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问》赏析一

x****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45KB
约6页
文档ID:321586465
《天问》赏析一_第1页
1/6

《天问》赏析一 《天问》赏析(一)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行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肯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依据庙堂壁画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细心结撰的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白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行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闻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奇妙鬼怪之说”,他好像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很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探讨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很多方面提出了一百零一零一七十多个(一说一百零一零一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很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究精神,对传闻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相识论。

《天问》以新颖 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状况,“明明闇闇”四句讲宇宙阴阳改变的现象其次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闻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九州安错……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闻中关于地球的一些状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闻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闻,文章富有改变,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闻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其次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闻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闻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闻,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怜悯,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事实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受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白自己的政治主见,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化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运用,富于改变,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调,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改变,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

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 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别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 【《天问》赏析(一)】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