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的”“地”在现代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发音分析 王淑芳 刘子涵[摘 要]在现代作品演唱中,我们常遇到歌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的发音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将“de(t)”唱“di”音,而大多数作品中发“di”音似乎更符合歌唱发音韵律本文主要以现代声乐作品为例,从歌唱发声韵律审美来分析“的”“地”的这一发音现象,以期梳理其规律特点,能更好地为歌唱服务[关键词]结构助词;现代作品;聲乐演唱;发音分析[]J616 []A []1007-2233(2018)11-0119-04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普通话里助词“de”,在书面语里习惯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后面写成“得”而在歌唱作品中,“的”“地”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得”,其演唱发音大多数情况下把“de(t)”唱“di”的音,部分声乐学习者不知其所以然歌唱中我们强调语言的清晰、行腔的“字正腔圆”,会对一些字的发音做相应的调整,以符合词曲韵律以及行腔的情感表达而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咬字吐字的规范处理,不得不对“的”“地”的歌唱发音给予关注一、结构助词“的”“地”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发音结构助词“的”“地”在普通话里明确规定读“de”,在现代汉语读着轻声的“de(t)”,其表达的含义是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语两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用在做定语的词或词组后面,组成“的”字结构短语修饰中心语比如幸福的生活;远方的家园地”是专门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用在做状语的词或词组后面如我呆呆地看着男神;默默地哭了其“的”“地”的用法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从现代声乐作品中“的”和“地”的使用频率来看,“的”出现的次数比“地”更多根据大量的现代声乐作品及音频的分析,结构助词“的”“地”在美声类作品里多发“di”音,在民族类作品中绝大部分发“di”音,但也存在既发“di”音又发“de”的现象,流行作品中也出现同类现象例如:1.你的“di”爱在我胸口,每个梦如此温柔,走过的“di”岁月,把你放在我心头……(张妮版《我的深情为你守候》)2.远方的“di”家园富饶美丽,只留下了童年的“di”足迹母亲的“di”恩惠,同胞的“di”心情,故乡啊,我怎能永远和你分离!多少回,隔大海,我在声声地“di”呼唤你;多少回,盼回归,我能紧密地“di”拥抱你! (张婉版《但愿不再是梦里》 )3.想到你,亲切的“di”面容,想到你,慈母的“di”话语,啊,从心里默默地“di”向你敬礼!(廖昌永版《老师,我总是想起你》)4.开心的“di”锣鼓敲出年年的“de”喜庆,好看的“di”舞蹈送来天天的“de”欢腾。
阳光的“di”油彩涂红了今天的“de”日子哟,生活的“di”花朵是我们的“de”笑容 (宋祖英版《好日子》)5.把所有的“de”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de”胸前写过,你是这样的“di”人把所有的“de”伤痕,藏在你身上,用你的“de”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di”人韩红版《你是这样的人》)6.天边飘过故乡的“di”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di”微风轻轻吹起……归来吧,浪迹天涯的“di”游子……眼里是酸楚的“de”泪,那故乡的“di”风和故乡的“di”云韩红版《故乡的云》)通过仔细观察例句中结构助词“的”“地”在语流中的时值,通常都是处于“弱势”地位,是由其发音的高低、长短来体现的从旋律的处理来看,大多也是放在时值短、处于弱拍位置,位于强拍位置占少数从结构助词“的”及构成的结构短语所突出的中心词的位置来看,中心词属于重音音节,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在歌唱中也是夸大的音量和长时值的音高来支撑而从人的情感心理走向来看,歌唱字音的时值长短影响着情绪的推动,上扬的旋律会选择时值较短、音高较高的音来加速情感的表达从例句中来看看语流时值处理作品里“的”在旋律中都处于时值短、弱拍位置,与语言结构的发音时值相符。
