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人教版16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1MB
约276页
文档ID:34452434
新人教版16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1/276

1本册教材教学教学进度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1 周 1~1 周 31 周 4~3 周 13 周 2~4 周 45 周 1~7 周 48 周 1~8 周 49 周 1~11 周 412 周 112 周 2~13 周 313 周 4~15 周 315 周 4~16 周 116 周 2~17 周 1一、时分秒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三、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2、减法整理和复习五、倍的认识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整理和复习数字编码七、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边形周长八、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2、分数的简单计算3、分数的简单应用九、数学广角——集合十、总复习(3 课时)(6 课时)(7 课时)2 课时3 课时2 课时(9 课时)3 课时4 课时2 课时(4 课时)(12 课时)2 课时9 课时1 课时(1 课时)(6 课时)1 课时5 课时(8 课时)3 课时2 课时3 课时2 课时4 课时2本册教材教学总目标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 1 秒的概念,知道 1 分=60 秒。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使学生知道 1 千米=1000 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 吨重的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 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3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单元教学目标4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5第 1 周 第 1 课 第 1 课时课 题 秒的认识 课型 新授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要尽量注意联系实际,借助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 1 分=60 秒2.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1 秒、几秒、1 分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表 多媒体课件6教学过程及各环节时间预设 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2)认识 1 秒和几秒①揭示:秒针走 1 小格的时间是 1 秒。

②秒针走 2 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 1 圈的时间呢?为什么?(3)理解 1 分=60 秒①演示秒针走动 1 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 秒,3 秒……58 秒,59 秒,60 秒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 分=60 秒)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 时=60 分,1 分=60 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①出示秒表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③出示电子表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 时 55 分 57 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4)体验 1 分钟、1 秒和几秒①1 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②学生闭眼感受 1 分钟③1 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 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7答声,学生闭眼感受⑤1 秒钟能做哪些事?8课堂反馈练习设计板书设计9预习作业: 必做作业: 作业布置 选做作业: 本节课收获:存在问题及拟改进措施:教学反思10第 1 周 第 1 课 第 2 课时课 题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课型 新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准备表、多媒体课件11教学过程及各环节时间预设 二次备课一、猜谜游戏引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 时等于多少分”?“1 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 时,3 时 20 分,6 时,9 时 50 分等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1”:2 时=()分(1)教师:1 时等于……?(学生答)那 2 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反馈a、60+60=120 分b、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60×2=120 分2、完成第 4 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60 秒=1 分 60 分=1 时3、教学例 2:(1)例 2 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 7 时 30 分离家,7 时 45 分到校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 分12钟b、45-30=15,是 15 分钟13课堂反馈练习设计板书设计14预习作业: 必做作业: 作业布置 选做作业: 本节课收获:存在问题及拟改进措施:教学反思15第 1 周 第 1 课 第 3 课时课 题 时、分、秒的反馈练习 课型 新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表、小黑板16教学过程及各环节时间预设 二次备课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 3 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2、完成“练习一”第 4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3、完成“练习一”第 5 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4、完成“练习一”第 6 题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 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5、完成“练习一”第 8 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17课堂反馈练习设计板书设计18预习作业: 必做作业: 作业布置 选做作业: 本节课收获:存在问题及拟改进措施:教学反思19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 100以内) ,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0第 周 第 2 课 第 1 课时课 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型 新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条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21教学过程及各环节时间预设 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26+30 48+20 49-20 56+824+9 35-20 46-9 78+9二、探究新知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1)观察教材第 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 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生 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 35,把 35 看成 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