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沙市博物馆藏东汉铜尺探究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50KB
约6页
文档ID:204487996
长沙市博物馆藏东汉铜尺探究_第1页
1/6

长沙市博物馆藏东汉铜尺探究2006年,湖南省文物局组織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对长沙 市博物馆藏文物进行了鉴定在鉴定过程中,馆藏四把东汉 铜尺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因为在以往与度量衡有关的书籍和 图录中,只是记载了湖南省博物馆藏有诸多尺子这些尺子 均出土于墓葬之中,并伴有其他文物出土,可以确定其准确 的时代特征四把尺子按照纹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几何 纹;一类为鸟兽纹现分类予以介绍东汉几何纹铜尺(图一),长23.2厘米,宽2厘米腐 锈,断二处粘补,边沿稍损铜尺正面饰几何纹,其中一端 饰重叠菱形格纹,另一端有孔,背面无纹铜尺刻画有十个 寸格,每格一组单独的纹饰寸格长度不等,两端最长1980 年长沙市工农桥房地局M6出土东汉几何龙纹铜尺(图二、图三),长23.8厘米,宽2.1 厘米两头残破,边沿稍损铜尺正面饰几何纹,一端有孔, 背面饰两条相向的飞龙纹虽然龙纹刻画得非常简单,但是 却将龙的形态最大化地表现出来,这也是难能可贵之处这 把尺子与工农桥房地局M6出土的尺子一样,标明有清晰的 十个寸格,每格一组纹饰1978年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M52 出土东汉彩绘鸟兽纹铜尺(图四、图五),长23厘米,宽2 厘米,厚0. 35厘米。

稍剥落,边沿处修补正背面都分为 十寸,寸与寸之间长度不等,两端较长一端有孔,每寸内 都刻画各种形态的鸟兽纹,纹饰古朴、粗犷豪放,不拘泥于 写实,与东汉画像砖的图案风格相似铜尺表面还留有红色 彩绘痕迹1980年长沙市工农桥房地产局M6出土东汉鸟兽纹铜尺(图六),残长21厘米,宽1.9厘米, 断残三截,锈蚀尺子正面共有八寸保存完好,一端有孔, 每寸内都刻画各种形态的鸟兽纹寸与寸之间均以竖线分 隔,第一寸两端和六、七寸间均以双竖线相隔,双竖线之间 刻画三角形纹饰背面由于磨损严重无法得知是否有纹饰, 但仍有寸格凸显1977年长沙市九尾冲中药二厂Ml出土根据上古传说和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确定,我国在氏族社 会便开始了测量长度的活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 们依靠自身的手、脚、眼等器官来判断事物的长短、大小及 事物之间的距离,并用绳索、树干等物来测量长度,用迈步 来测量地积在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工 作者所发现的房屋地基以及木构件、木石农具和陶质用具上 的纹饰等都是早期测量长度的最好见证除此之外,《大戴 礼记•主言》中:“布指知寸,布首知尺,舒肘知寻,十寻 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孔丛子•小尔雅》中记 载“举足为珪,倍珪为步”等,这些都是反映早期长度测量 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身为度,称以出”、“左 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这说明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确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长度 作为统一的测量工具,而这应该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件具有权 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国家出现以后,这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 测量,而是有规定的单位,并制造和颁布了具有法制性和公 证性的专用测长工具夏商周时期关于尺度的记载多有论 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丈”下云“十尺也”,注曰:“周制八寸为尺,人长八尺,故日丈夫蔡邕《独断》 卷上云:“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也有人考证,西周时八寸为尺属小尺, 以咫为单位,十寸为尺是大尺除了文献多有记载外,在国 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两支牙尺 和一支骨尺,这三支尺子属于我国目前最早的测长工具,传 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其中骨尺长17厘米,尺面刻十寸, 牙尺分别是15. 78和15.8厘米,尺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根据考古发掘表明,至今在我国暂时还未找到春秋时期的尺子,因此无法得知春秋时期一尺有多长,期待后续的考 古发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所知的战国时期尺子质地有铜、骨、木等,数量也较少,共有五支,这些尺子经过计后,一尺约合22〜24厘米之间。

