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平顺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基本农田污水灌区环境污染的情况,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必须继续认真搞好全县农业面源、基本农田污水灌区环境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全县污染状况,并因地制宜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调研报告 1 平顺县自然环境基本情况 1.1气候、气象和水资源条件 平顺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该县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使各地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差异悬殊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风速1.9m/s,无霜期120~210天,降水分布主要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量很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冬春干旱少雨,降水时集中在7、8、9月份;年平均气温9.8℃,每年1-12月份平均温度分别为-5.8,-3.1、3.5、10.5、16.7、20.8、22.1、20.5、15.2、9.8、2.7、-3.6℃,全年≥10℃的活动积温2700~3800℃,年日照时数2783 h,年平均蒸发量为1631.6 mm主导风向以西南风为主,生物资源丰富,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霜等灾害 主要常年河流有浊漳河、虹霓河、井底河、十字河,其中浊漳河在该县境内流长54km,多年平均流量为14.1 m3/s,枯水期最小流量2.5 m3/s,频率3%,是该县利用的一条主要河流,主要用于发展水利、电力,已经利用其建起了战备渠,有效解决了沿河乡镇人畜用水和发展灌溉。
虹霓河、井底河、十字河也属常年河流,但流量很小,其中虹霓河全长19 kin,多年平均清水流量0.1~0.3m3/s,井底河3.2 km,流量0.25 m3/s,十字河全长3 km,流量0.2 m3/s,下游人民群众在雨季进行利用季节河流有百里滩河、西社河两条,在汛期可由暴雨产生径流,历时很短全县没有一个湖泊,水库有西河水库、北甘泉水库、西沟水库、南五马水库、北坡水库、石匣水库、后家滩水库等7座水库,分布在几个主要河道,基本上是常年没水库存 平顺县系石灰岩山区,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为丰富但分布严重不均,4条常年河流均分布于北部河谷和县境边缘低谷地带,且远离人口集中居住区,地高水低;地下水资源量为1.4172亿m3但浅层地下水极少,地下水埋深均在400~800m以下,开发难度较大全县大部分地区靠自然降雨,利用打井筑池纳雨蓄水解决人畜生活用水困难;只有极少数地方或村进行深井采水供人畜使用浊漳河阳高以下河段符合农业用水(v类)水质,在实会河段为超V类,主要污染物质为氨氮,值为4.23污染来源:浊漳河主要是上游县区的潞城焦化厂、黎城造纸厂、该县的实会焦化厂、车当、阳高电石厂;虹霓河主要是梯后6个硅厂以及上游的20多个选矿厂。
全县工农业及城镇生活总取水量为798.5万m3其中:工业取水218万m3,农业取水(包括农村人畜饮水)541万m3,城镇生活取水39.5万m3按水源分,地表水730.3万m3,占总取水量的91.5%,地下水68.2万m3,占总取水量的8.5%浊漳河有战备渠供农业灌溉利用,另有小水电进行利用发电到目前为止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3%,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1.2农业环境污染源情况 全县主要污染源种类和来源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以及农用地膜残留、农村生活粪水、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生活垃圾等排放途径主要是工业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主要是靠自然渗透,地膜残留主要是农民不进行回收,农药主要是农田残留 1.2.1农作物秸秆污染情况 据调查测算,该县2006年生产各种农作物秸秆总量166900t主要是禾本科粮食作物中的玉米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为60%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是夏、秋收时,极少部分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麦秆等,污染空气 1.2.2畜禽粪尿污染情况 据县畜牧中心统计资料,2007年该县畜禽饲养量为大牲畜1.4871万头,猪2.5508万头,羊5.2912万只全年畜禽类粪便产生量约为12万t(鲜),废水及尿液10万t。
据调查测算,有80%以上的畜禽粪尿得到收集,用于堆积发酵积肥使用到农田里和沼气发酵上,基本没有乱排乱堆污染环境的现象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是农村极少部分散养畜禽粪尿散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水体一些养殖场露天堆放粪肥淋失及臭气污染无害处理不彻底而排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流失的畜禽粪合计约占3~4% 1.2.3化肥污染情况 该县化肥施用量中等偏上,2007年氮肥(折纯)施用量2340t,磷肥(折纯)589t,钾肥(折纯)114t,复合肥(折纯)2195t,主要原因一是有机肥源的减少;二是蔬菜种植对化肥的需求量较多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占损失比重的60%以上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至地下水中占损失比重的10%左右目前使用化肥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是氮磷钾比例不协调,且氮肥稍多,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 1.2.4农药污染情况 全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折纯)约66.3 t左右,平均每亩0.35 kg,主要是水果和蔬菜病虫使用农药较多使用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有极少量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二是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田边或地头。
