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9期 98年6月 40談福建的印經與經書流通 周書榮 福建省佛教協會 【提要】本文分二部分概介大陸福建地區印經與經書流通概況第一部分介紹福建地區歷來藏經的印製概況及介紹福建省境內典藏的藏經;第二部分介紹福建省流通經書印製的概況 關鍵詞:藏經;福建省;大陸印經會 一、福建的印經業 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歷代的翻譯與流通,經典數量逐漸增多,後匯集成經、律、論三部而合稱之為「藏」南朝梁武帝蕭衍於天監十四年(515年)總集佛教經典,命沙門僧紹撰《眾經目錄》4卷;十七年 (518年) 又命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這是佛教經典編纂為大藏經的早期記錄至唐代,各家編撰的經錄多達二十餘種當時寺院中經典流傳的形式以抄本為主,福建也是如此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李漼詔號福州怡山長慶寺住持大安為「延聖大師」,「賜紫袈裟,命劍南寫開元藏經給之」(註1)景福二年(893年),福建觀察使王潮延請僧人「繕經三千卷,皆極越藤之精、書工之妙,」(註2)置於泉州開元寺經樓上天祐二年(905年)春,福建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命人繕經五千卷藏於莆田靈巖寺 ; 夏 , 又藏佛經541函5,048卷於福州壽山 。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 ,王審知在福州于山建造定光塔後,「繕經五藏,其二進於上,其三附於壽山、定光」 , (註3) 後唐同光年間 (923-926年),王審知在懷安(屬今福州)太平寺,「泥金銀萬餘兩,作金銀字四藏經,各五千四十八卷」(註4) 隨著五代、宋初雕板事業的興起,佛經始有木刻本自北宋太祖於開寶四年(971年)命張從信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經《開寶藏》起,至民國止,歷代雕印的藏經計有《開寶藏》、《契丹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趙城藏》、《磧砂藏》、《普寧藏》、《弘法藏》、《元代官刻本大藏經》、《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 、 《武林藏》 、 《萬曆藏》 、 《嘉興藏》、《龍藏》、《頻伽藏》、《普慧藏》等 其中,福建於宋代雕印了《崇寧藏》與《毗盧藏》兩部大藏經 專題論述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9期 98年6月 41 《崇寧藏》的雕造,由宋禮部員外郎陳暘倡議,福州東禪等覺禪院住持沖真發起勸募,始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當時還建立一所藏院負責此事經過東禪院數代住持沖真、智華、智賢、道芳、普明等的努力,至崇寧二年(1103年)竣工。
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編號從「天」字至「虢」字止《崇寧藏》刻成,書法家米芾為題額,朝廷加號東禪院為「崇寧萬歲」該藏的版式為每版30行,折為5個半頁,每半頁6行,每行17字每經前多有題記以敘緣起,如《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九題記為:「福州東禪等覺院住持慧空大師沖真於元豐三年(1080年) 庚申歲謹募眾緣,開大藏經印板一副,上祝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國泰民安、法輪常轉」(註5)《經律異相》卷一題記為:「福州等覺禪院住持傳法沙門普明收印經板頭錢、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闔郡官僚同資祿位、雕造大藏經印板、計五百餘函時崇寧二年 (1103年) 三月 日謹題」(註6) 《毗盧藏》的雕造,始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 ,由福州開元禪寺住持本明與寺中僧人本悟、行崇、德華、圓津等發起勸募,當地信眾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等予以協助在開元寺本明、元忠、法超、惟沖、必強、了一等歷任住持的努力下,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告竣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編號從 「天」字至「頗」字其版式與《崇寧藏》相同,每經前亦多有題記如《大般若經》第百一卷題記為:「福州眾緣寄開元寺雕經都會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與證會住持沙門本明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諸資祿位,雕造毗盧大藏經印板一副、五百餘函。