丘光明在《中国历代度量 衡考》中写到:“就目前材料来看,战国每尺仍沿用23.1 厘米为宜"西汉时期的尺子历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只有十支,有铜、 木、竹、骨、铁等质地,其中竹、木尺制作简陋,仅仅刻有 寸而无分,各寸格之间也不相等在这些尺子中,有八支尺 子长度在23-23. 2厘米之间,与秦尺23. 1厘米并没太大差 距,这也印证了汉承秦制之说,因此西汉的尺子长度为23.1 厘米新莽时期测量长度的工具,现在只有两支卡尺和一支铜 丈丘光明在《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 分析,并通过与这一时期的铜量进行对照,确认一尺的长度 也是23. 1厘米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的统计,东汉时期的尺子 共有八十五支,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有五十一支,并且在此 书中还将东汉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鸟兽纹铜尺,这一类共 计十五支;第二类是几何纹铜尺,共有二十一支;最后一类 是骨尺、牙尺,计二十五支这三类尺子质地、纹饰不同, 出土地点也有区别,其中前两种铜尺主要出土于湖南、安徽 两地,并且均以图形分割寸格,无分刻,而骨尺、木尺主要 出土在河南,多以圆圈为尺星,以相互连接的线作寸格虽 说尺子的质地不同,纹饰不同,寸格表示方法不同,每支尺 子的长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尺子的长度平均之后还是可 以得知东汉一尺的长度是23.5厘米,比西汉和新莽时期略 有增长。

根据铜尺上面纹饰的细微变化不同,笔者对《中国历代 度量衡考》一书所收录的十五支东汉鸟兽纹铜尺也进行了分 类,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以尺25为代表的(包括尺25、 尺26、尺30、尺32等)和以尺33为代表的铜尺(包括尺 33、尺34、尺36等),两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纹饰上,尺 25正反两面均刻画鸟兽纹,而尺33两面除了鸟兽纹外,还 刻画有人物纹以及鱼虫纹等,并且其铸造风格与尺25也略 有区别根据纹饰比对,我们发现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 彩绘鸟兽纹铜尺与尺25纹饰相同,尺寸也基本相同,都应 该略大于23厘米其中图六虽然纹饰略有残缺,但是根据 比对可以发现其接近于尺25,因为在其表面没有发现有人物纹和鱼虫纹等几何纹铜尺方面,丘光明在其书中对此类型尺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这其中,多数几何纹铜尺除了正面是几何纹 外,背面均无纹饰,小部分的铜尺在正面刻画几何纹外,有 的还在两端刻画有鸟纹、龟纹等,而背面则刻画有两条相对 的龙或者一条龙纹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何龙纹铜尺与书 中的尺39以及尺56相近,都在背面刻画有两条相对的龙纹, 正面纹饰一样,另一条几何纹铜尺则与其他尺子一样东汉时期的尺子数量较多,每支尺子的长度也略有不 同,长者可达24.5厘米,而短的可有20.5厘米,这些都是 经过测量比对后的结果。

长沙市博物馆所藏的四支尺子中, 有三支较为完好的尺子长度集中在这一长度问,另一支断残 三块的尺子经过测量比对后也是属于这一长度间的,这是东 汉尺子应有的共性在所有的东汉鸟兽纹、几何纹铜尺中,长沙一地就出土 近19支(此数据来源于丘光明一书),如果再加本文所讲的 这四支,那就达到23支之多,占到了东汉尺子数量的近四 成,可谓是一个奇迹长沙能够出土如此众多的尺子,主要 还是从经济方面予以考虑作为度量衡的一种,尺子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商品贸易流通不断发展的结果只有 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才 会出现对尺子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如此多 的铜尺说明东汉时期的长沙经济应该有了一个迅猛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往来也是更加紧密的,这为我们研究长沙经济史 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