (2)班固,字孟坚,(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 -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 § 2、籍贯: § (1)夏阳龙门(陕西韩城县);(2)扶风 安陵(陕西咸阳市)§ 3、家学: § (1)司马谈,任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 》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著有《论六家要指》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兼容并包而崇尚 道家。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 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庄、荀以下论列诸子,皆对一人或其学风 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其櫽括一时代学术之 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科学的分类法,釐为 若干派,而比较评骘,自司马谈始也 梁启超《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 (2)班彪,字叔皮,先后在隗嚣、窦融手下 任职,“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于史籍之间 ”对《史记》颇有微词,“作《后传》数 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著名辞赋 家§ 4、经历: § (1) 司马迁童年“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 文”青年时期游历天下,出使巴蜀:“二十而南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 笮、昆明,还报命 受父遗命著史,始于太初元 年(前104年),时年42岁49岁遭宫刑,入狱3年 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共14年 死后, 外孙杨恽发布之 § (2)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 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五常师,不 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汉书》本传)青年时 期修史被告发“私改作国史”而入狱父彪卒, 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 其业当时应是23岁从军,汉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89年)《封燕然山铭》(蒙古杭爱山)晚年 因家仆琐事被洛阳令种兢下狱死,61岁 § (同时期酷吏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流传 极广,显示了汉朝鼎盛时期的大民族主义)§ 5、成书: (1)《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 帝征和二年(前91年)共14年;褚少孙等补《后 汉书》中已经提到散失了10篇《史记》原称《 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等,最早 称之为《史记》的文章是东汉桓帝熹平元年(172 ) 的《东海庙碑》,参看钱穆《太史公考释》、陈直 《史记新证》); (2)《汉书》:光武帝建武32年(公元54年)班彪卒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卒,补订:八 表(班昭)、《天文志》(马续、班昭)§ 《史记》散失十篇为:《景帝纪》、《武帝 纪》、《礼书》、《乐书》、《兵书》、《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 世家》、《龟策列传》、《傅斯列传》褚 少孙补:《武帝纪》《日者列传》《三王世 家》《龟策列传》。

§ 二、体例、结构与主旨 § 1、体例: §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 书体),起自黄帝,至于汉武帝太初年间, 近三千年史事; § 《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 祖元年(前206年),至于更始帝二年(24年 ),共230年史事§ 2、结构: § (1)整体结构: § 《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字 § 《汉书》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共100篇80多万字§ 主要变化是《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介 绍秦汉官制,实际上属于“志”,以后的史 书均编《百官志》或《职官制》《古今人 表》分九等,只介绍汉前人志:将《律书 》、《历书》合并为《律历志》,《礼书》 、《乐书》合并为《礼乐志》,将《平准书 》扩写为《食货志》新增了《刑法志》、 《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后 代史志多沿用班固的设置§ (2)具体结构: § 本纪:帝王世系,包括实际掌权人物如项羽、吕雉 (北斗);朝代编年 § 表:大事记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 书:专门史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 、平准,(《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徐日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世家:诸侯世系,包括历史地位极高的孔子、陈胜 (二十八宿),以及汉初部分名臣如萧、曹、张、 陈、周等,还有外戚。

§ 列传:功臣名士(群星)§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中国的史学,发源于经 学,一百三十篇的《史记》,只是模仿《春秋》的 作品:十二本纪模仿十二公,七十列传模仿公羊、 谷梁传”底原义,有注底意思,所以《释名· 释典艺》云:“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七十 列传只是七十篇注解,把本纪或其他诸篇的人物, 加以应有的注释 § 《廿二史札记》卷一: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 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 (宋)郑樵《通志·总序》:仲尼既没,百家诸子 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 ,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 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 意,会《诗》、《书》、《左传》、《国语》、《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 、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 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 3、主旨: § (1)《史记》前期:总结历史、润色鸿业; 后期:发愤著书,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 私人著述 § (2)《汉书》:前期:私人著述;后期:使 汉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汉书 》颜师古注),官方著述。

