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学五章四诊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64MB
约118页
文档ID:584994973
中医学五章四诊_第1页
1/118

第第 五五 章章 四四 诊诊 Four Diagnosis 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 概概    念念 望望:Inspection闻闻: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问问:Interrogation切切:Feeling Pulse and Palpation 四诊四诊 Four Diagnosics 1. 内外详察内外详察 2.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 3.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 运运 用用 原原 则则 第一节第一节 望望 诊诊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和常色、病色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和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色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3.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肢体皮肤、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本节重点本节重点] 概概 念念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精神、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局部表现、面色、形体、姿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异常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望 诊诊 全身:神、色、形、态全身:神、色、形、态 局部:头面、五官、皮肤、毛发、局部:头面、五官、皮肤、毛发、 分泌物分泌物 、排泄物、排泄物 舌质舌质 特殊望诊特殊望诊 舌苔舌苔 小儿指纹(小儿指纹(3岁以下)岁以下)望舌(重点)望舌(重点)一般望诊一般望诊望望 诊诊 分分 类类 一、全一、全 身身 望望 诊诊 神神广义: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 的高度概括的高度概括狭义:狭义: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一)望(一)望   神神   望神要点望神要点:望眼神:望眼神        精神意识精神意识                    语言气息语言气息     动作反复动作反复   望神意义望神意义:知正气存亡:知正气存亡  脏腑盛衰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病情轻重     预后好坏预后好坏 望望 神神 内内 容容眼神眼神精神意识精神意识语言语言动作动作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有有神神明亮明亮灵活灵活神志清楚神志清楚清晰清晰反应灵敏活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动自如正常,病正常,病轻轻少少神神神神少少欠灵欠灵活活精神倦怠精神倦怠气短懒言气短懒言反应迟钝反应迟钝正气已伤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脏腑功能不足不足失失神神目光目光晦暗晦暗瞳人瞳人呆滞呆滞精神瘘糜精神瘘糜反应迟钝反应迟钝甚或神志甚或神志昏迷昏迷低微不清低微不清迟钝或循衣迟钝或循衣摸床或卒倒摸床或卒倒目闭口开手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撒遗尿正正伤病重伤病重假假神神突然突然睁眼睁眼突然转清突然转清突然清亮突然清亮言语不休言语不休突然动作突然动作回光返照回光返照病情恶化病情恶化 概概 念念 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