時政和壬辰(1112年)歲十月 日,勸緣沙門本悟謹題」(註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題記為:「福州開元禪寺住持傳法賜紫慧通大師了一謹募眾緣,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同資崇祿位,圓成雕造毗盧大藏經一副時紹興戊辰(1148年)八月 日謹題」(註8) 由於歲月流逝,世事滄桑,國內所存的《崇寧藏》與《毗盧藏》只剩下二百多卷,而大部分則流散在國外1989年起,經福州旅日華僑林伯輝居士聯繫,福建省佛教協會決定將現存於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的《毗盧藏》全部複印請回,此事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以及日中協會的大力支持福州開元寺提潤法師捐其行醫所得港幣30萬元作為部分複印經費日中協會還先複印其中的100冊贈送給福建省佛教協會註:1990年4月6日,《毗盧藏》的部分複印本由日中協會代表林伯輝居士專程護送至福州福建省佛教協會在羅山法海寺舉行了隆重的接經法會全藏的複印,尚未告竣 此外,元延祐二年(1315年),福建建陽後山報恩寺萬壽堂還雕印了 《毗盧藏》 中的 《般若》 、《寶積》、《華嚴》、《涅槃》四大部經,計84函發起人為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榮祿大夫吳國公亦黑迷失與釋覺琳。
由於此藏刻於元延祐年間,近代學者稱之為《延祐藏》福州鼓山湧泉寺法堂內原存有該藏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大寶積經》120卷、《大般涅槃經》40卷及後分2卷 , 計762卷 (其中約50卷為補抄本)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佛教學者龍池清來鼓山調查佛教經典,他以為寺中所存的四萬多專題論述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9期 98年6月 42卷佛教經典中,最值得重視的為這部元刻藏經,並記敘道:「(經文)為每面六行,行十七字,字體相當秀麗,即還較諸元代的普寧寺版(按:即元《普寧藏》)為優得多」(註9)鼓山湧泉寺所存的這部藏經惜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如今,國內唯北京圖書館存有該藏的《大寶積經》殘帙第二十與第五十九兩卷 元代以後,福建各大寺院的藏經多由朝廷頒賜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明肅皇太后賜全藏678函與寧德支提寺;因應福建地方官之請,這部藏經留在福州開元寺二十七年 (1599年) ,神宗朱翊鈞又賜全藏與支提寺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朱翊鈞賜全藏678函與福清黃檗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廷賜福州鼓山湧泉寺御藏4櫥,乾隆七年(1742年)又賜御藏7,240卷。
光緒元年(1875年),福州怡山西禪寺僧微妙赴京,請得《大清重刻龍藏》5,480卷、 《續藏》2,390卷,計724函九年(1883年),僧妙蓮接任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之後,他曾修復漳州南山寺與創建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並晉京為這兩寺各請得一部《龍藏》宣統二年(1910年),莆田南山廣化寺僧本如也從京城請回一部《龍藏》 福建省現存歷代漢文大藏經卷帙表 朝代與藏經名稱 函帙卷數 刊刻印行時間 附注 北宋《崇寧藏》 580函,1,440部,6,108卷 北宋元豐三年至崇寧二年(1080-1103年) 一稱《崇寧萬壽藏》,即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大部分流入日本,存宮內省圖書寮註10)國內僅有少數殘本泉州開元寺存有3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九五、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二、《阿毗達摩順正理論》卷第八(後兩種乃元大德九年(1305年)重印,即宋版元印本) 北宋至南宋《毗盧藏》 595函,1,451部,6,132卷 北宋政和二年至南宋 紹 興 二 十 一 年(1112-1151年) 即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大部分流入日本,(註11)國內僅存少數殘本泉州開元寺存有:《釋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論論主李長者事迹》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六六等殘卷。
