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篇一: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必备大全高中地理会考核心知识 必修一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顺南逆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 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 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 365 日 23 小时 9 分 10 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 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洋流1.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五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
3.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 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必修二 一.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 ,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 农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 (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季风水田农业: ⑴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 ⑶ 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 年历史) (4) 特点: 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② 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4)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③ 大牧场放牧业: (1)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低价低;距离海港进,交通便利 (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④ 乳蓄业: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 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蓄产品需求量大 (3)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⑤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区位条件: 自然: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蓄产品产地) ;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 经营方式:家庭大牧场 科技应用:化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工业: 工业的区位因素:水源、土地、市场、运输、动力、原料、政策、劳动力 工业的主要因素: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 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特征: 一个核心: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二个区位条件:煤炭和铁矿 三个问题:运输量大;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 四个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五个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纺织 ①德国鲁尔区: 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1) 分布:意大利中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 、日本的“硅岛”等 篇二: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知识点大全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 ,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 2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 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 ,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 、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 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 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12 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 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 一 T2=N1 一 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 为区时,N 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 1800 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岩石组成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