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46KB
约11页
文档ID:220286927
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_第1页
1/11

“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 夏雨苗?韦如愿【摘 要】 本文在阐述“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其在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应用实践问题,并提出了应用建议: 推行民主性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理念;了解学生,尊重主体间的差异关键词】 双向主体;互动式;师范生;培养模式;应用探索现代社会是一个主张个性的社会“人与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时代精神的升华[1]教育部紧随时代发展,呼吁教师在教育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21世纪初,教育部发表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2]本课题就是立足于历史学师范生自身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反思,提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一、“双向主体互动式”的内涵1、双向主体教学活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吸收和传承知识作为双向教学活动,相互分工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本课题对双向主体的实验性解读这种观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的现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确定一种无权威的融合气氛,师生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共同提高,充分分享课堂赋予我们探索知识的权力,形成一种课堂教学的“群体动力”2、互动“互动”作为一个社会交往属性的概念,其涵盖有协调、对话、合作、辩论等的含义互动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它特定的意义互动对话的目标不在于达成观点的一致,而在于观点之间的联系,深入反思他人和自我逻辑的差异性、合理性和荒谬性,从而深化完善各自的观点”[3]互动的方式通常为问与答它对课堂互动局面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刺激主体对问题的解析,通过问答的过程,使得无论是提问主体还是被问主体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都有一个提升,为将来对事件的探索提供另一种新奇的思考方式[4]在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问答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而不是简单机械地问答,通过将大问题拆分为众多的有逻辑思维联系的小问题,使得问与答的双方主体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才能完成问答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尤为普遍,中国古有孔子与两小儿辩日,西方有柏拉图雅典学院式的平等交流3、双向主体互动双向主体的互动主要围绕“课程互动”进行,在双向互动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教材为基础展开对话与沟通的。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始阶段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要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链接在这一阶段,教师与学生互动占据主要位置,教师在这阶段的互动中要进行多元引导与启发,允许过程的可变性,避免意义和目标的唯一性处理默认和生成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 学生进入自我建构时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适当减少,但并非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的进行知识构建;第三阶段为高级互动阶段,在课堂的结尾时段,在这阶段,学生作为互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完成了在前两个阶段的知识构建,与教师有了共同的话语,学生已经具备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事的互动目的是为了深化对问题的认知,将双方原有的认知进行完善的扩展,为这个课题的发展提供进一步完善的促力二、“双向主体互动式”探索实践过程在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后,我们小组成员开始着手拟定实施计划,总体方向内容为:调查研究——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主要围绕初中历史课堂进行1、问卷调查我们于2015年11月26日发布200份问卷,进行第一次调查,调查显示:第一,当教师抛出问题时,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主动举手回答(32.2%),老师点名后才回答(50%),不参与(17.8%)。

第二,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和老师交流的程度:经常交流(19.7%),偶尔交流(46%),几乎没有交流(34.3%)第三,在历史课堂中的氛围表现为:活跃(29.7%),沉闷(59%)尴尬(11%)其他(0.3%)第四,课堂中的问题是:老师讲述乏味(15.4%),自己力不从心(44.3%),缺乏交流(40.3%)我们发现,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为缺乏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缺乏教师主导地位的表现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水平不均衡,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而青少年面对这种差异一般情况下如若无正确的引导和调解方案,是无法依靠个人排除焦虑情绪的,大部分人会“破罐子破摔”,丧失信心自动放弃自己的主体身份显性表现为不积极回答问题,不跟老师沟通隐性表现为出现消极抵抗或者厌学等的心理问题第二,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对课堂的优化设计能力不足即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故课堂出现沉默、尴尬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于1977年提出一个名为:最优化教学理论它认为教学过程最优的两个基本标准是:效果与质量在具体条件下,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6]而现实问题与所有与优化教学理论是存在出入的。