经雨水冲洗污染水体,因此在土壤和水体中偶尔有残留农药检出现象 1.2.5农膜污染情况 全县每年使用农膜155t其中地膜140t,棚膜15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0.198万hm2左右,地膜回收率约9.68%,主要是棚膜回收利用,但地膜一般只使用1年,农民基本上不予以回收,在田间和地头扔弃,是该县种植业主要污染源之一,可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 1.3农业生产现状 1.3.1农业生产 全县耕地面积1.09758万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09758万hm2,农作物生产以玉米、谷子、小麦和薯类为主,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2408万hm2(其中小麦套种玉米0.0726万hm2)其中玉米0.726万hm2平均亩产550kg;小麦0.132万hm2,平均亩产250kg;马铃薯0.165万hm2,平均亩产1500kg;谷子0.099万hm2,平均亩产250 kg;其他作物0.0792万hm2根据该县的区域、气候特征,可以分为3个农牧产业区,一是东南山地林牧薯类药材区,包括龙溪、杏城、东寺头、虹梯关、青羊、西沟6个乡镇;二是北部河谷漳河岸木本粮油水电区,包括北耽车、阳高、石城3个乡镇;三是西部台地粮油果桑区,包括苗庄、北社、中五井3个乡镇。
耕作制度除漳河岸北耽车、阳高、石城3个乡镇因为无霜期长,约有万亩采取二年三作耕作制度外,其余各乡镇都是一年一熟耕作制度每年粮食总产4700万kg,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3920kg 1.3.2化肥使用现状 全县农业生产主要使用化肥品种有碳铵、尿素、硝酸磷、过磷酸钙等,2007年化肥使用量(折纯)约5238t,其中氮肥(折纯)2340t,磷肥(折纯)589t,钾肥(折纯)114t,复合肥2195t,氮、磷、钾结构之比为20:5:1,平均每公顷农田化肥使用量为0.4365t,使用方式主要是基肥和追施两种,叶面喷肥很少;氮肥利用率40%、磷肥20%、钾肥5070 1.3.3农药施用量及农膜使用量 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地下虫0.792万hm2,分布全县各地主要是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蛴螬等;玉米丝黑穗及谷子白发病0.3234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和西部台地;蚜虫及红蜘蛛面积0.1 518万hm2,主要分布在漳河沿岸乡镇;马铃薯晚疫病0.165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南山龙溪、杏城、东寺头3个乡镇农药使用的品种主要是甲霜灵、代森锰锌、克露、辛硫磷、氧化乐果等一般每亩次用100~200mL,主要是叶面喷施、拌种。
农膜每年使用量约155t,其中地膜140t,棚膜15t,每年回收约15t(主要是棚膜回收利用),回收率约9.68% 1.3.4畜禽养殖业 全县畜禽养殖呈集约化大型规模的养殖较少,养猪年存栏3000头以上的只有苗庄镇苗庄村的山西苗鑫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全县没有一家奶牛规模达到250头以上,肉牛达到400头以上养鸡达到20000只以上的畜禽养殖场 1.3.5秸秆使用情况 全县每年包括玉米、谷子、小麦、豆类等作物秸秆产量约17万t,利用率约60%;秸秆主要处置方式是秸秆覆盖还田、堆沤以及养殖使用 1.3.6农田灌溉情况 全县农田灌溉水系有浊漳河、虹霓河、井底河、十字河4条河流灌溉面积约0.0792万hm2灌溉方式有渠系灌溉和管道灌溉两种,以渠系灌溉为主,即漳河岸3个乡镇,年灌水次数3~6次,主要是漳河岸沿边乡村利用战备渠进行灌溉;灌溉水污染情况轻度.污水灌溉面积基本没有 2 重点农户调查情况 2.1种植业农户调查情况 对全县主要乡镇选择了以种植大宗作物玉米、马铃薯、小麦进行了调查,每种作物选择了10户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该户种植作物种类、使用肥料种类、使用量及使用方式,使用农药的品种、数量及使用方式。
使用农膜的数量及回收率等调查发现该县农户在栽培生产作物过程中,在化肥的使用上以氮肥、磷肥和复合肥为主,其中又以氮肥和复合肥使用较多,而钾肥施用很少,普遍存在农家有机肥短缺和施用较少的情况,除部分农户注重积攒使用农家有机肥以外,大部分农户养殖较少,农家肥肥源短缺,部分存在用地多养地少的情况,不利于土地的长期良好使用;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由于近几年国家严格禁止高毒剧毒的使用.加上该县积极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工作,大部分农民已经认识到农药残留和部分农药降解慢对人体及土壤的危害,在农药的使用上已经逐步使用了菊酯类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的使用除了在蔬菜上因为防治病虫害使用较多外,其他大宗作物都以防治虫害为主使用方式也基本上趋于合理化和节约化在农用地膜使用上,由于该县东南山海拔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玉米不能成熟的情况下,使用地膜较多;其他是在西部台地、百里滩及漳河岸种植蔬菜使用地膜也不少除大棚用棚膜回收外,由于地膜一般只使用1年,农民基本上不予以回收,在田间和地头扔弃,是该县种植业主要污染源之一 2.2养殖业农户调查情况 根据全县畜禽养殖户的种类和分布,选择了20多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了畜禽种类、数量和规模分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以及畜禽粪便产生量及处理方式。
全县畜禽养殖中猪主要分布在西部台地和东南山,除规模养殖有15000头以外,散养有4000多户,养殖量10000多头;鸡主要集中在西部台地和中部百里滩部分乡镇,规模和集中养殖占一半,约15万只,散养的有16万只;羊基本还是以放养为主,约有5万多只,随着该县生态强县的建设,逐步向圈养过渡大牲畜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和漳河岸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上,该县包括猪、鸡在内,除农户散养外,大部分使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粪便产生及处理方式上,除少数养殖户以外,绝大部分粪便被堆积发酵后施用到农田和销售,少量粪便随着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被沼气发酵和利用上 3 畜禽养殖场调查情况 对全县猪养殖存栏在100以上,鸡养殖存栏在5000只以上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调查,一共调查了14个养殖场,对这些养殖场的养殖品种、存栏数量、出栏数量、粪便产生量与利用率、粪便利用方式、废水产生量与利用率、废水利用方式、清粪方式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养殖场存栏从100头到4000多头不等,但都对粪便进行了较好的处理,不是被使用到沼气发酵上,就是经过堆积发酵后使用到农田里,基本没有乱排乱倒污染环境的现象;废水产生、利用及利用方式,基本上是排到农田或者自然渗透到河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