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5.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和“富民”,你是如何理解的?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乙]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国人道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下车引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字,对比鲜明9.甲乙两文都涉及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⑤者,鹯⑥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③尔也:而已④圹:原野⑤爵:同“雀”,鸟的一种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10.根据表格里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方法举 例文言语句释义课内联想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故为渊驱鱼者①故:辨音解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读hào,喜欢所恶勿施尔也②恶:古今异义月色入户:门,今义为窗户七里之郭③郭:词类活用周亚夫军细柳: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④威:11.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1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就体裁而言是律诗,就内容而言是怀古诗;作者是中唐诗人,他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
B.【甲】诗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乙】【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C.【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丙】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两文均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D.【乙】【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两文中的“道”意思一样,都可解释为“施行仁政”14.同样写“战争”主题,【甲】诗中的“① ”就是【乙】文中所说的“天时”乙】【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丙】文中“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乙】文句子来解释就是“② ”;【乙】文“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①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②之拔③逼阳④,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⑤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挺经》)【注】①国藩:即曾国藩,晚清时期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②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③拔:攻克,夺取④逼阳:春秋小国⑤遽(jù):迅速、立即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C.皆初气过锐 皆以美于徐公D.渐就衰竭之故 公问其故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以其境过清B.小大之狱 水陆草木之花C.气已竭而复振 面山而居D.受创于张辽 皆以美于徐公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18.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手法。
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对比在文章中的作用1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五、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丙】忆王子立 苏轼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2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明 年 余 谪 黄 州 对 月 独 饮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而蜀人张师厚来过 及鲁肃过寻阳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不知木兰是女郎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23.【丙】文中的四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情感,请联系诗文作具体赏析24.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三文都写了饮酒,但作者借酒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B.【甲】【乙】两文写景上都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顺序C.【甲】文写湖心亭邂逅金陵客,【丙】文写聚散离合、人事变迁,叙事都很简洁D.【乙】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直接抒发寄情山水之乐;【丙】文则以“哀哉”一词含蓄地抒发对友人的情感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25.下面各组划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C.惧其不已也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