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常常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 黄略红润,而有光泽黄略红润,而有光泽(二)望(二)望    色色     望望 色色 依依 据据  颜色颜色—青、赤、黄、白、黑青、赤、黄、白、黑         反应疾病不同性质和反应疾病不同性质和         不同脏腑的病证不同脏腑的病证  光泽光泽—肤色荣润或枯槁肤色荣润或枯槁         反应脏腑精气盛衰反应脏腑精气盛衰望望色色是是血血脏脏之之腑腑外外气气荣荣 病病 色色主病主病脏腑脏腑归属归属病理病理青色青色主主寒证寒证   痛证痛证惊风惊风      血瘀血瘀肝肝气血气血不通不通  经脉瘀阻经脉瘀阻赤色赤色主主热证热证  实热实热  满面通红满面通红            虚热虚热  午后颧红午后颧红心心阳热阳热上浮上浮  气血外荣气血外荣黄色黄色 主主湿、虚、黄疸湿、虚、黄疸脾脾气血气血不荣不荣  湿湿热蕴结热蕴结白色白色 主主虚、寒、失血虚、寒、失血肺肺气血不足气血不足  气血不荣气血不荣黑色黑色 主主肾虚、水饮、瘀血肾虚、水饮、瘀血肾肾久病虚损久病虚损  阴寒内盛阴寒内盛 (三)望(三)望 形形 体体        指望病人的外形和体质指望病人的外形和体质 胖瘦胖瘦 阴阳气血盛衰阴阳气血盛衰 浮肿浮肿 水肿证水肿证 鼓胀证鼓胀证 瘦瘪瘦瘪 恶病质恶病质 疳积疳积望望 形形体体 (四)望(四)望  动动  态态     指望病人的行、走、坐、卧、立等体态指望病人的行、走、坐、卧、立等体态              喜动者多阳证、热证、实证喜动者多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者多阴证、寒证、虚证喜静者多阴证、寒证、虚证咳嗽咳嗽     肺气上逆实证肺气上逆实证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水凌心肺水凌心肺            抽搐抽搐     热盛动风热盛动风  血虚风动血虚风动  破伤风破伤风  虚风内动虚风内动偏瘫偏瘫     中风偏枯证中风偏枯证痿痹痿痹     痹证痹证  痿证痿证望望形形体体动静动静 1. 望头面:望头面:头颅大小、面肿、腮肿、口眼喎斜头颅大小、面肿、腮肿、口眼喎斜2. 望五官:望五官: 眼眼 眼神眼神 色泽色泽 眼态眼态 反映五脏情况反映五脏情况 耳耳 反映肾与肝胆情况反映肾与肝胆情况 鼻鼻 反映肺与脾胃情况反映肺与脾胃情况 口唇口唇 反映脾胃的情况反映脾胃的情况 齿龈齿龈 反映肾与胃的情况反映肾与胃的情况 咽喉咽喉 反映脾胃与肾的情况反映脾胃与肾的情况二、局二、局 部部 望望 诊诊 二、二、局局  部部  望望  诊诊3.望颈项躯体:望颈项躯体:瘿瘤瘿瘤  瘰疬瘰疬  鸡胸鸡胸                          项强项强  癥积癥积  4.望皮肤:望皮肤:外形外形   斑疹斑疹  痈毒疔疖痈毒疔疖5.毛发:毛发:色泽色泽  分布分布  脱落脱落 1. 痰、涎、涕、唾痰、涎、涕、唾2. 呕吐物呕吐物3. 大便大便4. 小便小便三、望三、望 排排 泄泄 物物 四、望四、望 小小 儿儿 指指 纹纹    适用于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诊断意义同成人寸口脉岁以内小儿,诊断意义同成人寸口脉    部位部位:   风、气、命三关风、气、命三关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右手拇指蘸水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                      数次,用力需适中,显露络脉数次,用力需适中,显露络脉    正常指纹:正常指纹:红黄隐隐限于风关之内红黄隐隐限于风关之内    异常指纹:异常指纹:浮沉分表里浮沉分表里   红紫定寒热红紫定寒热                      三关测轻重三关测轻重   淡滞判虚实淡滞判虚实 五五 、舌、舌  诊诊                         重点内容重点内容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望望 舌舌 舌质舌质 (舌体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附着于舌面的苔状物舌苔:附着于舌面的苔状物主主 要要 观观 察察 内内 容容 意意 义:义:了解病的本质,指导辨证施治,了解病的本质,指导辨证施治, 反映脏腑虚实、气血亏虚反映脏腑虚实、气血亏虚正常舌象: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 舌尖舌尖—心肺(上焦)心肺(上焦)舌中舌中—脾胃(中焦)脾胃(中焦)舌边舌边—肝胆(下焦)肝胆(下焦)舌根舌根—肾肾望望 舌舌 分分 部部 伸舌自然伸舌自然 两侧舒展两侧舒展宁可重复宁可重复 毋使疲劳毋使疲劳光线充足光线充足 注意染苔注意染苔舌苔舌质舌苔舌质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 望望 舌舌 方方 法法 主要包括:神、色、形、态主要包括:神、色、形、态 1. 望舌神望舌神 有神:舌质红活明润有神:舌质红活明润 无神:舌质干瘪晦暗无神:舌质干瘪晦暗(一)望(一)望 舌舌 质质 (一)望(一)望  舌舌  质质   2. 望舌色:望舌色:            淡白色淡白色 —主虚证、寒证主虚证、寒证            红红   色色 —主热证主热证            绛绛   色色 —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                          主阴寒、瘀血主阴寒、瘀血                          深绛而暗者为紫舌深绛而暗者为紫舌                          主气血壅滞、瘀血主气血壅滞、瘀血青紫色青紫色 淡白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主虚证、寒证 红红 色色—主热证主热证 青紫色青紫色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寒、瘀血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寒、瘀血 舌深绛而暗者为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舌深绛而暗者为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淡白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主虚证、寒证 红红 色色—主热证主热证 绛绛 色色—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3. 