此段的“小小的山村,我成长的摇篮”出现了情感爆发,旋律用“三连音”的节奏紧凑感,强调结构助词后出现的中心词“山村”“摇篮”,附点音符的重复运用以及三连音的节奏效果,体现出所包含的对于故乡的深情和眷念山一样的性格,水一般的心田”中的“的”安排在弱拍位置、短时值,情感落脚在中心词“性格”“心田”上,力度从前一句mf—mp到p渐弱,使情感在高潮部分得到了完全的宣泄由此看出,作品中对“的”的处理跟语言结构上所处位置时值相一致二、“的”“地”在歌唱中发“di”音的技术分析结构助词“的”“地”在歌唱中会自然地选择发“di”,而“i”常在歌唱发声练习中也是首要选择的母音那么比起“de(t)”中的[]母音,“i”母音的歌唱发音优势体现在哪儿?1.元音“i”母音的歌唱发音技术分析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难看出,发元音[i]时舌头抵在上齿背上,舌位最前最高,因此处于口腔中的发音腔体最小,发出的声音最细最尖,音高也最高;发元音[]时,舌头几乎是平置于口腔内,肌肉较为松弛,舌位居中,所发出的声音相对又短又轻,比元音[i]要“轻”从歌唱实践来说,“i”母音发音本身就具有集中、明亮、位置高的特点,练习中配合好气息和打开喉咙,就会发出甜美的音色。
而发“[]”音时,处于舌的中间位,舌平口腔略扁,声音位置散,不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振动由于“i”母音的声音比较集中、灵活,可以帮助腔体形成最大的天然扩音器,拥有相当大的共振,在咬字上也更方便一些,所以用很小的动作就能把字吐清晰西班牙男高音克劳斯(Alfredo Kraus)就提出用意大利元音“i”来打开喉咙众所周知,要使剧院的每一个听众都听到好的歌唱声音,是需要正确的音频振动并把声音传送到其耳朵里的因此,在歌唱实践中我们也习惯用元音“i”来找歌唱的高位置的共鸣而从“的”“地”的发音技巧层面看,如果发de,辅音d为舌尖中音,“e”的发音“”为中元音,发音靠后,形成相对较暗的音色;而发“i”时,舌尖音发音靠前,发音更响亮,使我们在演唱中声音位置更容易朝前走,声音整体也更加容易连贯统一这恰能解释歌唱中“的”“地”发音会选择发“i”的原因2.声乐旋律的造型审美需求声乐旋律的造型审美也会让歌唱者自发选择发“di”音而非“de(t)”通过仔细观察前面的例句中歌词的结构助词“的”“地”在语流中的时值,我们发现语句中的定语成分、状语成分与所修饰的中心语的关系,其目的旨在突出中心语的某种特质,在演唱时往往需要倾注丰富的感情予以诠释,而且对中心语的这种“特质”的强调,往往是歌曲的旋律所著重体现的。
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是由歌词语言和旋律共同体现的从词、曲创作到演唱,从无声的书面声乐作品到有声的口头声乐演唱,这是声乐艺术得到完整体现的过程,其声乐演唱的再创造是使声乐艺术得以体现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歌词语言,能使听众更深入、清晰地了解到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内容, 以及相对应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形象词曲结合的高度统一对歌唱的声腔美的影响至关重要歌词的声韵节律,表现在音节中声、韵、调的有机结合规律,尤其是声调的变化,清亮高扬而又舒缓柔和,高低升降、抑扬顿挫,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歌词不仅要适应谱曲时对旋律美的造型要求,而且要适应歌唱时朗朗上口的声腔美曲作者的曲作必须是与词作者的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绪特征相呼应,要深入挖掘词义同时掌握住情感的基调一部好的、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经典声乐作品必须是词、曲作者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主旨、情感色彩的高度融合因此,声乐演唱的再创造过程对歌词发音的选择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美声类、民族类声乐作品中,词曲结构都是比较规整的,曲作旋律明晰优美,歌词凝练,在唱腔的选择上当然也是讲究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要听清楚每一个字,不管这个字的词性,发音时值长短高低,都是满足音乐的艺术表现特性,由此才能彰显音乐艺术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地”发音选择在现代