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1.50KB
约26页
文档ID:232562007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_第1页
1/26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区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l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可将植物的分布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l分布区的形状外形差别很大,但许多植物的分布区形状有相似之处如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 多度中心:在一个植物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发生(起源)中心:某一物种或更高级别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变异中心:在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就是种的变异中心 残遗中心:一个种原来占有较大的分布区,但因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而强烈收缩,致使该种植物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残存,这个残存的地方就称为残遗中心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l单境发生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渐传播出去l多境发生论: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l泛境发生论:旧种进化达到质变,新种就在旧种的背境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经过以上途径后,再通过植物的侵移形成大小不同的分布区造成植物分布区间断的原因有多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由于某些植物分散迁移以及植物在原来分布区范围内死亡而发生由于陆地下沉而发生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造成间断分布人为影响造成间断分布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有: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第二节 植物群落与植被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集合体。

植被:整个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和就构成了地球上的植被一、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弄清群落的种类成分对每一个种的多度、盖度、和频度进行统计多度:表示某一个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少盖度:反映某一个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水平空间面 积,分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两种频度:表示某一种植物的个体在群落中不同地点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在群落中的水平分布格局确定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季相:主要片层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常常使群落表现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即群落的季相生活型:对环境因子具有相似适应关系并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特点的植物就组成了一个生活型片层结构:同一种或生活型相近的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和特殊植物环境的结构垂直结构: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高矮不同,它们在群落中各自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使群落表现出成层现象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群落的一些特殊小环境中“小群落”的分化和植物种类分布的不均匀性植物群落的波动和演替群落波动:由于环境条件的周期性或偶然性变化、生物本生的活动周期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群落中各种类组分的数量比、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干扰不强烈,群落的变化常是短暂的、可逆的,表现为一种围绕平衡状态的波动。

群落演替: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进展演替:稳定性小、结构简单的群落向稳定性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发展(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相反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的类型地带性植被(显域植被):分布主要受气候支配,多分布在特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分布与土壤因素密切相关,同样的植被类型可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区: 我国最南部的植被地区,包括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南部地区典型植被分三大类:热带常绿雨林;落叶、长绿混交的雨林和红树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区域: 范围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本地区长绿阔叶林的树种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茶科和金缕梅科植物为主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本地区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这是温带地区的主要森林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各种落叶栎类,其他的落叶树种有桦、槭、椴、楝花泡桐等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灌草丛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本地区的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人参、北细辛等为特有种;乌拉草为当地著名的纤维植物寒温带针叶林区域: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的落叶针叶林为主为我国主要林区之一,森林面积估计在20000万公顷以上。

温带草原区域:代表性植被主要为密丛禾本科植物组成的温带草原,除了禾本科植物外,豆科、莎草科、菊科、黎科和百合科植物也占重要地位温带荒漠区域:以黎科植物为常见,其中尚有蒿类柽柳、沙拐枣等,一般是小型半灌木;具有适应干旱的特征;还有生活周期很短的短命植物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潜力较大的高原畜牧业地区,有许多蒿草、苔草以及各种禾本科草类,都是优良的天然牧草植物分布的规律性: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由南至北因热量变化而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和由海洋至大陆中心因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各种植被类型成带状由赤道从南向北依次更替:热带雨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分布因水分状况由东向西、按经度方向成带状更替的现象即为植被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通常随海拔的升高,群落的结构趋于简单,种类减少,群落高度降低由山体的下部向上,可以分为森林带、灌丛带、草地带、冻原带和冰雪带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与地球上植被水平分布的顺序有其相应性:如山体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垂直带谱: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