望望 舌舌 形形老老嫩:辨寒热虚实嫩:辨寒热虚实老老舌:主实证、热证舌:主实证、热证嫩舌:主虚证或寒证嫩舌:主虚证或寒证 舌胖嫩有齿舌胖嫩有齿痕,色淡属脾肾阳虚,痕,色淡属脾肾阳虚, 水湿停留水湿停留舌胖嫩紫暗舌胖嫩紫暗—多为中毒多为中毒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见心多见心 脾有热脾有热舌绛胖大,苔黄厚腻舌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多是脾胃 湿热,痰浊停滞湿热,痰浊停滞胖嫩舌胖嫩舌肿胀舌肿胀舌胖胖大大舌舌舌瘦瘪舌瘦瘪淡红而嫩淡红而嫩—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舌瘦薄而色红绛而干舌瘦薄而色红绛而干—多为阴虚火旺多为阴虚火旺瘦瘦薄薄舌舌胖胖瘦瘦 芒芒刺:刺:主热盛(状如草莓)主热盛(状如草莓)裂纹:裂纹: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 深浅不一)深浅不一)齿印:齿印:多为气虚或脾虚(齿痕舌)多为气虚或脾虚(齿痕舌)3. 望望 舌舌 形形 3. 望望  舌舌  形形 舌疮: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            火上炎(溃疡、红肿)火上炎(溃疡、红肿)舌下络脉:舌下络脉: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 卷见舌底两侧络脉)卷见舌底两侧络脉) 芒芒 刺刺 裂裂 纹纹 齿齿 印印 舌舌 下下 络络 脉脉 痿软舌:痿软舌:主气血两虚、肝肾阴液主气血两虚、肝肾阴液 枯涸、热灼阴液枯涸、热灼阴液强硬舌:强硬舌:胃气衰竭、热入心包、胃气衰竭、热入心包、 风痰浊阻滞风痰浊阻滞震颤舌:震颤舌:热极生风、虚风内动热极生风、虚风内动歪斜舌:歪斜舌:风中经络、风痰阻络风中经络、风痰阻络4. 望望 舌舌 态态 4.望望  舌舌  态态    麻痹舌:血虚风动、肝风挟痰麻痹舌:血虚风动、肝风挟痰    卷缩舌:热极伤阴、阳气暴脱、痰浊内阻卷缩舌:热极伤阴、阳气暴脱、痰浊内阻    吐弄舌:心脾有热、疫毒攻心、惊风先兆吐弄舌:心脾有热、疫毒攻心、惊风先兆    舌纵:气血两虚、风痰、痰火扰心、危重舌纵:气血两虚、风痰、痰火扰心、危重 痿痿 软软 舌舌主主 主主 主主气气 肝肝 热热血血 肾肾 灼灼 两两 阴阴 阴阴 虚虚 枯枯 液液 歪歪 斜斜 舌舌主主 主主 风风 风风 中中 痰痰 经经 阻阻 络络 络络 吐吐 弄弄 舌舌主主 主主 主主 主主 心心 疫疫 惊惊 先先脾脾 毒毒 风风 天天 有有 攻攻 先先 不不热热 心心 兆兆 足足 1. 色红老瘦为热色红老瘦为热2. 色淡胖嫩为寒色淡胖嫩为寒3. 色紫为瘀色紫为瘀4. 芒刺、裂纹为热芒刺、裂纹为热5. 舌态异常为风、热舌态异常为风、热望望 舌舌 质质 要要 点点 (二)(二) 望望 舌舌 苔苔1. 苔质苔质⑴ ⑴ 厚薄:反映病邪的浅深与轻重厚薄:反映病邪的浅深与轻重苔薄苔薄—邪气在表,病轻邪浅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苔厚—邪入腑脏,病较深重邪入腑脏,病较深重薄薄 厚厚—病势渐增病势渐增厚厚 薄薄—正气渐复正气渐复 ⑵ ⑵ 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 苔润苔润 — 津液未伤津液未伤太过湿润(为滑苔)太过湿润(为滑苔) —主脾虚、主脾虚、 湿盛或阳虚水泛湿盛或阳虚水泛望望 舌舌 苔苔 苔苔 燥燥津津 热热 阴阴 液液 盛盛 液液耗耗 伤伤 亏亏伤伤 津津 虚虚 腐苔:腐苔: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 形如豆腐渣堆积,刮之易去形如豆腐渣堆积,刮之易去 掉掉—属湿热蒸化脾胃湿浊属湿热蒸化脾胃湿浊 腻苔: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而粘,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而粘, 如涂油彩刮之不脱者如涂油彩刮之不脱者—属属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⑶ ⑶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望望 舌舌 苔苔 腐腐 苔苔 腻腻 苔苔 ⑷⑷剥脱:舌苔全部退去(光洁如剥脱:舌苔全部退去(光洁如 镜)镜)— 镜面舌,表示胃镜面舌,表示胃 阴枯竭,胃气将绝阴枯竭,胃气将绝⑸⑸花剥苔,地图舌花剥苔,地图舌—多为胃气阴两伤多为胃气阴两伤 少少 苔苔 剥脱苔剥脱苔 无苔无苔 伤阴轻伤阴轻 较较 重重 更重更重望望 舌舌 苔苔 镜镜 面面 舌舌 地地 图图 舌舌 2. 