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动训练学章节总结习题集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15KB
约13页
文档ID:509668642
运动训练学章节总结习题集_第1页
1/13

运动训练学习题集体育科学学院一 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10 分)第一章1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2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搞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第四章1 运动训练原则: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3 集群训练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4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与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的训练原则第五章1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2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3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4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5 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八章1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2 想象训练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过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表象第九章1 运动员心里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里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科学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第一章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纳为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学)因素三个方面2.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第二章1.按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所有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项群。

2.依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400 米跑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400 米游泳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第三章1.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2.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与对手的发挥程度取决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与比赛条件)3.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一般从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两方面给与判定第四章1.(成功动机)是激励运动员长期、艰苦参加竞技运动训练的内部原动力2.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的第五章1.短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心率强度应该在(170 左右),长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心率强度应该在 150 左右2.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定量化)等特点第六章1.提高移动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另一个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2.儿少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3.发展灵敏素质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第七章1.所谓技术流派,指不只一个运动队,而是若干运动队都具有(相似的技术风格)2.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生物学、(社会学指标和质量与数量指标)第八章1.竞技战术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2.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称为(战术指导思想)。

3.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取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称为(战术行动)第九章1.依心理训练的内容与专项训练的关系可将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2.运动员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意念、(诱导和模拟)3.情绪消极是运动员在激烈竞争的刺激下,对(超限心理负荷)所产生的一种失常的心理体验第十章1.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由先天性遗传途径获得,一部分由(后天性训练与生活)途径获得2.(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活动的核心三.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第一章1.竞技体育由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部分构成×)2.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竞”和“技”两个方面√)3.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独立指导下完成的体育活动×)第二章1.运动技术对标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决定性作用×)2.田径运动中的所有项目,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3.体能主导类项群的项目同时也都属于测量类项群√)4.排球既属于多元动作结构项群,又属于评分类项群×)第三章1.运动训练过程的始发点是确定训练目标×)2.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能力×)3.人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竞技能力。

×)4.赛前训练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第四章1.训练过程的负荷―恢复―提高循环往复是系统性训练原则的重要依据之一×)2.获得经济效益是现代运动员训练的原动力,传统的教育手段意义已经不大×)3.运动负荷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生理负荷×)4.机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第五章1.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2. 分解练习法多用于简单动作的训练,而完整训练法则更多的适用于复杂的技术动作×)3. 重复训练法对于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无氧及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提高都有良好的促成作用√)第六章1.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都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的×)2.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比例是固定的(×)3.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控制在 60%左右(×)4.速度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时会出现速度障碍现象(√)5.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6.训练中常使用的爆发力就是快速力量×)第七章1.运动技术是以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为基础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2.乒乓球运动员的“左推右攻”,是由两个技术动作连接组成的技术组合√)3.对于运动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应多使用语言法。

×)4.竞赛规则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好发展速度√)第八章1.为了弘扬体育道德精神,赛前制定战术方案时不能向对手提供假情报×)2.集体战术以个人战术为基础,并对此加以协调配合√)3.战术方案是制定赛前战术训练的基础,一旦确定就不可再改变×)4.战术形式是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取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5.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能力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6.在比赛中培养运动员战术能力的方法称为模拟训练法×)第九章1.运动员广泛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作用√)(2.赛前进行积极的想像,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可以消除运动员的焦虑情绪 √)第十章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决定了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2.儿童少年的竞技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要尽早进行专项化训练×)四、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第一章1.从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的有机组成部分是(ABCD)A.运动员选材 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 D.竞技体育管理2.促成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ABC)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C.社会学因素 D.美学因素3.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CD)A.管理人员 B.科研人员C.教练员 D.运动员第二章1.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BC)A.素质 B.技术 C.战术 D.裁判2.对体能主导类项群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BC)A.形态 B.机能 C.素质 D.智能3.对技能主导类表现性准确性项群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BD)A.体能 B.技术 C.战术 D.心理第三章1.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评定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的要素(BC)A.竞技状态 B.竞技水平 C.比赛名次 D.训练水平2.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以下哪些要素构成(ABCD)A.体能 B.技能 C.战术能力 D.心理与智能3.下列因素中,用来评价训练负荷强度的因素是(ABD)A.速度 B.高度 C.次数 D.密度第四章1.下列四项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ACD)A.重量 B.难度 C.距离 D.组数2.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构成负荷量度的因素是(AD)A.高度 B.次数 C.时间 D.密度第五章1. 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将运动训练方法分为(ABC)A.持续训练法 B.间歇训练法 C.重复训练法 D.完整训练法2.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包括(AB)A.模式训练法 B.程序训练法 C.循环训练法 D.重复训练法第六章1.提高移动速度的基本途径(AC)A.力量训练 B. 快速反应C.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D.有氧训练2.为发展运动员耐力,可采用哪几种方法(ABC)A.变速跑 B.法特莱克跑 C.越野跑D.以无氧磷酸原代谢为主要供能途经的训练3.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ABCD)A.信号刺激法 B.运动感觉法C.移动目标的练习 D.选择性练习第七章1.影响技术的客观因素包括:(ACD)A.竞赛规则 B.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C.器材设备与场地 D.技术环境2.技术风格的特性包括:(ABC)A.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B.稳定性C.独特性 D.易变性第八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