在温带南部的垂直带谱: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在温带北部垂直带谱: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更北(冷)的山体垂直带谱:针叶林带植被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这些类型的植被子阿地球表面不单独形成一个“带”,它们散布在各个植被带中;决定它们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下的局部特殊生境,不决定于当地的气候条件沼泽植被通常出现在地形地洼、土壤水分过于孢和的地区,散布在各地带中的沼泽非常相似,甚至在不同地带的不同沼泽中可见到相同的科属组成可分为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和藓类沼泽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而且各地群落中植物的科属组成及生态特征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开发利用现况目前利用的植物约25000种,其中约1500种是栽培植物,包括:1、食用植物: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等2、糖和调料: 糖:甘蔗、甜菜 调料:香料(起源于亚洲)肉桂(桂皮),肉豆蔻,西香,胡椒等 香草(起源于温带)葱属,伞形科茴香,芫荽,当归,香芹菜等3、药材:作为中药的有5000多种,常用的中药材500余种左右4、纤维:棉花、大麻等5、燃料和木材:6、观赏类:二、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3、永续利用 根据资源蕴藏量和生长量有计划地开采利用 轮采轮伐,给植物以休生养息的机会 挖大留小,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森林采伐避免皆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把分散、面临枯竭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人工驯化和培育,不但能保护稀少的资源,同时又能建成原料种植基地,为市场提供数量稳定的优质产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1、建立资源数据库2、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4、不断从野生植物中研究和寻找新的有用的种类5、重视商品基地建设人类未来的发展与植物一、未来的农业生产 1、植物基因工程 传统育种基于整体水平上的性状表现而实施改良,故周期长,改良效果和效率均较差 分子生物学揭示了性状遗传的机制,找到了控制性状发育的基因 把不同植物乃至动物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用“工程”的方法转移到所需的植物中去,实现该植物性状的改良植物基因工程通过DNA重组技术改良的主要作物及引入的宜农性状作物名称 宜农性状 苜蓿 耐除草剂、抗病毒 苹果 抗虫 油菜 耐除草剂、抗虫、油质改良 硬皮甜瓜 抗病毒 玉米 耐除草剂、抗虫、抗病毒,麦胚凝集素 棉花 耐除草剂、抗虫 黄瓜 抗病毒 甜瓜 抗病毒 番木瓜 抗病毒马铃薯 耐除草剂、抗虫、抗病毒,提高淀粉含量, 许多非马铃薯产物的形成,如鸡溶菌酶水稻 抗虫、蛋白质含量改良续上表作物名称 宜农性状大豆 耐除草剂、蛋白质含量改良南瓜 抗病毒草莓 抗虫向日葵 蛋白质含量改良烟草 耐除草剂、抗虫、抗病毒番茄 抗病毒、耐除草剂、抗虫, 熟期改良,高温发育滞后核桃 抗虫2、植物细胞融合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进行改良将两个不同生物的细胞以人工方法使其融合得到杂种细胞程序: 将两种植物(生物)作单细胞处理 用酶除去细胞壁,制成原生质体 利用融合剂(聚乙二醇)使两种原生质体融合产生融合细胞 在试管中培养该融合细胞成愈伤组织 继而诱导培养成植株1978年德国首次获得马铃薯和番茄的细胞融合植物薯番茄已经获得的有:大豆烟草,拟南芥白菜,烟草颠茄,番茄马铃薯,甘蓝白菜(白甘蓝),橙枳(橙枳)等3、向农业中引入野生植物将新的植物从野生状态引入栽培二战期间,美国因得不到橡胶供应而大量种植银胶菊后来由石油制品合成橡胶,停止种植银胶菊随石油短缺,现在银胶菊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稗子,杂草,分布广,抗性强,有较好的开发前景4、农业生产新领域生产更多食物和纤维,为其他行业提供更多原料生物能生产:把农业变成一个重要的加工太阳能的能源产业 如利用作物秸杆,通过微生物发酵,使其转化为酒精一类的能源物质蛋白质生产:目前主要开发利用单细胞蛋白 如酵母蛋白质含量占细胞干物质的4555%,营养十分丰富,成人每天吃1015g干酵母,蛋白质的需要就足够了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利用细胞培养产生有用代谢产物 如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紫草宁衍生物,其生产率是天然栽培植物的700倍。

1982年日本成功的用细胞培养法生产人参植物全株利用“植物全身都是宝”的时代已经到来二、未来的森林世界人口剧增,地球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导致环境日益恶化,灾害频繁发生随着对木材和纸张需求的增加,培育快速生长的树木日益紧迫组织培养技术可产生大量无性系树苗,可成为将来标准的商业性操作技术三、未来的生存空间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已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植物能调节气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净化污染,减弱噪声,因此用植物监测和净化环境是改善环境质量,创造适宜人类长久生存的良好的环境的重要途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