苔苔 色色 ⑴ ⑴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薄白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为病邪在表,病情轻白厚白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苔白如积粉苔白如积粉—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白白 厚厚主主 主主湿湿 寒寒浊浊 湿湿内内 痰痰盛盛 饮饮 薄薄 白白 ⑵ ⑵ 黄黄 苔苔 主里证、热证主里证、热证 薄黄薄黄—风热在表风热在表 黄滑舌淡胖黄滑舌淡胖—阳虚水湿不化阳虚水湿不化 黄腻黄腻—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老黄焦裂老黄焦裂—里热盛极,耗伤气阴里热盛极,耗伤气阴 薄薄 黄黄 黄黄   腻腻 老老 黄黄 焦焦 裂裂 ⑶ ⑶ 灰灰  苔苔苔灰而润滑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苔灰而干燥—为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为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⑷ ⑷ 黑黑 苔苔 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 苔黑干焦而舌红苔黑干焦而舌红—多为实热内炽多为实热内炽 苔黑燥裂,舌绛芒刺苔黑燥裂,舌绛芒刺—为热极津枯为热极津枯 苔薄黑润滑苔薄黑润滑—多为阳虚或寒盛多为阳虚或寒盛 黑苔黑苔黑黑 苔苔 舌苔布满全舌者称舌苔布满全舌者称全苔全苔分布于局部者为分布于局部者为偏苔偏苔部分剥脱者为部分剥脱者为剥脱苔剥脱苔(花剥苔)(花剥苔) —主胃阴不足主胃阴不足偏舌之左右者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

多属肝胆病证3. 苔苔 形形 1. 苔色黄白苔色黄白—反映病证寒热反映病证寒热2. 苔质薄厚苔质薄厚—反映病邪浅深反映病邪浅深3. 苔质润燥苔质润燥—反映津液存亡反映津液存亡4. 苔质净腻苔质净腻—反映脾胃运化反映脾胃运化5. 有无变化有无变化—反映病情进退反映病情进退望望 舌舌 苔苔 要要 点点 第第 二二 节节 闻闻 诊诊  [本节重点本节重点]     1.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问问 诊诊 概概 念念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 来诊察疾病的方法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闻闻诊诊听听声音声音闻(嗅)气味闻(嗅)气味 一、一、 听听 声声 音音   1. 声声 音音   实证和热证: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虚证和寒证: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静默懒言   小儿惊风:小儿惊风: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   小儿腹痛:小儿腹痛:阵哭拒食,辗转不安阵哭拒食,辗转不安   小儿夜啼:小儿夜啼:惊恐、虫积、饥饱不调惊恐、虫积、饥饱不调 2.  语语  言言   谵语:谵语:热扰心神热扰心神   郑声: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狂语狂语:  痰火扰心痰火扰心   言謇:言謇:中风中风一、一、 听听 声声 音音 3.  呼呼  吸吸   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   气喘:气喘:肺气壅塞肺气壅塞   哮:哮:伏痰伏痰  上气:上气:痰饮内停、阴虚火旺、气道壅塞痰饮内停、阴虚火旺、气道壅塞  太息:太息: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一、一、 听听 声声 音音 4.  咳咳  嗽嗽   咳:咳:有声无痰有声无痰   嗽:嗽:有痰无声有痰无声   肺实:肺实:暴咳声哑暴咳声哑   肺虚:肺虚: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   外感:外感:咳声重浊咳声重浊  百日咳:百日咳:咳嗽阵发,连声不绝咳嗽阵发,连声不绝              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白喉:白喉:小儿嘶哑,如犬吠小儿嘶哑,如犬吠一、一、 听听 声声 音音 5. 呕呕  吐吐   呕吐:呕吐:有生有物自口而出有生有物自口而出   干呕:干呕:有声无物有声无物   吐:吐:有物无声有物无声   实证:实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虚证或寒证: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吐来势徐缓,                       呕声低微无力呕声低微无力一、一、 听听 声声 音音 6. 