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6.59KB
约11页
文档ID:227119348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_第1页
1/11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王丛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准上的区别,也是墨子比孔子还要高明的地方之一兼士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哪些呢?墨子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谈辩、说书、从事谈辩,即交谈辩论;说书,说法之一是研究文献;从事,指劳动、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墨子开设的三个学科。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并不要求一个人全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是主张因人而异:“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这既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实施,也体现了教育上的量力性、差异性原则说到量力性原则,墨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首先注意到这一原则且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教育家《墨子公孟》篇载:“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要跟从墨子学习他的学说,又要学习射箭墨子说:“不能智慧的人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然后再进行实践国士一边作战一边去扶人,尚且顾不到现在你们并非国士,怎么能够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技呢?”“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这是史上对量力性原则的最早阐述二、教育标准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差异孔子的教学内容,也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以知识为主;“六艺”,即礼(礼节)、乐(音乐,含诗歌、舞蹈等)、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以技能为主但孔子的技能(六艺)指向贵族,墨子的技能(道术),指向平民《论语子路》篇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曰:“小人(平民)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依孔子所言,君子做到礼、敬、信就可以了,种庄稼种菜,那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平民)要做的事所以,樊迟不是做君子的料,只能做一个小人(平民)如果樊迟是墨子的学生,墨子就绝不会像孔子那样瞧不起他,反而会熱心地指导他墨子的教育活动中,职业教育的要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职业教育第一人当然,这也不能说孔子就错人有社会分工,学校也有社会分工我们要强调的是,墨子注重职业技能的思想,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三、教育内容的差异,也导致了教材的差异“六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被用作学校教材的典籍,孔子墨子也都将其用作教材但除了公用的教材外,教师也有自编的教材,类似今天的校本课程六经都经过孔子整理相较于孔子,墨子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就似乎更大1.墨子的教材数量多与《论语》《孟子》只是记录师生之间的活动、对话不同,《墨子》共十五卷,除个别篇章外,其他都可看作是墨子的教学讲义,亦即教材保守点说,第十卷到第十五卷,除第十二、十三卷外,其余都是教材。

2.墨子的教材,内容涵盖广泛第十、十一卷,共有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都是关于谈辩的,世称“墨辩六篇”有人据此推测,墨子可能开设了“谈辩”的学科第十四、十五卷,是关于军事和器械制造的这些教材中,涉及逻辑学、宇宙学、数学(含几何、代数)、物理学(含力学、光学)、军事学、哲学、机械制造……3.墨子的教材,研究极为深入,其成果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甚至已经超越了时代,即使从世界的角度看,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墨辩六篇”中蕴涵着丰富系统的逻辑知识,有人说,比“欧洲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更全面,堪与印度的因名学说相较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逻辑学第一人墨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然科学家,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成就极高,也可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数学家、物理学家在数学方面,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例如他给圆下的定义是:“圜(圆),一中同长也《经上》)亦即,圆形有一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到圆上各点都一样长这与欧几里得的关于圆的定义极为吻合:圆是由一条线包围着的平面图形,其内有一点与这条线上任何一个点所连成的线段都相等在物理方面,墨子同样给出了一系列物理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也都同样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譬如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中说:“衡而必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意为:用衡器称量物体的重量时,横杆一定要平正,关键在于调整得当加重在横杆的一旁,必定会使它下坠如果重物和权的重量不一样而又能够平和,必定是秤头短、秤尾长在秤头短、秤尾长这样的情况下)往衡杆两边加上相同的重量,那么秤尾必定下坠,这是因为秤尾占了优势的缘故有人指出:墨子认识到,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这等于是阐述了杠杆定理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本”即为重臂,“标”即为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德定理”,其实墨子比阿基米德早好多年就发现了杠杆定理,应称之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墨经》中记载:“景(影)到(倒),在午(两束光线正中交叉)有端(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景光之人,煦(照)若射(射箭),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墨子说,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可以说,如果墨家这一学派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的历史一定是另一种面貌,至少,科技绝不会落后中国的历史选择了孔子而不是墨子,就自然科学而言,的确是中国历史的不幸四、墨家更充分地体现了学校的特点孔、孟所代表的儒家,对于学校方面的特点体现得并不充分,如组织松散,缺乏严格的纪律,缺少实践方面的要求墨家在这方面则做得比较好,学校的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他们有纲领,即要实现“义”有组织,最高领袖称“巨子”,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的腹,就曾是墨家的巨子既然有最高领导人,想来也应该有不同层级的负责者他们注意了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要说,而且要做所以,要求成员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甚至还要接受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加战斗,這使得墨家成为了一个准军事团体不但要说到,还要做到腹之所以大义灭亲,杀掉自己杀了人的儿子,就是因为墨家有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他们有纪律,要求成员都要身穿布衣,脚蹬木屐,以自苦为荣五、墨子对教育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关于教育的性质,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这类似于后世所主张的,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一种准公共事业它不直接产生物质效益,却往往比直接产生物质效益的行业作用更大《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意为: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懂得道理)的人勉力教人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他两种显得更重要墨子举例说:“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鲁问》)意即: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一个农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获得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

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正是从这个角度,墨子充分肯定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墨子鲁问》记载了墨子与吴虑的对话:“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教师,就是“教人耕”的人墨子招收学生,亦面向底层孔子倡“有教无类”,自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墨子更彻底,不但不要束脩,而且还动员入学,有点像后世的义务教育或强制教育了《公孟》篇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这段话记载的是:墨子曾劝他的一位弟子去学习,这位弟子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由拒绝墨子批评他:“你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那些爱美的人,难道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爱美而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吗?那些向往富贵的人,难道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贵而放弃自己对富贵的追求?更何况‘学是一种义事,属天下最贵重的东西,因此,你何必去管别人怎么做?你自己努力学习就是了。

从这点看,墨子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义教第一人墨子招收学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实施教育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之为“强学强教”,这一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