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中,除了少数因旋律上的需要而保留的长音,其自身的词性、音调的时值长短和高低是与旋律保持一致的从以上的歌曲片段节选的分析可知,结构助词“的”“地”的语流中的时值,与自身的词性、音调的时值长短和高低都和旋律保持一致在演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其发音的语音规律与音乐旋律的趋向需要高度融合,其歌唱者会根据发音技巧与字词声调的和谐完美进行字音的处理在例句中,“的”“地”的旋律高低位置、音值以及前一个字的韵母发音的影响都决定了发“ti”音比“t”容易,也更容易使声音保持圆润、统一的美感从歌唱情感的心理变化来看,当我们需要把某个字、某个词的音调提高,要与旋律曲调吻合,我们的语言器官会主动增加力度,并选择能辅助自身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发音方法和位置这也说明喜欢把结构助词“的”“地”唱“di”音的缘由3.歌唱中音节的发音衔接规律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衔接与调节歌唱的共鸣腔体和音色密切关联 共鸣腔体又与元音发音息息相关,而在嗓音声学研究中,元音又与重要的研究问题“歌手共振峰”相关联实验已得出结论:共振峰与元音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唱词辙韵的变化上也就是说“正确发音的共振峰随元音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1]。
五个元音字母中a、o、u的峰宽在同一区域,e、i的峰宽在同一区域,前者峰宽相对窄,后者的峰宽相对较宽;就峰高的情况看,a、e、i、o基本相同,元音u相对略低从元音的音色、共鸣腔体以及音区关系来看共振峰,“共鸣腔体越小,最有可能获得高的共振峰;共鸣腔体越大,最有可能获得低的共振峰”[2]这也就说明i母音容易集中并获得高位置共鸣就元音的发音口型来看,“a的口型是自然张开的,e的口型小一点,i的口型又小而扁一点,唱o时嘴唇拢起圆一点,唱u时嘴唇紧缩一点”[3]从字音开口规律上,一般来讲如果“的”“地”字前面是开口音,口型最好发di,发声器官容易收住字音;但如果前面是闭口音,发de更符合发音习惯但是,旋律的走势以及音高位置和时值长短决定了发“di”音好归韵收音,在大量的美声类、民族类作品中,不管前面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演唱时发“di”比“de”听起来更为自然、舒服例如: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我思念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那就是我》)此句中的结构助词“的”前面出现了开口音“乡”“歌”以及闭口音“丽”,例句旋律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开口音后面发“di”更符合旋律走向和归韵需求;闭口音“丽”的旋律走向是句中要强调的音,音高和时值都是突出了这个字的中心位置,从字的音节衔接轨迹上,中心音的音乐期待需要一个归属感的情感倾向,歌唱者选择“di”音更顺理成章。
因此闭口音后发“de”,虽然符合发音习惯,但在歌唱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部分民族类作品比如《好日子》,宋祖英唱的“开心的‘di锣鼓敲出年年的‘de喜庆,好看的‘di舞蹈送来天天的‘de欢腾”此句“心”是闭口音,时值比较短,从节奏时值的平衡处理来看,“心”“的”与开口音“开”要形成平衡关系,发“di”音比“de”更舒服,此首作品的发音都具有此规律流行作品中也有的发“di”,有的发“de”根据流行音乐的语言生活化、曲调通俗性、音域不宽广等特点,许多歌手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发音例如,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绿叶对根的情谊》)歌词中的“的”根据语音习惯有的发“de”,有的发“di”,这要看演唱者的习惯了结 论歌唱中将结构助词“的”“地”唱“de”还是“di”,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标准从以上的分析得知,现代声乐作品的“的”“地”发音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不管是发“de”还是“di”,在作品演唱时受地域环境、方言等影响,不同地方的人其发音会有所不同,这并没有程式化的要求歌唱本来就是抒发自身情怀,待到曲终人散之时撩人情思的艺术审美。
因此,歌唱时尊重歌唱语言发声习惯,并做到统一原则,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