呃 逆n概念:气逆于上,自咽喉出,概念:气逆于上,自咽喉出,             齐声呃呃,不能自主齐声呃呃,不能自主n新病:新病: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n久病: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呃逆不绝,声低气怯,             多为胃气衰败征兆多为胃气衰败征兆n虚寒:虚寒:呃声低沉而长呃声低沉而长n实热:实热: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 二、嗅二、嗅  气气  味味   1.口气口气   宿食:宿食:气味酸馊气味酸馊   臭秽:臭秽:脾胃有热、消化不良脾胃有热、消化不良   腐臭:腐臭:牙疳、内痈牙疳、内痈实证、热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恶实证、热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恶臭臭虚证、寒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带虚证、寒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带腥味腥味 嗅嗅  气气  味味   2. 汗气汗气   湿热蕴蒸:湿热蕴蒸:汗有腥膻味汗有腥膻味   狐臭:狐臭:腋下汗臭腋下汗臭 3.痰涕气味痰涕气味 肺痈:肺痈: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 肺热鼻渊:肺热鼻渊: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 嗅嗅  气气  味味   4.二便气味二便气味   肠有积热:肠有积热:大便酸臭大便酸臭   宿食积滞宿食积滞:  矢气奇臭矢气奇臭   肠寒:肠寒:大便溏薄味腥大便溏薄味腥   湿热:湿热:小便臭黄赤小便臭黄赤   虚寒:虚寒:小便清长色白而无臭小便清长色白而无臭 嗅嗅  气气  味味   5.经带气味经带气味   湿热:湿热:白带色黄臭秽白带色黄臭秽   虚寒:虚寒:带下清稀腥臊带下清稀腥臊 6.病室气味病室气味 脏腑衰败:脏腑衰败:病室有腐臭或尸臭味病室有腐臭或尸臭味 水中晚期:水中晚期:尿臊味尿臊味 血证:血证:血腥臭气血腥臭气 消渴重证:消渴重证:烂苹果味烂苹果味 第第 三三 节节 问问 诊诊 [本节重点本节重点]     1.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了解问诊的意义 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目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概概 念念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与现代医学大致相同与现代医学大致相同1. 一般情况一般情况 5. 个人史、家族史个人史、家族史2. 主诉主诉 6. 经产史经产史3. 现病史现病史 7. 疫苗接种史疫苗接种史4. 既往史既往史 《《十问歌十问歌》》一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诊全占验。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诊全占验 一、问 寒 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                        久病为阳气虚衰久病为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炽盛、阳明腑实、里热炽盛、阳明腑实、 阴虚阴虚                        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少阳病、疟疾少阳病、疟疾 二、问汗1.表证辨汗表证辨汗   外感风寒:表证无汗为表实外感风寒:表证无汗为表实     表虚表虚/表热:表证有汗为表虚表热:表证有汗为表虚 问 汗2.里证辨汗里证辨汗  阳气虚损,卫阳不固:自汗阳气虚损,卫阳不固:自汗  阴虚内热:盗汗阴虚内热:盗汗  里热炽盛:大汗,身大热里热炽盛:大汗,身大热  亡阳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亡阳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  正邪交争:先恶寒战栗正邪交争:先恶寒战栗                  继而全身大汗出之战汗继而全身大汗出之战汗 问 汗3. 局部辨汗局部辨汗头汗:湿热头汗:湿热/阳热阳热额部汗出:虚阳浮越额部汗出:虚阳浮越半身汗出:痰湿阻滞 风湿阻滞半身汗出:痰湿阻滞 风湿阻滞     营卫不和 中风偏枯     营卫不和 中风偏枯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 阴经郁热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 阴经郁热 三、问疼痛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疼痛的性质和特点2.疼痛的部位疼痛的部位 四、问饮食口味四、问饮食口味1.食欲与食量食欲与食量2.口渴与饮水口渴与饮水3.口味口味 五、问睡眠五、问睡眠 主要包括失眠与痴睡主要包括失眠与痴睡 六、问二便六、问二便1.问小便问小便   主要与肺、脾、肾、膀胱有关主要与肺、脾、肾、膀胱有关 2.