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贵州省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I)卷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1.50KB
约13页
文档ID:422359036
贵州省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I)卷_第1页
1/13

贵州省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最近,深圳民间组织了“万人购房团”,但从结果来看,所谓的“万人购房团”除了虚张声势外别无长物 , 只是个引起空气震动的口号B .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 , 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C . 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D . 2012年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一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11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故痛不欲生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据专业人士介绍,热气球的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近年来发生的热气球事故大多是因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B .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官员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

C .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光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出现资金链断裂,运营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D . 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3. (2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A . ①⑤④③②⑥    B . ③①②④⑥⑤    C . ④①⑤②③⑥    D . ⑤④②⑥③①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17高三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下面小题当前的中国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指向,一是横向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是纵向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

因为没有借鉴和继承,文学就无法发展如果把借鉴或继承视为目的、视为文学的发展方向,那就错了因为它不仅无补于文学的发展,而会将文学引入歧途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横向借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诸如: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借鉴了某些有益的东西但是,要看到,由于某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因而在横向借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诸如:一味强调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我”,鄙薄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耻于谈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这种试图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取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趋向,决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方向新时期文学在纵向继承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建立社会主义的乡土文学”主张的提出和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的出现;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学“寻根”问题的提出及“寻根”文学作品的出现总之,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学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

但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因素诸如:在文学传统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醉心于已与时代不符的风俗民情的描绘,沉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致使作品格调不高,缺乏时代气息实践证明,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靠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来发展中国文学,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和方向只有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的汇合,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唯一正确的汇合点,未来的中国文学将在这个汇合点上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摘自毛磊、石光荣、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的中国文学要有所发展,就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作出取舍B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C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巧与手法,丰富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D . 文学的纵向继承,彻底解决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纵深感的难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文学现状作了具体阐述。

B .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C . 文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作了充分的论述,为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D . 文章在具体分析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时,均先肯定其成绩,再指出其不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横向借鉴和纵向继承来繁荣中国文学,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完成B . 如果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与手法,就能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C . 如果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增强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D . 如果想中国文学走向繁荣,就需要汇合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股文学潮流5. (18分)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赵婀娜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

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相关链接】①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②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③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

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B . 1949年,侯仁之留学回到燕京大学,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在历史地理认识上的成熟C . 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 . 侯仁之应邀到美国和加拿大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推动了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E . 本文撷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2) 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简要分析4) 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6.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