2、理论学习以上种种问题,确实给优质课堂开展造成了实质性的困扰,相信每个历史教师都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寻找方案,这是每位老师的职责,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大关键点作为历史师范生的我们,也认识到自身稚嫩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带着这些困惑和求教的心态,我们参加了为期十天的“2016年陕西省骨干教師国培计划”有以下几点收获:(1)老师对学生主体言论的尊重在聆听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索海峰老师的《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之探究》学习时,感触颇深他在教学一开始,率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我们注意到:在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中,老师始终都是以聆听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有偏激之处时,不是直接反驳、不下结论性的判断,而是以“史者师说”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看法,让自己的思想去引导、感染学生,通过这种无形的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同时也不动声色的将学生的错误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中去,最后对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通过他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尊重、肯定、赞扬、引导endprint(2)历史教育与世界视野相结合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所讲授的全球化在推动世界视野的进程时认为,文明交汇是时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巨变之后,每一个国人够深刻认识到学习文明交汇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远东、近东、蛮夷之类的带有局部中心偏见论的词性都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上让其自行走向没落我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历史学习有一番深刻认知,发展历程进行培养我们新时代学生的世界视野我们不能把外部世界的变化当成一种对抗,而要把它当成一种挑战,以要求我们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当今中国的崛起也能充分证明用正确的世界战略眼光发展自己的战略是正确的,它确实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越性3)科学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设计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具有庞杂、久远和广泛等特点即历史学科它内容上涵盖所有的学科、时间上纵深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空间上涉及欧亚非的交汇同时,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为浅薄和接受能力有待上升等问题怎样在短短45分钟内的课堂上传输有质量的内容和有效果的吸收这取决于历史教师的整合,教师要学会优化教学设计,尤其是对内容的选择性筛选及其重组与整合3、实践教学我们带着理论知识开展了实践教学,我们小组三名成员深入一线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活动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提出了一个名为“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7]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近的发展区,目前的水平是他近期发展区的下限,通过学习即将到达的水平是他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把握他的最低水平知识的情况,再根据情况规划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评估我们为此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了总体分析,结论如下:(1)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首先,我们所进行实践的鹿城中学主要吸纳的是附近周边地区的农村子女,部分是城中子女,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其次,从他们的生理条件来看,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完善过程中,部分留守学生,在感情上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鼓励和引导,导致他们相对于其他学生在自信问题上表现稍弱最后,从他们历史知识水平来看他们初步接触历史课程,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趋向于碎片化、片段化、和局部化,同时,历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的重要性地位在他们意识中的表现不是很明显,这阶段的学生正是历史意识构建的关键时期2)教育实践针对以上特点,我们进行教育的尝试以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的八年级上册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例以词《满江红纪念九一八》为例:旧事重浮,关东破,思来恨切!痛回首,柳条湖畔,夕阳浴血城下悬颅魂不死,刀前刻骨节尤烈!更同呼,万剑向东瀛,都消灭!选择这首词为导入,是出于以下两个因素的考虑:首先,从学生的知识方面考虑,八年级学生正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

通过诗词的导入,可以让他们对这首词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同时将语文和历史学科进行一个整合其次,从这首词的风格上看,此词中描写的“九一八”事变中的惨烈场面,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情境中,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并激发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与引导在这次的课程中通过诗词所表达的历史情境并结合预习内容,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课堂中师生双主体互动预热接着,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并延伸讲到“九一八”之后蒋介石要求不抵抗从而导致情感达到一个高潮为了能更好达到互动的效果,让学生进行小戏剧表演通过小故事来与“九一八”事变作比较,从中可以加强学生對“九一八”事变的体会,了解到不抵抗政策的实质,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肢体表达能力,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更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就此高潮点让学生了解回答虽然面对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和蒋介石的不作为,但国内各种力量都起来进行抵抗,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高涨最后,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西安事变”举行一个小的辩论赛,把学生分为英美派、日派、中国共产党、英美、日本五派,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立场上分析五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反应并分析其原因,并由此得出中国共产党主张释放蒋介石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英明决策。

通过此次辩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西安事变”的各方的坚决立场和对共产党身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做出的反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对党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4、问卷调查,检查实践成果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在三个教学点共发放了138份“课堂教学效果问卷”成果反馈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第一:经过两个月的观察学习,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态度?工作热情高,关爱学生(83%)、工作认真(16.5%)、不认真(0.5%)第二:你认为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如何?融洽、活跃有序(89.6%)、秩序好,但是死板(7.3%)、差劲(3.1%)第三:课堂教学是否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具有启发性(82.5%)、有启发性质,能力有所提高(13.3%)、无启发性(4.2%)第四:你对老师的评价如何?满意,优秀教师(89.5%)、较满意,合格教师(8.4%)、不太满意,有待提高(2.1%)总的来说,学生对老师的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比较满意,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认可,同时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说明双向主体互动式课堂的开展确实是能实现双方主体的双赢,是可以成为建设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三、“双向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建议1、推行民主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