问大便问大便   主要与脾胃、大肠相关主要与脾胃、大肠相关 七、问小儿及妇女七、问小儿及妇女1. 问小儿问小儿    内容:出生前后内容:出生前后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传染病史2. 问妇女问妇女     ⑴⑴月经:先期月经:先期 后期后期 闭经闭经 无定期无定期 过多过少过多过少 ⑵⑵带下:色带下:色 量量 质质 气味气味 第第 四四 节节 切切 诊诊 [本节重点本节重点] 1.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熟悉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病脉的形态及其主病掌握常见病脉的形态及其主病 5.掌握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的顺逆和从舍掌握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的顺逆和从舍 概概  念念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指端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一、 脉脉 诊诊人人 趺趺 寸寸迎迎 阳阳 口口脉脉 脉脉 脉脉颈颈 足足 桡桡动动 背背 动动 脉脉 动动 脉脉 脉脉 脉脉 诊诊 原原 理理(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一)脉象的形成原理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脉 诊诊 意意 义义1.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胜衰邪正胜衰2. 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诊诊 脉脉 部部 位位     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见于三部九候诊法见于《《素问素问》》,是一种最古,是一种最古老的老的 诊脉方法。

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   中、下三部有中、下三部有 关的动脉关的动脉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三合而为 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二)方法:(二)方法: 病人安静,平臂、仰掌病人安静,平臂、仰掌 定定 位位 三部九三部九候:候:三部:寸、关、尺三部:寸、关、尺九候:每部均有举(浮取)、按(沉九候:每部均有举(浮取)、按(沉 取)、寻(中取)三候取)、寻(中取)三候左手左手:心、肝、肾心、肝、肾右手右手:肺、脾、命肺、脾、命 一息一息定脉定脉一息(指诊脉者)一呼一一息(指诊脉者)一呼一 以定病者脉率以定病者脉率 1.脉位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沉沉2. 至数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脉搏的频率,如迟/数数3.脉长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短4.脉宽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细 5.流利度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滑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滑/涩涩 6.紧张度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缓缓7.脉力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实实 8.均匀度均匀度—①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②②指脉力是否均匀指脉力是否均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位、数、形、势):(位、数、形、势) (三)正常脉象(三)正常脉象常见的病脉及主病常见的病脉及主病按按部位浅深分部位浅深分浮脉及相类浮脉及相类脉脉沉脉及相类脉沉脉及相类脉 1. 浮浮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 相类脉相类脉 相类点相类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洪脉洪脉脉脉位位表表浅浅脉形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盛去衰主热盛主热盛大脉大脉脉体脉体阔,但无汹涌之势阔,但无汹涌之势主邪盛与正虚主邪盛与正虚濡脉濡脉浮而浮而细软细软主诸主诸虚,又主湿虚,又主湿芤脉芤脉浮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大中空,如按葱管主主失血,伤阴失血,伤阴散脉散脉浮散无根,致数不齐,按浮散无根,致数不齐,按之则无之则无主主元气离散元气离散——危候危候革脉革脉浮而搏浮而搏指,外坚中空,如指,外坚中空,如按鼓皮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漏下 2. 