§ 汉明帝、班彪、班固对司马迁及《史记》的 批评: § 汉明帝刘庄: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 于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饥,贬 损当世,非谊士也! § 班彪: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 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所蔽也§ 三、叙事艺术 § 1、《史记》 § (1)创造了纪传体为主的史书体例,以十二 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 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其中的本纪、世家 、列传记录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平,最具文学 价值§ (2)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 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在传记的体例上,有 分传、合传、类传、附传等类型各传之间 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本纪》、《世家》选录首先根据历史;其次根据 司马迁的史识逻辑:项羽本纪、高后本纪(惠帝不 设立本纪);孔子世家(武帝时代文化地位独尊) 、陈胜世家(反秦先锋,独立力量)《列传》排序 以时间为经,以类为纬以《伯夷叔齐列传》为第 一,以《太史公自序》为第七十,首尾环绕,似有 文化续绝之意味伯夷、叔齐死前曾经作歌说:“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 之衷矣§ (3)叙事注重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根源,重 视探寻历史的因果规律他自称《史记》的 创作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他不是一般性地描写历史进 程和历史人物,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 进行深刻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 偶然性去把握必然性这样的历史叙事始终 贯彻着作者的思考凝练§ (4)叙事往往详起因,略结果;往往细致描写生活 琐事以昭示人物命运结果的必然这是他抉发历史 规律的一种技巧例:李斯列传、项羽本纪,《 文选》p263)同时又极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写复 杂事件、重大场面 § (5)叙事富有传奇色彩,许多传奇故事被采入传记 ;又有的故事背离常规,出乎意外,这些都造成一 种神秘感笔法变幻莫测,别出心裁,亦以其新奇 多变而产生传奇的效果§ 2、《汉书》: § (1)因革《史记》,述一代史事而极重视制度史之 叙述,遂为后世正史之本 § (2)叙事完整详尽,笔法精密细致,冷静叙事而不 挟带感情,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 § 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 磾及于子孙,见《霍光金日磾传》 § (3)重视与制度起源相关的“故事”、先例,往往 用“自某某始”等语揭示。

教材举公孙弘先拜相 后封侯事及注释5)§ (4)材料安排位置的一致性如篇末安排传 主佚事的写法,以追叙、补叙总结一生,使 人物叙事有变化教材举于定国父亲于公 的预判子孙将兴,而预先高大闾门,又注释 六)§ 四、人物塑造 § 1、《史记》 (1)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 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 商人、方士等的入传这与司马迁开阔的历 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自身的遭际有密 切关系§ (2)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 共性 § A、人物个性方面,同类型人物也各具面貌, 宛在目前善于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 以渲染,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 、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 “世世受射”的李广射技:射匈奴射雕者三人 、射杀白马将、夺胡儿弓射追骑、南山射猎 射石、射虎、射敌方裨将;万石君石奋三代 ,上书错写“馬”事§ B、人物共性方面,首先是恩怨分明:知恩图 报,以德报德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 漂母等);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 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范雎典型“一 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士为知己 者死,知恩图报的极端形式。

《刺客列传 》)§ 其次是富贵还乡的理想,是证明自身价值的 基本方法 § 项羽烧咸阳后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 夜行,谁知之者?”(苏秦还乡的前后对比 ,刘邦回沛县歌大风,主父偃返乡) § (与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内在人格相比 ,显然价值取向有雅俗之分野)§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 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非佛 斯特所云扁平人物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另一是圆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 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 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 格特征刘邦本纪的神奇发迹,他传的弱 项)§ (4)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全书充满了浓郁 的悲剧气氛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 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 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伯 夷列传》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 的异化:吴起杀妻、母死不归) § 一种是非不为也,不能也,一种是非不能也,不为 也前者在“天”而后者在“人”§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 §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 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