福建省佛教協會已著手複印存於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的《毗盧藏》 專題論述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9期 98年6月 43 朝代與藏經名稱 函帙卷數 刊刻印行時間 附注 金《趙城藏》 682帙 ,6,900餘卷 約 在 金 皇 統 九 年(1149年) 以前至大定十三年(1173年)完工後部分經版毀於兵火,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又補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影印該藏所特有的孤本佛教經籍,名為《宋藏遺珍》,計120冊,46種,255卷泉州開元寺與廈門南普陀寺各存有一部 南宋至元 《磧砂藏》 591函,1,532部,6,362卷 約南宋寶慶至紹定年間 (1225-1233年)開雕,元至治二年(1322年)竣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將之整理為《民國縮式影印南宋版磧砂藏》福州雪峰崇聖寺、泉州開元寺、惠安平山寺、廈門日光岩寺各存有一部;廈門南普陀寺存有兩部 明《洪武南藏》 678函,1,600部,7,000多卷 明洪武五年至三十一年 (1372-1398年)泉州開元寺所存只有568函,卷數且多殘缺不全 明《永樂南藏》 636函,1,610部,6,331卷 明永樂年間(1403- 1424年)據《洪武南藏》重刻。
福州鼓山湧泉寺存有全藏 明《永樂北藏》 636函,1,621部,6,361卷 明永樂十九年至正統五年(1421-1440年) 寧德支提山華藏寺存有該藏明正統四年(1439年)內府刊本6,441卷福州鼓山湧泉寺存有全藏 明《嘉興藏》 正藏210函,續藏90函,又續藏43函 ,2,090部 ,12,600餘卷 明萬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589- 1676年) 一稱《徑山藏》,福州鼓山湧泉寺存有該藏,但卷帙不全泉州開元寺存有殘卷: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上、中、下三卷及《寶雲經》卷第六、七兩卷 清《龍藏》 724函,1,669部,7,168卷 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竣工(1735- 1738年) 版式、內容與《永樂北藏》相同福州鼓山湧泉寺、怡山西禪寺,瑞峰林陽寺與漳州南山寺均存有全藏 民國《頻伽藏》 1,916部,8,416卷,分訂為414冊,合40函 民國初年和版鉛印,1909-1913年出版全稱《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福州雪峰崇聖寺、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莆田龜山福清寺、寧德天王寺均存有全藏 專題論述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49期 98年6月 44至於域外版本(含域外所編)的漢文大藏經,廈門南普陀寺存有《明大藏經》日本翻刻本一部(隱元東渡日本時曾攜帶福州東禪寺藏經前往,日本寬文九年(1669年),日僧鐵眼據之翻刻,名為《明大藏經》,共1,275函,6,923卷。
南普陀寺所存已佚二十多函)、《日本續藏經》影印本一部(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共1,757部,2,148卷)莆田廣化寺存有《高麗藏》影印本一部泉州開元寺存有日本《卍正藏經》七千卷與《弘教藏》八千餘卷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亦稱《大正藏》,共100冊,13,520卷),福州鼓山湧泉寺、怡山西禪寺、羅山法海寺、莆田廣化寺、建甌光孝寺、廈門南普陀寺以及福州佛教居士林各存有一部日本《卍續藏經》(共150冊,7,143卷,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福州鼓山湧泉寺、羅山法海寺、廈門南普陀寺各存有一部 二、福建的經書流通 福建寺院的經書流通始於宋代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 ,福州東禪寺發起刊刻《崇寧藏》,政和二年(1112年),福州芝山開元寺發起刊刻《毗盧藏》,這兩藏當時曾在全國大寺院流通,並傳至日本國內的今已無完帙,傳至日本的,後由日本宮內省圖書寮將這兩藏不同版本配合成為一藏 《福州藏》 (參看 「一、福建的印經業」 ) 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4月,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由文物部門清理,在法門寺真身寶塔的經卷中,發現《毗盧藏》的殘卷二十卷(法門寺真身寶塔第一次清理出的《毗盧藏》,包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三殘卷和《大寶積經》三殘卷,千字文編號始「天」終「平」。
第二次清理中發現《毗盧藏》四殘卷,千字文編號始「列」終「結」)除卷帙繁多的這兩部大藏經外,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福州玄沙寶峰院刊行《玄沙師備禪師廣錄》3卷,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福州光孝寺刊行《大慧普覺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