沉沉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相类脉相类脉 相类点相类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伏脉伏脉脉脉位位在在肌肌肉肉深深层层重按推筋着骨始得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主邪主邪闭,劂证,痛极,闭,劂证,痛极,主虚证主虚证牢脉牢脉重按始得,实大弦长重按始得,实大弦长主阴虚内主阴虚内盛,疝气积聚盛,疝气积聚弱脉弱脉轻取不应,重按应指轻取不应,重按应指细软无力细软无力主气血主气血不足,元气耗损不足,元气耗损 迟脉及相类脉迟脉及相类脉根据脉率快慢根据脉率快慢(频率频率) 数脉及相类脉数脉及相类脉 1. 迟迟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相类脉相类脉 相类点相类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缓脉缓脉至至数数缓缓慢慢一息一息四至,应指徐缓四至,应指徐缓主主湿证,脾虚湿证,脾虚涩脉涩脉脉细行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主气滞血瘀,伤精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血少,痰食内停结脉结脉脉来缓中时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主阴盛气结,寒痰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瘀血,气血虚衰 2. 数数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相类相类脉脉相类相类点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疾脉疾脉至至数数快快速速脉来脉来急疾急疾一息七至以上一息七至以上阳极阴竭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元气将脱动脉动脉多见多见关部关部   脉短如豆脉短如豆滑数无力滑数无力实证:实证: 阳盛热实阳盛热实            邪实阻滞邪实阻滞促脉促脉往来急促往来急促   数而时止数而时止止无定数止无定数虚证:脏气衰败虚证:脏气衰败 虚脉及相类脉虚脉及相类脉实脉及相类脉实脉及相类脉根据脉动强弱根据脉动强弱 1. 虚虚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相类脉相类脉 相类点相类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细脉细脉脉脉动动应应指指无无力力脉细脉细如线如线 应指明显应指明显 按之不绝按之不绝热盛热盛微脉微脉极细极细极软极软  按之欲绝按之欲绝 若有若无若有若无  至数不清至数不清邪盛与正虚邪盛与正虚短脉短脉脉动应指不能满部脉动应指不能满部 ,,只现于寸部或关部,只现于寸部或关部,尺脉常不能触及尺脉常不能触及诸虚诸虚      湿湿代脉代脉脉来脉来迟缓力弱,时发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实数歇止,止有实数脏气衰微脏气衰微(脉代无力脉代无力)痹证、痛证痹证、痛证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脉代脉代跌打损伤跌打损伤         有力有力 2.实实 脉脉 及及 相相 类类 脉脉相类脉相类脉 相类点相类点脉象脉象主病主病滑脉滑脉脉脉动动应应指指有有力力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如盘走珠主痰主痰饮,食积,实热饮,食积,实热长脉长脉脉体长脉体长直,超过本位直,超过本位主阳主阳证、实证、热证证、实证、热证弦脉弦脉形直体形直体长,如按琴弦长,如按琴弦主主肝胆病、诸痛、痰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饮,疟疾紧脉紧脉脉来绷紧脉来绷紧有力,屈曲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牵绳转索主寒主寒证、痛证、宿食证、痛证、宿食 相相 兼兼 脉脉 真真 脏脏 脉脉1. 相兼脉:相兼脉:凡脉象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复凡脉象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复合构成者称为合构成者称为““相兼脉相兼脉””或或““复合脉复合脉””2. 真脏脉:真脏脉:真脏脉是指疾病危重期出现真脏脉是指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以无胃、无神、无根为特点,的脉象,以无胃、无神、无根为特点,又称又称““败脉败脉””、、““死脉死脉””、、““绝脉绝脉””等等 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的一种诊病方法二、二、 按按 诊诊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